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听
1.祸国殃民:慈禧太后留给世人的第一个印象
-
各位路上读书的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你们的老朋友良辰周。
今天的主角是大名鼎鼎的慈禧太后,晚清的“幕后大佬”。中国历史向来是爷们儿的天下,两千年帝制,女皇帝就武则天一个。可要说实权在握的太后,那真是多了去了。到了大清朝这最后一口气,蹦出个慈禧,硬是把“太后”这词玩成了“女帝”的代名词。
翻开晚清那本破史书,字里行间全是屈辱味儿:《南京条约》撬开国门那天,珠江口的炮台还冒着黑烟;圆明园十二兽首被抢到海外拍卖时,咸丰帝的骨头还没凉透;当黄海上漂满北洋水师的破船壳,紫禁城的琉璃瓦已被枪子儿崩得跟蜘蛛网似的。
1861年,才30岁的咸丰突然离世,那一年,慈禧才26岁。同治上位后,她凭着“皇帝亲妈”的身份,联合恭亲王把顾命大臣肃顺干翻,开启了垂帘听政的生涯。后面又一步步把恭亲王挤成摆设,等慈安太后一死,光绪更成了她掌心的提线木偶。大清的权柄,算是彻底攥她手里了。
可上百年来,这老太太的名声,啧啧,臭得能熏死人。晚清啥时候啊?列强跟饿狼似的盯着,洋鬼子一仗接一仗揍过来,大清屡战屡败,《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不平等条约签得跟批发似的,国家利益被啃得七零八落,这里面少不了慈禧出的力。
恭亲王这“常务副太后”当得那叫一个憋屈,堂堂咸丰的亲弟弟、两朝军机大佬,愣是被嫂子用“温水煮青蛙”的骚操作削得没脾气。马江海战炮声一响,慈禧大手一挥,直接把军机处全炒了鱿鱼。《光绪朝东华录》里记着养心殿那天的戏码:太后抄起恭亲王的顶戴往地上一砸,吼道:“中法打成这副鬼样,你们还不如我这深宫老娘们儿!”从此朝堂没人敢吱声。
结果甲午年黄海硝烟一起,北洋水兵傻眼了:炮弹尺寸都不对!翻开户部账本才发现,本该买开花弹的银子全跑去颐和园修石舫画廊了。史家算过一笔账:昆明湖里重建石头军舰那几年,日本联合舰队正拿真金白银狂点科技树。
戊戌年光绪帝搞了个“PPT变法”,康梁拿着《日本变政考》当创业宝典,结果踩了太后的尾巴。变法才撑到103天,慈禧就带着卫队直奔瀛台,《翁同龢日记》里写得跟恐怖片似的:光绪皇帝被拎着辫子拖出寝宫,龙袍下摆还沾着墨汁。菜市口的铡刀砍得卷了刃,谭嗣同喊“死得其所”那嗓子,倒成了革命党最硬的招魂广告。
庚子年的骚操作更绝:先放纵义和团喊“刀枪不入”,转头又让袁世凯剿拳民。京城老百姓眼睁睁看着老佛爷从西安溜回来,銮驾后面还跟着八国联军的军乐队——这左右横跳的活儿,硬是把“背信弃义”玩出了行为艺术的高度。
辛亥革命枪一响,太后那“孝钦”的谥号直接成了讽刺弹幕。革命党编的活报剧里,她妥妥的反派顶流:祸国指数拉满,奢靡程度爆表,镇压技能点满,满屏弹幕刷“老妖婆”。
可你翻翻《清宫档案》:曾国藩递折子裁湘军,盖的是她的章;左宗棠抬棺收新疆,领的是她的饷;李鸿章签完《马关条约》回来,跪的还是她的殿。这帮封疆大吏哪个不是千年老狐狸?就靠宫斗那点小伎俩,能让这群狠人老实喊“喳”?你当是拍《甄嬛传》呢?
史家扒过一笔账:从辛酉政变到慈禧去世,慈禧批的奏折摞起来能绕紫禁城三圈,每天14小时连轴转,整整干了47年——这敬业劲儿,放现在能拿“996福报厂”终身成就奖。她玩起平衡术来更是牛:让清流党和洋务派互相咬,用汉臣压满蒙亲贵,还靠着公使夫人搞“夫人外交”,这手腕搁现代商战里就是CEO的教科书。
《纽约时报》当年有篇毒舌评论说得妙:“这老太太管着四亿人,却能让六国公使觉得她就是个爱听戏的慈祥老太。”你说这号人物,真能是史书里那个扁平的“老妖婆”?
咱今天不光看她的A面“黑锅史”,还得扒扒她的B面,看看这“老妖婆”到底咋回事儿?
-
- 2.寻求富强:太后希望大清不再挨打
- 3.改变形象:太后的国际舆论宣传战
- 4.善待下人:太后温和的一面
分节阅读 Table of contents
特约撰稿人Special Contributor
赵迈禧,复旦大学历史学硕士
关于本书 About the book
名声这东西,慈禧算是臭到家了。君主立宪派恨她扼杀戊戌变法,革命派恨她血洗反清起义,丧权辱国的条约一个接一个,大清愣是被她玩到亡国边缘。
可近些年,历史学家们开始给她翻案,说她政治手腕不赖,洋务运动、清末新政多少有点成绩。毁誉参半的老佛爷,未来估计还得接着吵。
今天咱不光聊她怎么折腾大清,还得扒一扒她在政治、军事、外交之外的另一面——她乐意玩西洋新鲜玩意儿,请洋人给自己拍写真,还送到万国博览会显摆。本期《历史人物B面》,带你认识一个不一样的慈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