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孙悟空也会写诗吗?
-
上回说到,孙悟空在须菩提祖师那里苦修十余年,学会了长生不老之术、七十二变和筋斗云,最后却因为“好卖弄”,被祖师开除学籍。其实,“好卖弄”只是一个借口,深层原因,是祖师能预知未来,掐指这么一算,就算出孙悟空将来必定闯出一场泼天大祸,所以在完成授徒任务后,及时跟他切割,从此在西游宇宙里蒸发,再没出现过。
再说孙悟空,刚被祖师赶走时,哭了,流泪了,真的伤心了。但这种伤心,很快就被发自内心的喜悦给冲淡了。喜悦,来自突破速度极限的快感。且看他拜别了祖师祖师,念了个咒语,驾起筋斗云,不到一个时辰,在空中就俯瞰到花果山水帘洞了。所以,书上说他“自知快乐”,心中暗暗还念了一首诗,表达他此刻欢快的心情:
去时凡骨凡胎重,得道身轻体亦轻。
举世无人肯立志,立志修玄玄自明。
当时过海波难进,今日来回甚易行。
别语叮咛还在耳,何期顷刻见东溟。
大意是说,前去拜师时,肉体凡胎,肉身沉重,可学会筋斗云之后,身轻如燕——不,比燕子还要轻,燕子怎么可能飞得这么快。想当年飘洋过海,海上风波恶,九死一生,今日云中穿梭,风浪再大,能奈我何。临别时,祖师的话还在耳边回响,眨眼间,便已到东海上空。说到底,能有这神通,都是我立志修道的结果啊!
注意,这首诗,是《西游记》全书中,首次以孙悟空的第一人称视角出现的诗。原文说“美猴王自知快乐,暗暗的自称道”,摆明了,是孙悟空心中默念的诗,代表他的心理活动。难道,孙悟空也会作诗?不不,那不能这么说。为什么?因为作诗比学什么飞行和变化等神通难多了!
开玩笑了,其实是这样的,《西游记》在体裁上,属于章回小说。章回小说的前身,是话本,也就是评书。旧时说书人属于江湖艺人,为了混口饭吃,讲故事就得有些技巧,要能吸引听众。所以,全书开始,得有定场诗,或者叫开场诗;结尾处,也得有一首诗来总括全书;具体到每一回也一样,开头结尾都有诗,再加上醒木一拍,提醒开始或结束。
而在说书过程中,故事进行时,为了配合情节发展的需要,比如要烘托、渲染一下气氛啊,要描述一下故事发生的环境啊,或者对出场人物的相貌进行描述,都会来一首诗。这些诗都叫赞诗。当然,赞诗也可用来自报家门或内心独白,有时是为下一个情节进行铺垫、挖坑、埋伏笔,有时是说书人想卖弄才华,自己跳出来发表对某事某人的看法等等。那这些诗词,怎么来的呢?要么直接引用前人作品,要么说书人自己搞原创。比如这首表达孙悟空内心想法的诗,就是《西游记》作者原创的。
在《西游记》中,每一回都有很多这种赞诗。哪怕是在紧张激烈的战斗之中,双方打得不可开交了,其中一人可能会突然来一句:“此时此刻,我想吟诗一首。”碰到重要的,我会跟大家掰扯掰扯,不重要的,就一嘴带过了。
-
-
2.花果山到底出了什么事?
-
闲话休提,书上说,孙悟空从西牛贺洲的灵台方寸山,飞到东胜神州的花果山,不消一个时辰,也就是现在一个多小时不到两个小时。说时迟,那时快,孙悟空飞到花果山上空,做了一个动作——按下云头,就像骑马勒住缰绳一样,云被他一按,低下头来,就缓缓降下来了。
着陆后,孙悟空凭着记忆寻路而行,忽听得山中鹤唳猿啼。仙鹤和猿猴在叫,叫得很凄惨。孙悟空有一阵不祥的预感,边走边喊:“孩儿们,我回来了!”这个“孩儿们”,说明他这个猴王,是把满山猴子当成自家孩子看待的,这也不奇怪,古代当帝王的,都得立个“爱民如子”的人设。
再说,孙悟空这么一喊,山崖下,石坎边,花草树木中,陆陆续续就跳出大大小小成千上万只猴子出来,一见孙悟空,认出来了,当年的美猴王回来了,当场就把他团团围住,跪下叩头,喊道:“大王,你倒是逍遥啊!怎么一去那么久?把我们撇在这里,每天望你回来,眼睛都望瞎了!出事儿了,出大事儿了!”
