-
试听
1.闭上眼,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星际穿越吧
-
你好,我是贾红翔。2016年2月11日,前两天,也就是在咱们的大年初四,美国科研人员宣布,他们利用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英文简称LIGO,于去年9月首次探测到引力波。在发布会上,不少物理学家为此激动落泪。相信很多很多人的朋友圈也是一阵沸腾,被这个引力波给震撼了,很多媒体也在奔走相告这个让全人类振奋的消息。那么,到底什么是引力波呢?它的发现意味着什么呢?为了让跟多朋友把这问题搞明白,我们路上读书在新年上班第一天,就为大家带来了宇宙科学三部曲:《黑洞与时间弯曲》,可能有的朋友已经知道,这本书的作者正是电影《星际穿越》的科学顾问;另外一本,《宇宙的琴弦》,稍后您接着听,还有一本《时间简史》,咱们节目之前播出过,您在搜索框检索即可收听。
好了,在开始聊这本《黑洞与时间弯曲》之前,咱们先来说个科幻故事:故事的主角就是你和你的团队。你有艘大飞船,自己做船长,带着计算机、机器人和几百名为你马首是瞻的船员,到遥远星际空间去探索黑洞,并把航行的经历用电波发回地球。远航6年了,你的船正在减速接近织女星附近的一个黑洞,它叫“地狱”,离地球最近。
你拿起望远镜更仔细地审视那个黑洞,它有绝对分明的边缘,也就是黑洞的表面,一个“逃不脱”的地方。在它的表面以上的物体,如果有足够的力量,就可以逃脱引力的魔掌:火箭将不再受引力作用而飞离;向上发射得足够快的粒子能逃走;光当然也能逃走。但如果刚好在表面以下,那么不论是火箭、粒子、光、辐射或者其他任何东西,不论费多大力气,都不可能逃脱引力那无情的魔掌,永远不能到达你旋转的飞船。于是,黑洞的表面就像我们的地平线,你看不到它下面的东西,这也就是为什么把这表面称为“黑洞的地平线”。咱且称它为“视界”,视线的视,界限的界。各位,接下来的话题会很烧脑,您大可这会儿在脑海里画个“圆圈”标示这会儿我们提到的“视界”。
至于视界的大小,广义相对论描述的物理学定律认为,黑洞质量越大,它的视界也一定越大。实际上,视界周长必然是以太阳质量为单位的黑洞质量乘以18 .5公里,例如从飞船轨道周长测量,你得知黑洞有10个太阳那么重,因此视界周长肯定是185公里,和洛杉矶差不多大。
和你的100万公里的飞船轨道相比,视界的周长真是太小了,被挤进这样一个小空间里的质量却有10个太阳那么大!假如黑洞是固体的,那么挤在这么小的空间里,它的平均密度将是每立方厘米2亿吨,但黑洞不是固体,广义相对论认为,10个太阳的星体物质在很久以前通过坍缩形成黑洞,就好比气球破了后,坍缩成一块的状态,现在聚集在黑洞的中心——聚集在一个叫做奇点的小空间里。约10-33厘米大小的奇点周围,除了正在向它落下的稀薄气体和气体发出的辐射以外,什么也没有。从奇点到视界几乎是空虚的,从视界到你的飞船,也差不多是空的。
“视界距奇点多远呢?”你问自己,由于奇点很小,正好在黑洞中心,所以从奇点到视界的距离,应等于视界的半径。但是黑洞的巨大引力,彻底扭曲了黑洞内部和附近的空间时间的几何,视界的半径不等于它的周长除以2π,大家还记得圆周长的计算公式是半径乘以2乘以圆周率π吧?广义相对论认为,在奇点附近,黑洞的内部应该是混沌的,空间在奇点附近可以极端卷曲,这样,混沌区域可能在不足1厘米的周长下有几百万公里的半径,想象一下,一个周长只有1厘米的圆,小的就如人的指甲大小的,半径却长达几百万千米,这时空够凌乱的吧?
