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听
1.汉化政策一夜清零
-
各位路上读书的听众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我们继续讲《趣说大清王朝296年》第二季的故事。
上一回我们说到,8岁的爱新觉罗·玄烨登上了皇位,年号康熙,成为大清王朝第四位,也是入关以来的第二位皇帝。8岁的小皇帝,自然是无法处理国家大事的,顺治安排的四位辅政大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这几个才是当时清朝说话最管用的人。
上一回咱也提到了,四位辅政大臣出身不同,地位不同,想法不同,内部根本不是铁板一块。但是,在一件事上,他们的观点态度却是出奇的一致,那就是打压汉人。在当时的满清勋贵看来,顺治之前搞汉化搞得实在是太过分了。他不仅任用了不少汉人高官,还吸纳了许多明朝的政治制度,大大损害了满洲王公贵族的利益,大家是忍了好多年了。
所以,无论是从自身利益出发,还是为了迎合满洲王公贝勒和八旗旧贵族,赢得他们对新皇帝新班底的支持,四位辅政大臣都势必要联手,对汉人官员动手。果不其然,刚一接管权力,他们就搞了个大动作:整顿宫廷里的十三衙门,也就是宦官机构。
说一个历史知识,清朝的旧传统中,宫廷里是不存在专门的宦官机构的,像皇太极时期,由内务府全权主管宫廷事务,而内务府的老大又是来自八旗的重量级人物。比如咱们看清宫剧,会发现内务府主管是索尼,而不是一个老太监。
但顺治上台后,他不想自己的日常起居、吃喝拉撒什么都在八旗的眼皮底下,尤其是对方还可能是自己的长辈。所以,顺治就学明朝,裁撤了内务府,在宫里设立了十三衙门。说到底,顺治设立十三衙门,任用宦官,就是为了脱离了八旗的控制和监视,同时,通过亲信太监介入政治,实现对官僚集团的制衡。所以,辅政大臣们这么做,可谓是一石二鸟,既废除了汉人制度,又削弱了皇权、加强了八旗的权力和地位。
所以等顺治一死,这个碍事儿的十三衙门就被撤了,顺治的心腹太监吴良辅还被扣了个“变易旧制”的罪名,掉了脑袋,跟他的主子一起去了。四位辅政大臣表示,宦官都是什么玩意,祸国殃民,不可信任。废除十三衙门,恢复咱们原来的内务府制度!
这个口子一开,接下来就如多米诺骨牌,哗啦啦倒一片:既然宫里的汉人制度被颠覆了,朝廷里的汉制自然也不能保留。在此之前,顺治效仿明朝制度,大刀阔斧改革清朝的中央机构,裁撤了入关之前设置的秘书院、弘文院、国史院,新设了内阁和翰林院。在这个制度下,清朝的内阁大学士、翰林院学士们和皇帝关系亲密,成为了真正的权力核心,相当于明朝内阁的2.0版本。
不过,熟悉明朝历史的听众朋友应该知道,明朝内阁的设立,伴随着的是宰相的废除,是明朝皇权增强的重要标志。到了清朝,这里面又多了一层含义:无论是内阁还是翰林院,里面都有很多汉人大臣。特别是作为文化机构的翰林院,大多数都是汉人文士名流,特别是江南文人。也就是说,靠着这些汉人、同时也是政治新人的支持,顺治得以挣脱八旗贵族的约束,强化自己的皇权。
不用说,在满人看来,顺治这么干就是大逆不道,就该天打雷劈。这不,四位辅政大臣就以康熙的名义发布圣旨,废除内阁、翰林院,重设此前由满洲贵族实际掌控的旧三院。之前混内阁和翰林院的汉人大臣,要么一张辞退信打发回老家,要么撵去清水衙门里呆着。
类似的举措还有不少,总之,仅仅过了几个月,顺治推行的各项汉化制度,几乎就一夜归零,朝廷大权重回满洲旧贵族的手中。这真是风水轮流转,世界如同草台班。
-
- 2.“哭庙案”起,清算汉人官绅
- 3.新的理由:偷税漏税
- 4.奏销大案,严惩江南士绅
- 5.“通海案”起,谎言与闹剧
- 6.江南三大案,汉人士绅的至暗时刻
分节阅读 Table of contents
特约撰稿人Special Contributor
郑宁,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
关于本书 About the book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帝制王朝,清朝自努尔哈赤建立后金算起,国祚长达296年。说起清朝,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九子夺嫡、后宫争宠?还是闭关自守,丧权辱国?其实,许多大家所熟悉的内容,压根就不是真实的清朝历史。
清朝是一个极具反差感的朝代,它屡战屡败,割地赔款,也守住了不少疆土;它的社会氛围死气沉沉,但文化成就却硕果累累;在“康乾盛世”的辉煌之下,内部其实早已千疮百孔。
在这个跨越了古代与近代的时期,近三百年来悬案、疑案层出不穷,怪事、奇事接连不断,有说不完的政治权谋,还有道不尽的爱恨情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