听这话的语气,是三分怨恨、七分想念,以及十分着急。到底出啥事儿了呢?
猴子们继续说:“大王,您不知道,近来咱们花果山出了一个妖怪,神通广大,想霸占我们的水帘洞,我们舍生忘死,用血肉筑成铜墙铁壁,才保住了洞府啊。可是,那妖怪也抢了我们洞中好多的家伙什,还抓了很多同胞,我们这些幸存的,时刻提高警惕,就为了拼死守住大王这份家业。大王,您要是再来迟些,不但我们的山洞会被他侵占,猴子猴孙也会全部成为他的奴隶的!”
孙悟空一听,怒从心头起,问众猴:“是什么样的妖魔,敢如此蛮横,你们告诉我,我去灭了他!”
众猴说:“报告大王,那妖怪自称混世魔王,就住在正北的一个山洞里。”
孙悟空又问:“离这里有多远?”
众猴说:“他腾云驾雾,来来去去像雾像雨又像风,我们想跟踪也跟不上,不知道有多远。”
孙悟空说:“不管多远,你们不用怕,且在这里玩一玩,我这就去会一会他!”说完纵身一跳,一个筋斗,人已到了空中,众猴看见,纷纷鼓掌:“大王,猴赛雷啊!”
话音未落,他们的大王已“咻”地一声,消失得无影无踪。
-
-
3.第一个登场的妖怪,有什么特殊含义?
-
孙悟空驾着筋斗云,一路往北飞,很快就看见一座高山,山势险峻,怪石嶙峋,陡崖边还有一个洞。这时,书中又用一首赞诗来描述此山,其中最重要的两句,是说此山此洞“诚为三界坎源山,滋养五行水脏洞”。
什么意思呢?“三界”,是佛教概念,分别是欲界、色界、无色界。具体来说,欲界就是充满欲望和烦恼的世界。色界呢?色,之前咱们说过,在佛教中,指物质或者形体。“色界”是摆脱了欲望但仍有形体的世界。而“无色界”就是完全超脱欲望和形体的精神境界;“坎源”是什么?坎,指的是八卦中的“坎卦”,五行属水,水象征生命之源,代表滋养和起源。坎源山,可以理解为,修行的起点。
再说“五行水脏洞”。“五行”,这个大家熟悉,金、木、水、火、土;那“水脏”呢?“脏”指肾脏,五行也属水。在中医理论中,肾脏主管人体的生殖,代表人的各种欲望,自然也包括情欲了。所以,“五行水脏洞”指的是欲望的源头。
接下来,大家就能想到,住在这里的混世魔王,到底象征什么了吧?没错,混世魔王象征的,正是孙悟空的欲望。这也就挑明了,孙悟空此行的意义,不只是为猴子猴孙复仇这么简单。上一讲咱也说过,祖师教给孙悟空的长生不老术,关键一点,就是“戒欲”。所以,孙悟空此行的主要目的,就是要灭人欲。
但关键是,他能成功么?
闲话休提,说回孙悟空来到坎源山,停云着陆,徒步寻找妖怪。没走多远,就听到有人说话,循声而去,诶,正是水脏洞,洞口还有几个小妖在尬舞。那几个小妖也发现了孙悟空,不知道是舞得不好而害羞呢,还是孙悟空身上自带煞气,总之,小妖们一见,掉头就跑。
孙悟空大喊一声:“跑什么跑!我不杀你们,是要借你们的口,回去向你家什么混世鸟魔传达,就说我乃花果山水帘洞洞主,混世鸟魔趁我不在,多次欺负我的儿孙们,今日我来,就是要会会他,看他到底有几分能耐,竟敢如此霸蛮!”
