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长生不老之术,只要学会就能长生吗?
-
今天继续跟大家一起《精分西游》。
上期节目说到,美猴王远涉重洋,终于找到神仙,拜须菩提祖师为师,并得名孙悟空。祖师卖的课程,五花八门,让孙悟空任意挑选。偏偏,孙悟空有两个不要:这也不要,那也不要。把祖师给气的啊,当场用戒尺在这个孽畜头上打了三下,然后倒背着手,走入内室,关了中门,课都不上了。
还好,孙悟空机灵,悟到了师父给的暗示,于是他在夜里三更时分,从后门溜进师父房间。此时,夜黑风高,四下静悄悄的,房里只有师徒二人。孙悟空不装了,摊牌了,点名要学长生不老。祖师见他是个修仙奇才,也不藏着掖着,便将不老秘诀传授于他:
是这样的,大家听仔细了:
“显密圆通真妙诀,惜修生命无他说。都来总是精气神,谨固牢藏休漏泄。休漏泄,体中藏,汝受吾传道自昌。口诀记来多有益,屏除邪欲得清凉。得清凉,光皎洁,好向丹台赏明月。月藏玉兔日藏乌,自有龟蛇相盘结。相盘结,性命坚,却能火里种金莲。攒簇五行颠倒用,功完随作佛和仙。”
说完了,一百来字,很简单。可能有人纳闷了:啊?就这啊,就是传说中的长生不老之术?这老神仙在忽悠人——不,忽悠猴呢?
这段话,其实是浓缩了道教的养生秘笈,概括起来有四点:一、修炼根基。关键是守住人体的“精气神”,像密封容器一样,防止能量外泄,这是长生的基础;二、清除杂念,戒掉欲望,保持内心像月光一样皎洁,修炼才能有效果;三、调和阴阳,实现体内正负能量相互交融,达到平衡;四、逆天修行,就是要突破自然规律,把五行能量反向运转,通过这种特殊方法重塑生命。
也就是说,如果你能做到以上四点,就能超凡脱俗,想成佛成佛,想成仙成仙。怎么样,解释得这么清楚,你要不要试试?开玩笑了,我看,单是戒欲,恐怕就没几个人能做到。
好了,咱言归正传。孙悟空的悟性,当然比你我都要高,福至心灵,一听即懂,把口诀全记下了,再次拜谢深恩。祖师挥挥手,可以了,出去吧,别被人发现了。孙悟空站起身,从后门出来。此时,东方已露鱼肚白,天快亮了。
就这样,得到真传的孙悟空,每日暗中修炼。子时之前,午时之后,两个时刻从不间断。具体怎么练呢?书上保密,只说“调息”二字,估计就是像练气功一样,需要打通任督二脉吧,开玩笑的。总之,就像人间任何技能、才艺一样,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持之以恒,自有收成。
转眼间,三年过去。有一天,祖师登坛讲道,讲着讲着,突然点名:“悟空何在?”
孙悟空赶紧出列,向前跪下:“弟子在。”
祖师问:“你这段时间,练得怎么样了?”
孙悟空答:“弟子近来开悟了很多,基础也渐渐牢固了。”
祖师点点头:“嗯,你虽有开悟,也打好了根基,已不再是石体凡躯,神性也渐渐注入了。不过,你还得防备‘三灾利害’。”
孙悟空愣了一下,说:“师父,你瞎说什么呢?我常听说,修道有成者,与天同寿,水火不侵,百病不生,哪里还有什么‘三灾利害’。”瞧瞧这猴子,才学了点皮毛就开始飘了,竟然敢质疑师父的话。
不过,这时候祖师还不想教训他,只是耐心教诲:“生老病死,是众生必经之路,咱修炼的长生之道,是违反天道的,所以练成之后,鬼神难容。前五百年,容颜不会变老,无病无痛,但五百年后,天雷会来劈你,你得明心见性,才能预先躲避。躲得过,寿与天齐,躲不过,就此玩完。再过五百年,天降火灾烧你,那火不是天火,也不是明火,是阴火,在你体内,从脚底板烧起,一直烧到脑门,五脏六腑会被烧成灰。再过五百年,天又会降风灾吹你,风不是普通的风,而是赑风,它会从脑门吹入,进入体内,过丹田,穿九窍,把骨肉吹散,全身解体。所以,三灾都要躲过。”
说到这里,“三灾”到底指的是什么呢?
