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须菩提祖师,到底是什么来历?
-
在上期节目中,咱们说到,美猴王为求长生不老,飘洋过海寻仙访道。可是,走遍了南赡部洲,连神仙的一根毛都没见到,只好再次下海,木筏飘飘荡荡,来到了西牛贺洲。这次,他的运气相当不错,上岸没多久,就拿到了神仙的准确定位——“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洞里住着谁呢?据可靠消息,是须菩提祖师。
作为一只懂礼貌的好猴子,他找到地儿,见洞门紧闭,心里再怎么捉急,也不敢悍然敲门。这时,肚子应该也饿了,便跳上洞旁的松树枝头,摘些松子吃吃。没吃几个,便听得洞门“吱呀”一声开了,里面走出一个仙童!
注意,书上说的就是“仙童”,说他“丰姿英伟,相貌清奇”,也就是,英俊威武,外貌清秀,又高又帅。穿着打扮呢,是“髽髻双丝绾,宽袍两袖风”,用丝带把头发绾起来盘在头顶,类似咱们现在说的“丸子头”,身上穿的是宽袍长袖的道服。也就是说,这小仙童走的是妥妥的道士风——问题就出在这里。啥问题?别急,等会就告诉你。
仙童出了洞门,大喊一声:“什么人哪,来这里骚扰?”
美猴王“噗”地一声,就从树上跳下来,对仙童行了个礼:“没有骚扰,没有骚扰,俺是来求仙学道的弟子。”
仙童笑了:“就你啊,来学道的?”
美猴王说:“对啊,大老远来的,找到这里可不容易了。”
仙童说:“这就对喽,我家师父刚起床,正登坛讲道呢,说没几句突然停住,要我来开门,说门外有人来修行了,接待一下。看来,就是你这猴子了。”
美猴王心想,我嘀个乖乖,神仙果然厉害,能未卜先知,赶紧也笑着说:“是俺,是俺。”
仙童说:“那还愣着干啥,跟我进来呗。”
于是,美猴王赶紧整理衣服——其实也没啥衣服好整理的,这一路走来,那件从南赡部洲抢来的外衣,早就破烂不堪,他也只能象征性地抻一抻,便跟在仙童后面进了洞。
这一进去,好家伙,“一层层深阁琼楼,一进进珠宫贝阙”,那可全是豪华装修啊!这正是: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里边。美猴王跟着仙童走啊走,最后止步于一个华丽的高台之前。台下站着三十个仙童,而台上端坐的,正是须菩提祖师。
须菩提祖师长啥样呢?书上没直接说,只用一首赞诗,描述了菩提祖师的风采。诗曰:
大觉金仙没垢姿,西方妙相祖菩提;
不生不灭三三行,全气全神万万慈。
空寂自然随变化,真如本性任为之;
与天同寿庄严体,历劫明心大法师。
第一句,“大觉金仙”是什么意思?“大觉”,在佛教中指觉悟圆满,达到最高的修行境界。“金仙”呢,在道教中指仙的最高境界,通常指经过内丹修炼而得道者。那“大觉金仙”到底是佛啊,还是仙呢?是佛。它是北宋时期宋徽宗对佛的称呼。宋徽宗本人信道教,他登基之后,就利用皇帝无上的权力,把佛教纳入道教的话语体系,不仅把“佛”称为“大觉金仙”,还把“菩萨”称为“大士”呢。
接着,“没垢姿”是什么呢?垢,是指污垢。佛教有一种境界,叫“无垢”,是指通过修行,使身心清净、一尘不染。这里是说,这位须菩提祖师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一位完全脱离了低级趣味的高人。