几个小妖一听,赶紧跑回洞里,向混世魔王报告:“大大大大王!出出出出事儿啦!洞外来了一个猴头,自称花果山水帘洞洞主,说大王您多次欺负他的儿孙,特地来会一会您,跟您PK一下。”
混世魔王一听就笑了,说:“我常听那些抓来的猴子说,他们有个什么大王,出家修道去了,应该就是他回来了。你们看他什么打扮,手上拿着什么武器?”
小妖回答说:“他光着个头,穿一件红色衣服,腰上系着一条黄色丝带,脚穿一双黑色长靴,不像出家人,也不像俗家人,更不像神仙道士,手上也没啥兵器,就赤手空拳在门外乱喊。”
混世魔王一听,完全不把这个找上门来的猴头当回事,吩咐小妖:“取我的战袍和兵器来!”
几个小妖立即把他的战袍和一把大刀呈上,混世魔王穿戴整齐,大喊一声:“打开洞门!”
-
-
4.猴哥的猴毛,到底有多少根?
-
孙悟空见洞门大开,定睛一看,但见那混世魔王腰宽十围,身高三丈——大约10米,差不多得三层楼那么高。手里拿着一把大刀,头戴黑金盔,身披黑战袍,里面穿着黑铁甲,脚踩花褶靴,活脱脱就是一个古代战将的打扮,低调奢华上档次!
总之,从身材到服装、道具,全面碾压又矮又穷了巴叽的孙悟空。更让人难以接受的是,因为身高是孙悟空的好几倍,混世魔王一出洞,眼睛平视,根本就没发现孙悟空就站在面前。
孙悟空心想,硬件比不过他,气势上要压过他,于是先声夺人,大喊道:“你这鸟魔王,也太目中无人了,老孙在此!”这是孙悟空第一次自称老孙。
混世魔王听到下面有人说话,低头一看,笑了:“哎哟,你这小猴子,身不满四尺,年不过三旬,手内又无兵器,竟如此嚣张,看来是活腻了。”这是说孙悟空身高没有一米三,年纪也不过三十,手上又没有武器,对于魔王而言,他不过是个一个刚出生的奶娃娃。
骂得这么难听,孙悟空必须骂回去:“恶魔,你瞎了眼了,敢说俺老孙小?俺老孙想大就大!你看我没兵器,嘿嘿,我两手一伸,就能勾到天边的月亮!你别怕,吃我一拳就好,没死就算你厉害!”
这两位占山为王的,跟古代打仗一样,先是嘴炮,接着才是真打。这是孙悟空学艺以来,第一次实战,心里应该也没底,先下手为强。话音未落,身子往上一跳,一个直勾拳,就往混世魔王脸上呼过去。
只见混世魔王左手一挡,轻松躲过,说:“你这么矮,我这么高;你使拳,我用刀。就算杀了你,传出去也会被人笑。我现在就把刀放下,以拳对拳,免得说我欺负你。”看来这混世魔王也还是讲江湖规矩的,真的放下刀,跟孙悟空空手肉搏起来。
混世魔王身高手长,使的是长拳;孙悟空短小精悍,使的是灵活的猴拳。一招“分枝摘叶”,猴爪直插腋下;又一招“叶底偷桃”,猴爪抓向混世魔王裆部。这两下得手,混世魔王连连吃痛,恼羞成怒,也顾不得什么江湖规矩了,抄起大刀,朝孙悟空当头劈下——说时迟,那时快,孙悟空松开手,灵活避过,混世魔王的大刀劈了个寂寞。孙悟空趁着他回刀的空隙,使出身外神通,拔了一把毫毛,扔进嘴里嚼碎,再朝空中喷出去,叫一声“变”,顿时,那些碎毛变成了两三百只小猴子,纷纷跳到混世魔王身上。
各位,这是孙悟空第一次使出拔毛变猴神通,书中暗表,孙悟空自从得道之后,身上八万四千根猴毛,根根能变。非要给这种神通开个脑洞的话,只能这么理解,毛发里都有DNA,把毛发嚼碎,DNA被激活,细胞瞬间裂变,复刻自己,便成为一只猴子。
但这里有一个BUG,就是“八万四千根毛”这一说法,好像不太准确。要知道,人体都有十万到十五万根毛发,猴子全身的毛那么浓密,怎么只有八万四千?