在佛教中,“三灾”分为“小三灾”和“大三灾”。小三灾,是刀兵灾、疾疫灾、饥馑灾,也就是战争、瘟疫和饥荒。大三灾,是火灾、水灾、风灾,这不仅是指自然灾害,还包括宇宙间星系毁灭的大灾难。细想来,人这一生,难免会遇到各种“小三灾”。就拿瘟疫来说,刚刚过去的全球范围内的新冠疫情,有多少人没有躲过呢?而“大三灾”呢,只要时间尺度放得够大,星系的消亡是必然会发生的,也是躲不过的。
当然,祖师讲的“三灾”,更接近道教里的“三灾”概念。在道教中,它指的是人在修行过程中需要面对的三种重大劫难。雷灾,考验你的道心;火灾,考验你的内功;风灾,考验你的定力。听祖师那番话的意思,但凡有一“灾”没躲过,下场就只有一个字:死。
所以,孙悟空一听,吓得魂飞魄散,把头磕得梆梆响:“万望老爷可怜可怜我,传给我躲避三灾之法,此恩永远不忘!”你没听错,吓到把师父都叫成“老爷”了。
没想到啊,祖师却说:“本来也不难,只是你跟其他人不一样,传不得。”
什么?搞了半天,祖师还留了一手?
-
-
2.三十六变和七十二变,哪个更厉害?
-
孙悟空一听师父说那话,这不是搞歧视么,立刻反驳:“我也是头圆顶天,脚方立地,九窍四肢,五脏六腑,全须全尾,咋就跟人不一样了?”
祖师说:“你虽然长得像人,但少了两个腮。”
孙悟空伸手一摸脸,忍不住笑了:“师父见识还是不够,我是没腮,但我有嗉袋啊,就当是腮吧。”
科学来讲,猴不是没有腮,而是两颊凹陷,看起来就像没有一样。进化造物,适者生存,猿猴经常在密林中穿梭,脸就不能太大,否则很危险。那为什么没有腮,就不能练躲避三灾之术呢?又不是练蛤蟆功。
这个应该跟传统的相术有关。在传统相术理论里,两腮凹陷的人,命数不好,短命。当然,我们也不用太认真,祖师很可能是再次试探孙悟空,打击他说,你先天不足,算了吧。但孙悟空脑子好使,立马就找到了能弥补这个缺陷的优点,那就是他的嗉袋。这东西叫颊囊,也叫食囊。猴子有,松鼠啊仓鼠啊,也有。它们遇到好吃的东西,一时半会吃不完,就会拼命往自己那个食囊里塞,导致腮帮子鼓起来两个肉球。
总之,孙悟空成功说服了祖师,祖师说:“也行,要躲避三灾,得会变化之术。变化之术有两类,一类是天罡数,有三十六般变化;另一类是地煞数,有七十二般变化。套餐二选一,你选哪一个?”
孙悟空想都不想就说,弟子多多益善,就学地煞数吧。
大家有没有觉得,“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这说法有点耳熟啊?没错,《水浒传》里,梁山泊一百零八好汉,就分为三十六天罡星,七十二地煞星。天罡地煞,在道教里本来指的就是北斗星群中的星,每一颗星代表一尊神。天罡地位高,代表着善,地煞地位低,代表着恶。所以,地煞数听起来有七十二般变化,其实还不如天罡数的三十六。只是孙悟空不懂,猴子天性贪多,所以想学七十二般变化。后面还会出现一个重要角色,学的正是天罡三十六般变化,他是谁呢,大伙儿可以先猜猜。
好了,闲话休提,孙悟空说要学七十二般变化,祖师说行,那你上前来,我把口诀传给你。于是,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儿,祖师给孙悟空开了小灶,说的是悄悄话,旁人啥都没听见。这一次,书上也没写口诀,只说孙悟空悟性高,一窍通百窍通,当时就把口诀全部背下,过后不断修炼,就把七十二般变化都学会了。
也不知多了多久,某日黄昏,祖师跟弟子们正在洞口欣赏晚霞,看着看着,祖师突然又问孙悟空:“悟空,事成了没有?”