第二句,“西方妙相祖菩提”。“西方”指的是佛教发源地,“妙相”说的是佛的庄严宝相,“祖”表示“祖师”,“菩提”是觉悟、智慧,也指达到大彻大悟的境界。在这里,其实说的就是,这位须菩提祖师,具有佛的庄严相貌和超凡境界。另外,还很重要的一点是,暗示了须菩提祖师跟佛祖的关系非常密切。
在佛教史上,释迦牟尼有十大弟子,分别是:舍利弗、目犍连、摩诃迦叶、阿难佗、富楼那、迦旃延、优波离、罗睺罗、阿那律,还有一个就是须菩提。
这十位弟子都得到佛祖的真传,各自在某一个专业取得最高成就。在这里呢,咱们只说说被写进《西游记》里的三位。一个是阿难佗,简称阿难,他是“多闻第一”,见多识广,知识丰富,记忆力好;一个是摩诃迦叶,简称迦叶,他是“头陀第一”,最能吃苦,最遵守戒律。
至于“须菩提”,是“解空第一”。“空”,是佛教核心价值观中的核心,大家就算没读过佛经,肯定也都听过“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个“色”,不是指情色,而是指万物,宇宙中的一切存在;“空”不是指虚无,而是指无常,一切事物处在不停地运动变化之中,没有固定常态。须菩提对“空”这一思想悟得最好,是真正的“悟空”。
解释了这么多,就是想告诉大家,这个须菩提呢,本来是一个百分百的佛系角色。如果走正规流程,他收的徒弟,绝不可能是一个个又高又帅的道士。
可是,咱们在前面说过,《西游记》有一大主题,就是儒、释、道三教合一。所以,作者就把孙悟空师父这个角色,写成了一个佛道跨界的神仙。理解了这一点,小说中一些看起来很矛盾的情节、设定,也就迎刃而解了。
-
-
2.孙悟空为什么姓孙?
-
闲话休提,咱回到斜月三星洞里的拜师现场。还别说,美猴王真的很乖巧,一见须菩提祖师,倒身下拜,一个接一个磕响头,边磕,嘴里还边念叨:“师父!师父!我弟子志心朝礼!志心朝礼!”
您瞧,还不知道人家收不收他呢,“师父”就叫上了。
祖师问他:“你是何方人氏?”
美猴王说:“弟子乃东胜神洲傲来国花果山水帘洞人氏。”
没曾想,祖师一听就怒了:“给我赶出去!满口胡言!东胜神洲到我这里,中间隔着两重汪洋大海,还有一座南赡部洲,你是怎么来的?”
美猴王委屈地说:“弟子没说谎!弟子飘洋过海,花了十几年才走到这里的。”
祖师嗯了一声:“这么说,我且信你。那你姓什么?”
美猴王把这个“姓名”的姓,听成了“性格”的性,便说:“我没啥性的,打不还手,骂不还口,没啥脾气。”这话是不是真的,不好说,毕竟当了两三百年猴王,花果山也没猴子敢打他骂他呀。只有一种可能,就是在南赡部洲的人类世界里遭人欺负,只能忍气吞声。
祖师见他听错,纠正说:“我是问你父母原来姓什么?”
美猴王说:“我没父母。是石头里长出来的。我只记得花果山上有一块仙石,某一年石头破了,我就生出来了。”
祖师一听,心里暗喜。
等等,祖师为什么“暗喜”呢?咱们分析一下啊,有几种可能:第一,他事先不知道石猴会来拜师,只是石猴到了洞外他才感知到;而石猴无父无母,对他来说是好事,他不想收背景太复杂的弟子,所以暗喜;第二,他事先知道石猴会来拜师,只是想试探石猴诚不诚实,因为,从石头缝里蹦出来,几乎等同于野种,说出来很丢人,没想到石猴却很老实,完全不顾忌这些,有一说一,他喜欢这样的修道者,所以心中暗喜。
祖师接着说:“那你起来,走两步。”
美猴王纵身跳起,一撇一拐,走了几步猴步。
祖师笑了,说:“我看你长得磕碜,像只吃松果的猢狲,就从‘猢狲’二字上,给你取个姓吧。”接着,祖师就开始低声嘀咕,自问自答:拿掉“猢狲”的反犬旁,要不姓“胡”吧?等等,“胡”字拆开来是“古”“月”,古者老也,月者阴也,老阴不能养育万物。“孙”呢?“孙”字拆开来是“子”“系”,子者儿男也,系者婴细也,像男婴一样,吉利。这时,祖师说了:“你就姓孙吧。”