其实,“八万四千”这个数字,也是有信息量的。佛经上说,佛教有八万四千方便法门,是说修行的手段多种多样;佛经还说:“佛观一钵水,八万四千虫。”一碗水中有八万四千只虫子,是说,水中存在许多微小的生命;还有一说,释迦牟尼佛涅槃之后,烧化出八万四千颗舍利子,后来古印度的阿育王建了八万四千座塔,一座安放一颗……总之,八万四千这个数字,有特别的佛教含义,不是作者随口说的。我们可以把八万四千理解为一个虚数,反正就是很多很多。
闲话休提,再说孙悟空用毫毛变出来的两三百只猴子,围住混世魔王,争相跳上他的身子,抱的抱,扯的扯,有扳脚的,有钻裤裆的,也有抠眼睛、揪鼻子的,最后干脆合力把他抬起来再放倒,然后围着他拳打脚踢。这时,孙悟空跳出外围,夺过混世魔王那把刀,喊众猴闪开,举刀照着混世魔王脑门劈下,混世魔王闪避不及,嚓的一声,竟被一刀劈成两段。
以上,就是孙悟空出山第一战,大获全胜。
这一回的回目,叫“断魔归本合元神”,意思就是,灭了混世魔王,就是灭了心中的种种魔障与欲念,回归到生命的本源状态,达到身心合一的境界。我们看后来在西游路上,孙悟空对所有女妖的色诱都不动心,根源就在这里。
-
-
5.孙悟空的武艺,怎么那么烂?
-
话说回来,就刚才那段动作戏啊,不知道有没有人觉得纳闷:怎么孙悟空打架是这样的?又是抓又是咬,又是什么“猴子偷桃”,怎么跟韦小宝似的,尽是下三滥套路?
别急,其实这才是更真实的打法。要知道,祖师教孙悟空的,只是怎么修成长生不老术,怎么变化,怎么飞行,并没有教孙悟空武艺,孙悟空也没有在斜月三星洞里发现什么武功秘笈。所以,他就算有天生神力,或者具备神通之后也具备了神力,但打架的招数,应该来自于花果山当猴王之前,跟众猴在摸爬滚打中得来的经验,不外是抓、挠、掏、踢。
另外,咱们也看到了,这位名叫“混世魔王”不知是什么物种的妖怪,除了会飞、会拿刀乱劈之外,也没啥能耐。所以,孙悟空大战混世魔王的场面,确实不好看。这不由得让人联想起那场发生在1954年的中国现代武术史上最有名的决斗——香港的太极派和白鹤门,由骂战发展到公开约架,摆擂台比武,吊足了武术爱好者的胃口,结果,等到真打的时候,两大高手在台上也就跟街头流氓斗殴一样,使的都是王八拳,比的是谁力气更大、速度更快,哪有什么太极或白鹤的高招,让观众大失所望。没看过的朋友可以去网上搜,当年还留下了珍贵的影像资料——扯远了,回到孙悟空身上,这时他别说金箍棒了,连个木棒都没有,这么打才合乎常理常情。
闲话休提,再说孙悟空劈死混世魔王后,率领众猴杀进水脏洞,将魔王手下那些小妖全给剿灭了。然后,书上说“却把毫毛一抖,收上身来”,应该是身体一抖,变出的猴子们又重新变成毫毛,长回身上了。
这时,孙悟空发现洞里还有些猴子没收上来,仔细一瞧呢,原来那是混世魔王从花果山抓来的真猴子,大概有三五十只。这些猴子见到自己的大王,踩着七彩祥云来救自己,感动得两眼泪汪汪,说:“大王,您不知道啊,您这一走,兄弟们这两年被他抓来不少,我们是幸存下来的。大王您看,这些石盆、石碗,也都是他从咱们的水帘洞里抢来的!”
孙悟空说:“既然是咱们的家伙,大家就把这些搬出去。”
众猴听令,搬空之后,孙悟空就放起火来,把整个水脏洞烧干了。
-
-
6.为什么不能在花果山搞军训?
-
灭了魔,救了猴,孙悟空准备班师回朝,哦不,回洞。
这时众猴却说:“大王,我们被他抓来时,只听得耳边呼呼风响,轻飘飘就来到这里,路也不认得,怎么回去?”