后来,你离开了这个“地狱”,远离了黑洞,在星际间航行数十年,你终于想找个地方安居下来,于是来到了一个新的黑洞附近,这个黑洞位于猎户星座。
经过几个星期的实验、望远镜观测,还有痛苦挣扎,你们现在开始建设未来了。从遥远的行星取来材料,在黑洞周围建起环状的“大梁工程”,周长50O万公里,厚3.4公里,宽4 000公里。它旋转的速度恰到好处,这样,离心力正好能抵消大梁环中心受到的黑洞引力。环的大小也是仔细考虑过的,喜欢1个地球重力的人可以在环的里面和外面建设家园,喜欢重力轻一点的人可以住在中心附近。引力的差别,部分来自旋转环的离心力,部分来自黑洞的潮汐力——用爱因斯坦的话说即“时空曲率”。
为这个环状世界提供光和热的电源来自黑洞:这个黑洞有45个太阳质量,质量的20%以能量形式,贮藏在视界附近的空间的龙卷风式的旋涡里。那是太阳一生所辐射的光和热的10000倍!因为在视界外面,那是能够提取的。即使环状世界只能利用50%的能量,也仍然比太阳的能量供应大5000倍。
但是,你不喜欢这儿,你怀念地球和地球上的朋友,他们一定已经死去很多亿年了,根据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定律,高速的飞船会使飞船测量的时间膨胀;这种时间膨胀在效果上就使飞船成了一台时间机器,让你在短暂的时间里走到地球遥远的未来。你真想在你生命的最后回到如诗如画的青年时代,虽然这很冒险,也许不会有结果,但你还是想试试。
走向未来是很容易的,如你们经历的黑洞航行;回到过去却没那么简单。不过,物理学家曾猜想,通过叫虫洞的一种假想的空间卷曲,也许可以实现回到过去的时间旅行。这种空间卷曲由两个入口构成,也就是虫洞口,像两个没有视界的黑洞,在宇宙中可以分离很远,从一个洞门进去的东西会发现一个很短的通道,好比虫洞的喉,通向另一个洞口。这条通道在超空间延伸,不穿过正常空间,所以从我们的宇宙看不到它。这样的虫洞不仅是空间卷曲,也是时间卷曲的结果。物理学家相信,应该存在这种类型的非常微小的虫洞。这些量子虫洞的大小只有10-33厘米,它们的存在也只是瞬间的事情——短短的10-43秒。当然不能用来作时间旅行:它们出人意料地闪现,又出人意料地消失——忽来忽去,又似乎无处不在。假如碰巧,能有个虫洞,一个洞在今天的环状世界附近,另一个洞在数亿年前你们启程远航时的地球附近,在虫洞闪现时抓住它,然后像小时候吹气球那样让它膨胀,保持洞打开,让你穿过它回到年轻时的故乡,但那是很危险的:物理学家猜想,尽管还没有证明,在膨胀的虫洞成为时间机器前的那一瞬间,它可能就在剧烈的爆炸中自我毁灭,宇宙可能通过这样的办法来阻它自己出现时间旅行的怪圈,例如,一个人可以回到过去,在母亲怀他之前将母亲杀死,从而不让他出生来杀害母亲。
如果物理学家猜错了,你就可以让虫洞打开几秒钟并张开足够你穿过的喉管。你在旁边等着,然后钻进去,经过几分之一秒,这个时间是按你自己的时间计算的,你就回到了数亿年前你年轻时在地球的家乡。但是,假如时间机器自我毁灭了,你也会随它而去。那么,你会怎样选择呢?冒着毁灭的危险做一次回到地球的时空穿越,还是继续流浪在茫茫的宇宙之中?
好了,太空旅行到此结束,让我们的话题回到今天的书籍《黑洞与时间弯曲》上来,一起聊一聊刚才太空旅行中遇到的宇宙物理学问题。
-
- 2.爱因斯坦重新定义时间与空间
- 3.爱因斯坦理论预言了黑洞,而他本人拒绝了黑洞
- 4.引力波发现后本书作者称:我们人类开启了一场波澜壮阔的新旅程
- 5.“黑洞”真的是个洞吗?
- 6.黑洞没有毛,人类啥也测不到
- 7.时空真是弯曲的吗?
- 8.霍金的惊人预言:黑洞蒸发
- 9.黑洞里面究竟是什么?
- 10.虫洞和时间机器
分节阅读 Table of contents
关于本书 About the book
基普·S·索恩,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费曼理论物理学教授,是当今世界上研究广义相对论下的天体物理学领域的领导者之一。
他在这本书里,为我们讲述的是人类在空间和时间上的革命及其重要结果,有些现在还不明朗。本书也是一个迷人的故事,作者曾亲历过为认识黑洞这一也许是宇宙间最神秘事物的奋斗和成功。1915年,爱因斯坦提出一个理论,把时间和空间结合为一种叫“时空”的东西,它不是平直的,而是被其中的物质和能量弯曲(或卷曲)了。在我们邻近,时空几乎是平直的,在正常情况下不会出现曲率带来的差异。但在宇宙更远的地方,时空弯曲的某些结果比爱因斯坦认识的更加惊人。一个结果是,恒星可能在自身作用下坍缩,使周围空间弯曲从而将自己同宇宙其他部分分裂开来。如何证明这个结果,如何发现坍缩在空间下的黑洞的奇异性质,正是本书的主题。
本书金句 Key insights
● 赫尔曼·闵可夫斯基统一了空间和时间,而爱因斯坦使它们发生卷曲。
● 黑洞被发现自转和脉动,它储存能量,释放能量,而且没有毛。
● 霍金对时间机器有着严厉的批评,他认为大自然也憎恶它,他把这种僧恶表达为一个猜想,一个能维护时间次序的良序猜想,它指出,物理学定律不允许时间机器。
● 时空,在星期天弯曲,在星期一平直;视界,在星期天是真空,在星期一是电荷;而实验,在星期天和星期一都是一样的。
● 同爱因斯坦场方程搏斗的物理学家寻找黑洞里的秘密:一条通向其他宇宙的道路?一个无限潮汐引力的奇点?是空间和时间的终结,还是量子泡沫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