说到这儿,可能有人就问了,什么“老阴”不好,什么“男婴”吉利,神仙也搞性别歧视?别急,你先听我解释。在道家哲学中,阴阳互相作用、互相转化,形成了宇宙万物的变化和发展。阴阳的变化过程,会有四种状态:少阳、老阳、少阴、老阴。其中“老阴”代表阴气达到极致的状态,象征生命力的衰败;而“婴儿”呢,在道家内丹学中,它代表一种返璞归真的状态,像婴儿一样纯净、无欲无求,是修炼者们希望达到的最高境界。
所以,从道家角度来想,祖师给孙悟空取姓为“孙”,即肯定了这个小徒儿的出身,又表达了对他最美好的期望。这就像父母给咱们取名字一样,总是喜欢你幸福快乐或者成就一番事业的,总不会希望你多病早夭吧?但道家这套理论是否有性别偏见呢,这里我们就不讨论了。只能说,基于道家理论,祖师的出发点是极好的。
闲话休提,说回祖师赐姓孙后,美猴王满心欢喜,跪下去不断磕头:“好好好,今日我终于有姓了!万望师父慈悲,既然有姓,求再赐一个名,以后好使唤我。”这猴子还真是会说话呢。
祖师说:“也好。本门辈分,有十二个字:广、大、智、慧、真、如、性、海、颖、悟、圆、觉。你是第十辈弟子,轮到一个‘悟’字,就给你起个法名,叫‘悟空’,孙悟空,好么?”
美猴王一听,笑得合不拢嘴,不停地磕头谢恩:“好好好,我有姓名了,从今天起,我就叫孙悟空了!”
-
-
3.须菩提祖师开的是什么课程
-
美猴王得名孙悟空后,算是彻底办完入学手续了,当晚就入住了学生宿舍。第二天一早,孙悟空便开始跟师兄们学习。对,跟江湖上的拜师学艺一样,一开始都是先由师兄带着的。那学什么呢?
书上说,“学言语礼貌、讲经论道、习字焚香”。也就是说,要学说话,说人话;学人类的礼貌,去除禽兽的野性;也学些入门级的经文、道术;甚至还学认字、写字。每天都重复这些课程。有空的时候,就干些粗活,庭中扫地,园中除草,养花修树,劈柴挑水,烧火做饭等。凡是日常生活会用到的,都得学会。旧时拜师,当学徒都这样,先不教你手艺、功夫,而是让你干苦活,磨炼你的耐性,你要是受不了,就此放弃,那只能空手而归了。
就这样,孙悟空每天重复这些,不知不觉六七年过去。某日,祖师终于召集所有徒弟,亲自登坛讲课了。讲什么呢?
书上说他,“说一会道,讲一会禅,三家配合本如然”。就是佛家、道家、儒家的知识都讲,一锅乱炖,玄之又玄,讲得那叫一个天花乱坠。得亏孙悟空天生有悟性,如此玄妙的课程,他居然听进去了,而且听得抓耳挠腮,眉开眼笑,甚至手舞足蹈起来。这就像求知欲满满的人类,接触到新知识、领悟到新道理时的心理感受,一个字:爽。
可孙悟空只顾着自己爽,却没注意到,如此欢欣雀跃,违反了课堂纪律。这时,祖师就像我们中小学上课时的老师一样,指着孙悟空说:“孙同学,你不好好听课,怎么发起颠来?”
孙悟空赶紧肃立行礼:“师父,不是弟子要捣乱课堂,是弟子听到妙处,豁然开朗,高兴得不要不要的,所以不知不觉就动起来,请师父恕罪。”
祖师也有点小意外,因为他这些讲义讲了很久,还没见有徒弟如此反应的,于是就说:“哦,你既然能听懂这些深奥的道理,那我问你,你来到我洞中多久了?”
孙悟空说:“弟子懵懂,没有时间概念,只记得我常去后山砍柴,那里有好多桃树,桃结了七次果,我也美美吃过七次了。”
祖师说:“那就是七年了,也不短了,现在可以说说,你想从我这里学到什么?”