孙悟空笑了:“这是他的法术,小意思啦,我现在一窍通百窍通,你们都闭上眼睛,不要怕。”
众猴听话闭眼,孙悟空念了声咒语,刮起一阵狂风,众猴又听到耳边呼呼风响,然后听到孙悟空说:“孩儿们,睁眼吧。”
众猴脚踏实地,睁开眼,认得是家乡花果山,哎呀,高兴坏了,赶紧穿过水帘,钻进洞里,跟没被抓走的猴子们相搀相拥,然后再一次按年龄大小排序,跪下去感恩美猴王。
礼毕,猴子们开始忙活起,安排美酒佳肴,为猴王接风洗尘。大家团团坐,吃果果,听猴王讲那刚刚过去的故事——也就是如何英勇地打败混世魔王。
孙悟空细细讲了一遍,众猴称颂不已,猴赛雷,猴赛雷!忍不住又问:“大王是在哪里学到这般神通的?”
孙悟空答:“想当年啊,我离开了你们,飘洋过海,到了南赡部洲,学人样,穿人衣,到处闯荡,过了八九年,半个神仙都没见到;只好渡过西洋大海,到了西牛贺洲,老天不负有心人啊,寻访多时,终于让我遇到一位神仙老祖。他传了我长生不老术,教会我七十二变,又给我设计了筋斗云。如此,我才有了今日神通!”
众猴又连声称贺:“猴赛雷,猴赛雷!这机会真的是千年等一回,哦不,万年万万年等一回!大王好福气!”
孙悟空又笑着说:“小的们,我不但学到了神通,咱这一族,现在都有姓氏了!我现在姓孙,法名悟空。”
众猴一听,热烈鼓掌:“大王是老孙,我们就是二孙、三孙、细孙、小孙——一家孙,一国孙、一窝孙了!”奇怪的是,没说“一山孙”,而是“一国孙”,默认这花果山是一个独立王国了。
于是,酒席摆开,什么椰子酒、葡萄酒,还有仙花、仙果,孙悟空和众猴敞开肚子,吃吃喝喝,那叫一个痛快。
好,现在这庆功宴也搞了,孙悟空接下来有什么打算呢?他不是夺了混世魔王的大刀么,于是天天在花果山练刀法。同时他也教小猴们子砍竹子磨成标枪,斩大树削成木刀木剑,竖起旗杆,训练用哨子传递信号,操练阵法,学会安营扎寨……总之,就是搞军训,打造一个军事化管理的花果山根据地,也像是《水浒传》里的水泊梁山。
有人可能会问,孙悟空这些军事指挥才能哪里来的?祖师也没教啊?只有一种可能,就是在南赡部洲飘泊的那几年里,从人类那里学来的。那他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呢?估计一开始,他也没啥目的,只是觉得猴子们闲着也是闲着,整天打打闹闹的,还不如操练起来,同样能强身健体。
但是,某一日他正静坐,突然心头一紧,想到一件可怕的事,赶紧召集猴群开大会……
到底什么事让他如此忧心呢?我暂且不说。
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精分。
-
分节阅读 Table of contents
本书作者About the Author
吴承恩(1500年—约1582年),字汝忠,号射阳山人。中国明代杰出的小说家。
特约撰稿人Special Contributor
余少镭,前媒体人,专栏作家,影视制片人
关于本书 About the book
《西游记》是中国文学史上故事最精彩、人物形象最鲜明、想象力最丰富的神魔小说,也是“四大名著”中最为家喻户晓的一本。
它是作者在前人作品的基础上发挥艺术创造力整合而成的鸿篇巨制,成功地塑造了一个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草根英雄孙悟空,这只石猴从不知天高地厚到认栽服输,又在保护唐僧取经的漫漫长路上屡受教训和磨难,最后终于“修成正果”。与此同时,小说也活灵活现地刻画了取经团队其他成员以及满天神佛、遍地妖怪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
作者以漫画般的笔触,嬉笑怒骂,毫不留情地嘲讽了那些高高在上的三界统治者,将貌似崇高的遮羞布揭下,让遍及天庭、西天、人间、地狱的潜规则暴露在阳光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