孙悟空知道老师又查作业了,便说:“多蒙师父教诲,弟子功课不敢懈怠,现在已经能够腾云了。”
师徒这一问一答,出现了一个Bug:之前祖师只教过孙悟空长生不老术和七十二变,并没有教腾云飞行,为什么祖师一问事成了没有,孙悟空就回答我能飞了?是作者写漏了一段?有可能。当然,也不排除七十二变的神通中,就包括飞行,毕竟变只老鹰什么的,还是得会飞才行。
接下来,孙悟空开始他的表演:只见他把身体往上一耸,几个空翻,离地十几二十米,踏上一朵彩霞,就往一个方向飞去——说实话,这个起飞姿势,脑补一下,就像是把难度系数最高的十米台向前翻腾四周半屈体的跳水过程,倒过来放,从下往上屈体翻腾几周。
过了差不多一顿饭工夫,孙悟空飞了有三里左右,就像一架快没电的无人机,一键返航,回来了,在祖师面前落地,双手在胸前交叉,恭恭敬敬对祖师说:“师父您看,我已经可以腾云了。”言语中藏不住的得意。
祖师又笑了:“你这算腾啥云啊,神仙的腾云,一日游遍四海,你去了这么久也就飞了三里,爬云都不算。”
孙悟空说:“这个太难了太难了。”
祖师说:“这么快就知难而退了?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孙悟空一听就懂,赶紧又跪下磕头:“师父,您大慈大悲,好人做到底,把神仙的腾云之术也教给我吧,我绝不会忘了师恩。”记住,再一次提到了师恩。
祖师说:“神仙腾云,都是双脚一点地就飞起来,你却是翻个筋斗才跳上去,那好,我就在你这个起飞姿势上,给你量身定做一个飞行动作,叫‘筋斗云’吧。”
孙悟空又把头磕得山响,祖师当场就把筋斗云的口诀传给他,告诉他,腾云之前,先捻诀,这是神仙道士施法时的一种手势。接着,念动真言,也就是咒语。大家看了这么多年的仙侠剧,应该懂这套动作,不用我多说。然后,攥紧拳头,身体一抖,瞬间跳起,翻一个筋斗。就这一下,十万八千里!
有人就说了,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那半个筋斗是不是五万四千里?如果只想去一个只有几千里或者几百里甚至只是到市区上班,咋整?翻十分之一个跟斗,或者百分之一,千分之一,行吗?各位,这就不是精分,而是抬杠了。一个筋斗云十万八千里,咱们可以简单理解为,孙悟空翻一个筋斗就可以飞得很快就行了。
但是,你非要较真,我倒有一个理论可以解释,为什么筋斗云可以飞得那么快,那就是,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中的空间弯曲理论。爱因斯坦认为,质量或者能量的存在会使周围的时空发生弯曲。什么意思?想象一下,你有一张有弹性的橡胶床单,把它拉紧。现在,你在床单中央放一个很重的铅球。你会看到,床单在球的周围凹下去了,变弯曲了。这个弯曲的橡胶床单,就像宇宙中的时空,那个很重的铅球就是太阳或者地球这样的大物体。