孙悟空乖巧地说:“师父您教什么我就学什么,但凡能沾点道气就行。”
我们都知道啊,孙悟空之所以放着美猴王不做,漂洋过海寻仙访道,初心就是为了学长生不老。现在他这么说,是忘了初心吗?不是的,一来,他知道当学生的,也没交学费,不能向老师提什么具体要求,这就叫懂事;二来,他应该是以为,但凡能沾点道气的学术,都是可以长生不老的,所以才这么说。
于是祖师就开始报课程让他选了:“‘道’字门中,有正道,也有旁门,旁门有三百六十,都能修成正果,不知道你想学哪一门?”
孙悟空也不懂,继续说:“全凭师父定。”
祖师说:“那我教你‘术’字门中之道,怎样?学扶乩、请碟仙、占卜算命的本领,行走江湖,能逢凶化吉,也能安身立命。”
这时,孙悟空应该是想起自己来此的初心,多了个心眼,问了一嘴:“那……学这个能长生吗?”
祖师说:“长生是不可能长生的。”
孙悟空赶紧说:“那我不学,不学。”终于把真实目的说出来了,刚才明明还说过,师父你教什么我就学什么的。
于是祖师继续让他选课:“那我教你‘流’字门中之道如何?就是儒家、释家、道家、阴阳家、墨家、医家,啥都有,也有诵经念佛,请仙祈福之类。”
孙悟空又问:“这个能长生吗?”
祖师说:“想长生,就像‘壁里安柱’。”
孙悟空说:“师父你别考我,我没文化,听不懂黑话,啥‘壁里安柱’啊,听起来怎么不像啥好话。”
祖师说:“百姓人家盖房,想要盖得牢固,就会在墙里立一根柱子。但房子是有期限的,七十年就得收回了,那柱子也会坏掉的。”
孙悟空说:“这么说也是不能长生的,不学,不学。”
祖师又说:“那我教你‘静’字门中之道,想学吗?练辟谷,清心寡欲,参禅打坐,或睡或站随时入定。”
孙悟空还是问:“能长生吗?”
祖师说:“这个想长生,就像‘窑头土坯’。”
孙悟空有点不耐烦了,说:“师父你又来了,都说我没文化了,听不懂。”
祖师说:“就像那窑头上的砖瓦之坯,没烧,没定形,雨一下,水一泡,就会坏掉。”
孙悟空又说,那还是不能长生,不学不学。
祖师说:“那就只剩“动”字门了。采阴补阳,服气导引,烧炉炼丹之类。”
孙悟空还是那一句:“能长生吗?”
祖师说:“如水中捞月。”
这次孙悟空学乖了,说,也是不能长生吧。祖师嗯了一声,孙悟空手一摆:“不学不学也不学!”
大家有没有觉得,这大名鼎鼎的须菩提祖师,列出来的这些课程,好像有点下三滥啊,根本就不是想做神仙该学的?没错,什么术字门、流字门、静字门、动字门,其实都是中国古代走江湖门道,三教九流啥都有,用今天的话来说,都是很没有逼格的,里面甚至还有坑蒙拐骗的门道。
那么,为什么须菩提祖师这样的大神,会开这样的课程呢?这也太跌份了吧。有一种可能,祖师还是在试孙悟空,试他的志向,是只想学一门手艺到江湖上混,还是真的有雄心壮志想修道成仙;也有可能,须菩提祖师平时真的就在教这些,他的“斜月三星洞”其实就相当于蓝翔职业技术学校,教学生一些生存必备的技能,学成了能开挖掘机或当厨师什么的,混口饭吃。只有遇到千年不遇的修仙奇才时,才把真正的道术教给他。
总之,须菩提祖师试出了孙悟空确实是一只有理想的猴子。问题是,有壮志的人常有,但修仙奇才不常有,所以他还要再试一试,看看这猴子的智商如何。
于是,当孙悟空说出“不学不学也不学”时,须菩提祖师怒了,大喝一声:“过分啊你!”手里拿着戒尺,跳下高台,走到孙悟空跟前,指着猴鼻子就骂:“你这猢狲,这也不学,那也不学,你来我这里度假吗?”说着,举起戒尺,朝猴头上打了三下,然后倒背着手,走入内室,将中门关了,撇下所有学生,就这么走了。
这下可好,班上顿时炸开了锅,众师兄开始怨孙悟空:“我们难得听师父讲一次课,都是你这泼猴,无理取闹,师父传你道法,你不但不学,还跟师父顶嘴,你想退学早点说啊,别连累我们!”
