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书 About the book
她是一个享乐主义者,又是一个对人生充满悲剧感的人;她悲天悯人,时时洞见芸芸众生“可笑”后面的“可怜”,但在实际生活中却显得冷漠寡情;她通达人情世故,但她自己却是我行我素,独标孤高;她在40年代的上海大红大紫,风头出尽,然而几十年后,她在美国深居简出,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
张爱玲,中国现代作家。其名作《传奇》、《流言》中的全部作品均写于二十五岁以前,那时她对人性已有独到的、稳定的把握,技巧相当圆熟,文字更臻于化境,这样的早熟早慧,求诸现代文学史,再无第二人。
作者余斌,1960年生于南京。1978至1989年就读于南京大学中文系,现任教于该系。著有《张爱玲传》、《事迹与心迹》、《周作人》等书。
本书金句 Key insights
● 在公共场合,张爱玲显露出她矜持孤傲、难于合群的性情。但凡她出现的场合,即便做不了主角,她也绝不甘于给别人当配角,不论话多话少,或是默然不语,她必使人意识到她不容忽视的存在,所谓“自己的存在分外分明”。
● 世上有用的人往往是俗人。我愿意保留我的俗不可耐的名字,像我自己作为一个警告,设法除去一般知书识字的人咬文嚼字的积习,从柴米油盐、肥皂、水与太阳之中去寻找实际的人生。
● 我们于那个流连街市对生活中的一切充满好奇和喜悦的张爱玲之外,又经常看见一个高楼上独自凭栏、满怀惆怅,或是小室里孤灯独对、黯然神伤的张爱玲。
● 她时时清醒地意识到时代的悲哀、人生的残缺,同时又不放过在现实的脏、乱与忧伤当中随处发现、体味人生“可亲可爱”的那一面,从而并不陷入绝望。
● 这个时代在她眼中是“乱世”的延续,或许还是更大的乱世,她亦保持她在“乱世”中一贯的处世哲学:在大时代里找到一个她可以容身的小小缝隙,需要妥协、让步来换取安稳时便妥协、让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