好,时空可以弯曲的话,有什么用?很有用,两点之间的物理距离就会缩短。想象一下,你在橡胶床的两端各画一个点,两点的直线距离最短对吧?咱就假设是一米吧。但现在,你往床中间丢一个球,床单立马凹陷下去,甚至夸张点,它折叠起来了。那两端的点的直线距离,是不是一下子从一米变成了一毫米呢?理论上,利用空间弯曲技术,人类能够实现超光速飞行。
所以,我们也可以这么理解,祖师教给孙悟空的口诀,作用不是让孙悟空飞得快,而是让孙悟空在翻跟斗、身体弯曲的时候,相对于他的空间也发生了弯曲,原来十万八千里的距离,可能就被缩短为十八米,所以一个跟斗就到了。不好意思,我只能说到这里了,但愿你听了后不会精神分裂。
-
-
3.孙悟空被赶走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
闲话休提,再说祖师当众教孙悟空学筋斗云,把在场的师兄们羡慕得不要不要的,七嘴八舌地说:“悟空,你运气也太好了,这学会了,去给人家当铺兵,送文书,递报单什么的,到哪都能混口饭吃啊。”
啥意思?元代设立了一种叫“急递铺”的军事驿站,负责送加急文件的士兵,就叫铺兵,可以理解为古代快递小哥吧。师兄们羡慕孙悟空学会了筋斗云,毕业后送快递送外卖,这不得月月都是“单王”啊。你看,这就叫格局决定命运。
再说孙悟空,背下了筋斗云口诀,当夜试练,当夜就学会,从此不受空间距离的约束,想去哪就去哪,逍遥自在。到此为止,祖师教会了他长生不老术、七十二变、筋斗云三样神通,从他踏上灵台方寸山开始,已有将近二十年了。奇怪的是,会筋斗云的孙悟空,从没想过要回花果山探望一下他的猴民们。
眼瞅着又到了一年的春夏之交,某日,师兄弟们正在松树下交流学习心得,一位师兄说:“悟空,你是哪一世修来的福气,师父一对一教了你那么多神通?真让人羡慕啊。上次师父传你的躲三灾变化之术,你全都学会了?”
孙悟空笑着说:“承蒙师父厚爱,托师兄们的福,我不敢放松练习,现在基本都掌握了。”
一位师兄说:“那就露一手,让我们也开开眼呗。”
孙悟空也不推辞,说:“那师兄们出题吧。只有你们想不到的,没有我变不了的。”
一个师兄说:“你不是最喜欢吃松子吗,就变棵松树吃自己呗。”
“得嘞,各位,眼睛别眨啊——”说着,孙悟空捻了个诀,念念有词,摇身一变,真就在众人面前变成了一棵参天大松树,枝繁叶茂,凌云直上,众人纷纷鼓掌大叫:“猴犀利!猴犀利!”
没成想,这喧闹声,把正在午休的祖师吵醒了,顺手抄了根禅杖就冲出来:“什么人在这里放肆?”
这一声把所有人给吓的,立马整好衣冠向前行礼,孙悟空也现了本相,混在人群中,跟大家一起说:“启禀尊师,弟子们在这里交流学习,并无外人。”
祖师怒气未消,喝道:“是你们就更不像话了!修行的人,口舌动,是非生,忘了我平时怎么教导的吗?”
众人见师父真的动怒,赶紧跪下说:“不敢欺瞒师父,刚才是孙师弟在表演变化神功,我们让他变棵松树,他就变出来了,弟子们被震到,忍不住高声喝彩,请师父恕罪。”
祖师哼了一声:“既然这样,你们起来吧。悟空,你过来!”
孙悟空赶紧上前行礼,祖师还是一脸怒容:“你嘚瑟什么,我叫你卖弄了吗?好卖弄的人,被人看到你会神通,必然求你教他,你教不教?不想惹麻烦,就得教他;你不教他,他妒忌你,一定会设法害你,到时岂不是性命难保?”