奇怪的是,被师父当众打骂,被众师兄埋怨,孙悟空却一直笑嘻嘻的,一脸无所谓。心里只盼着太阳快点西斜,夜晚快点到来。好不容易熬到天黑,吃过饭,他也跟众师兄们一起熄灯睡觉。但心里有事,不敢睡,定息存神,调匀呼吸,留心听师兄们是否已睡熟。洞中没人打更,也不知道时辰,凭经验,等到应该是子时前后,觉得师兄们全都入梦,便轻轻起了床,穿上衣服,偷偷开了前门,蹑手蹑脚,跟做贼一样,溜了出去。
抬头一望,月朗风清,鸟宿萤飞,正是三更时分。他又从老路绕到后门外,便发现师父的卧室门半开半掩,心中暗喜,侧身进了门,悄悄走到师父床边,只见师父蜷着身体,脸朝里,睡得正熟。他大气不敢出,怕惊扰师父好梦,就在师父床前跪下来,耐心地等。
也不知过了多久,床上有了动静,祖师醒过来了,口中念念有词:“难!难!难!道最玄,莫把金丹作等闲。不遇至人传妙诀,空言口困舌头干!”各位,这几句,信息量就大了。在道家内丹术中,“金丹”象征着修行者在精神境界上的升华。这事儿,难之又难,玄之又玄,不是想学就能学的。没遇到对的人,讲再多,也是浪费口舌。这话呢,既是自言自语,也是对孙悟空说的。
孙悟空听到师父说话了,才敢吱声:“师父,弟子在此跪候多时。”
祖师翻身起来,披上衣服,盘腿坐在床上,喝道:“你这猢狲,深夜不睡觉,到我这里干什么?”
悟空赶紧说:“师父,您白天讲课时,当着众师兄的面,打了我三下,又关闭中门,明明是要我三更时分进后门前来学道。”
祖师心中暗喜,果然是天地生成悟性很高的猴子,终于等到这样的弟子了。还没发话,孙悟空又说:“师父,这里也没别人,望师父慈悲,传弟子长生不老之术,弟子永世不忘师恩。”
祖师也不再矜持了,说:“算你有这缘分,为师我也高兴。既然猜出我的哑谜,说明你悟性不错,来都来了,你靠前一点,我不想太大声,就把长生之道传给你吧。”
孙悟空激动得差点哭了,再次磕头谢师,然后也没站起来,只是用膝盖往前挪几步,洗耳用心,听祖师传道。祖师弯下腰,在他耳边念念有词……
说什么呢?长生之道到底是什么呢?我暂且不说。
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精分。
-
分节阅读 Table of contents
本书作者About the Author
吴承恩(1500年—约1582年),字汝忠,号射阳山人。中国明代杰出的小说家。
特约撰稿人Special Contributor
余少镭,前媒体人,专栏作家,影视制片人
关于本书 About the book
《西游记》是中国文学史上故事最精彩、人物形象最鲜明、想象力最丰富的神魔小说,也是“四大名著”中最为家喻户晓的一本。
它是作者在前人作品的基础上发挥艺术创造力整合而成的鸿篇巨制,成功地塑造了一个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草根英雄孙悟空,这只石猴从不知天高地厚到认栽服输,又在保护唐僧取经的漫漫长路上屡受教训和磨难,最后终于“修成正果”。与此同时,小说也活灵活现地刻画了取经团队其他成员以及满天神佛、遍地妖怪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
作者以漫画般的笔触,嬉笑怒骂,毫不留情地嘲讽了那些高高在上的三界统治者,将貌似崇高的遮羞布揭下,让遍及天庭、西天、人间、地狱的潜规则暴露在阳光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