各位,祖师这番教训,是不是觉得有点莫名其妙?其实,这是古代闯荡江湖的生存智慧。江湖风波恶,财帛不外露,就是有一技之长,也不能随便被人发现,否则就会像祖师所说,别人眼红,就会来求你教他。教吧,教会徒弟饿死师父。不教吧,他可能会来害你,明枪易躲暗箭难防,迟早小命难保。
为什么堂堂一个仙界的祖师,会说这么一番很跌份的话?前面讲过,祖师开的课程,三教九流的技能都有,大部分都是江湖谋生手段,除孙悟空之外的弟子,跟他学的就是这些,所以他其实是说给众弟子听的。还有一点,要知道《西游记》成书过程很复杂,取经故事历经唐宋元明,有无数民间说书艺人参与加工改编,这些创作者,基本上也都是在江湖上讨口饭吃的,难免就会把自己的生存经验融进去。
话又说回来,孙悟空应师兄们的要求,演示一下变化神通,这是卖弄吗?不算。第一,孙悟空并不是主动显摆神通,而是众师兄出题考他,性质上,就是师兄弟之间的学术交流;第二,此前祖师也曾当众试一下孙悟空的飞行术,他教七十二变,也是当着同学们的面教的。
所以,祖师突然如此动怒,只有一个解释,那就是:他觉得时候到了,应该让孙悟空下山,去完成他的使命了。所以才一反常态,找个借口赶走他。
但对于孙悟空来说,祖师的话不管听得明不明白,都得认错谢罪:“请师父恕罪,请师父恕罪!”
祖师说:“算了,我也不怪罪你,你走吧。”
三个字一出,孙悟空知道不妙,眼泪就流下来了:“师父要弟子往哪里去?”
祖师说:“你从哪里来,就回哪里去。”
师徒这一问一答,倒有点像人生哲学的终极三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
孙悟空哭着问:“师父这是要赶我回花果山了吗?我离开花果山也快二十年了,确实想念山里那些小的们,只是师父厚恩未报,不敢回去啊!”
祖师说:“哪有什么恩义?你只要不惹祸,惹祸了不连累我,我就得感谢你了。”
话说到这份上,不走不行了。孙悟空只好向祖师拜别,又跟众师兄话别。
走之前,祖师再次威胁他:“你此去定会闯祸,不管你闯出多大的祸来,都不许说是我的徒弟。不管你在哪里,说出半个字来,我都会知道,敢说我名字,虽远必诛,让你魂飞魄散,万劫不得翻身!”
孙悟空也再次承诺:“弟子决不敢提起师父一字,有人问,我只说是我自学的就是了。”
各位,撇开阴谋论的话,这也是祖师的江湖保命哲学,强中自有强中手,教了一个顽劣之徒,要他立下毒誓,闯荡江湖不许说出师父是谁,这种事,放在武侠小说里也是符合逻辑的。
当然,我们也可以理解为,祖师有预知未来的神通,他深知这泼猴骨子里极不安分,有了这一身神通,肯定会闯出当师父的也无法收拾的大祸,所以,完成传功任务后立即蒸发,从此不再出现。
而孙悟空下山之后,不但守口如瓶,甚至在内心深处,也把这个真正的恩师全部擦除。这么说,是有证据的,咱们先挖个坑。
最后,还有一个猜想,祖师当时掐指一算,算到远在东胜神洲的花果山正遭大难,如果孙悟空还在这里逍遥快活,恐怕他的猴子猴孙们性命难保。但师父又怕猴子心急,所以不敢明说你家里出事儿了,你得走了。
那花果山,到底发生了什么呢?我暂且不说。
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精分。
-
分节阅读 Table of contents
本书作者About the Author
吴承恩(1500年—约1582年),字汝忠,号射阳山人。中国明代杰出的小说家。
特约撰稿人Special Contributor
余少镭,前媒体人,专栏作家,影视制片人
关于本书 About the book
《西游记》是中国文学史上故事最精彩、人物形象最鲜明、想象力最丰富的神魔小说,也是“四大名著”中最为家喻户晓的一本。
它是作者在前人作品的基础上发挥艺术创造力整合而成的鸿篇巨制,成功地塑造了一个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草根英雄孙悟空,这只石猴从不知天高地厚到认栽服输,又在保护唐僧取经的漫漫长路上屡受教训和磨难,最后终于“修成正果”。与此同时,小说也活灵活现地刻画了取经团队其他成员以及满天神佛、遍地妖怪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
作者以漫画般的笔触,嬉笑怒骂,毫不留情地嘲讽了那些高高在上的三界统治者,将貌似崇高的遮羞布揭下,让遍及天庭、西天、人间、地狱的潜规则暴露在阳光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