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听
1.铁汉也柔情:《采莲曲》
-
刘学说书,今天咱们接着谈诗词、说歌赋,继续风花雪月之旅。是的,你没听错,《学说古诗》这个系列更新了!
在上期节目中,咱们说到,诗,其实是歌词,是配合曲调,来歌唱的。它有长有短,形式非常自由。但在流传过程中,它逐渐与曲调分离,成为独立的艺术形式。也就是说,不能唱了,只能拿来看,拿来读。
一读就发现啊,这玩意儿得修整修整才更有美感,也就是说,得规定一下,一首诗有多少句,每一句多少字,每一个字的音韵如何。好,古代的读书人就开始折腾,直到唐朝,一套全新的创作规则终于酝酿成熟。
根据这套规则,一首诗如果只有四句,那这首诗就叫绝句。因为只有四句,所以不能像长诗那样从容地讲故事,比如白居易的《长恨歌》,全诗有120句,能把唐明皇和杨贵妃的故事仔仔细细地讲一遍。只有四句的绝句,做得到吗?做不到啊。所以,绝句最适合用来写景、抒情。当然了,你用它叙事也行,但不能平铺直叙,铺不开嘛,必须简练概括,或者将事件暗藏在情景之内。点到为止,让读者自个儿想象去吧。
再来,每句话只有五个字的绝句叫什么,有人还记得吧?叫五言绝句。如果每句有六个字、七个字呢?很简单,就是六言绝句、七言绝句了。那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呢?诶,是谁说长短不同的?你答对了。大家可以想一想,话少的人和话多的人,给人的感觉有什么不一样呢?话少的人,是不是看起来要稍微严肃一点点?绝句也是这样。
五言绝句字数少,擅长表达宁静庄重、古朴直接的感觉。比如“五绝”高手王维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大家听来,是不是有一种宁静悠远之感?那“七绝”呢,虽然每句只多了两个字,但整首诗的容量和语气都发生了神奇的变化,显得丰富婉转,也可以表达更活泼灵动的情绪。
你别不信,咱们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就是几首脍炙人口的七言绝句。
说起来,在写诗这块,唐朝人是公认的最强阵容。七言绝句,他们一样不负众望,比如王昌龄、李白、杜甫、刘禹锡、柳宗元、杜牧等等,那都是高手中的高手。宋朝人,稍微弱一点点,但也不乏顶尖高手,比如王安石、苏轼、黄庭坚等。今天咱们就按照时间顺序,跟大伙一起见识见识唐宋两代共四位大诗人的杰作。
首先登场的,是四位当中有着“七绝圣手”之称的王昌龄。
说起王昌龄,可能有人立马就说了:我知道,我知道,他就是那个擅长描写战争的边塞诗人!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好好好,没错,王昌龄这首《出塞》,确实是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连李白、杜甫都比不过。不过,仅能写好边塞的苍凉和将士的勇敢,就能被后人称为“七绝圣手”吗?那肯定不是。要担起这个称号,必然是有粗旷豪迈的一面,也有细腻温柔的一面。接下来,就跟大家一起欣赏他的另一代表作《采莲曲》: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这首诗叫“采莲曲”,主角自然是采莲的少女了。但是很奇怪,为什么没有正面写到采莲女的样貌、神态、动作呢?这就是王昌龄的巧思了。咱们翻译一下这首诗,第一句“荷叶罗裙一色裁”,是说采莲女身上穿的纱裙啊,和荷叶一个颜色,就像是用荷叶精心裁剪的;“芙蓉向脸两边开”,“芙蓉”指的就是荷花,说的是采莲女坐在小船上,缓缓驶入荷花池,那些荷花似乎认得她们似的,纷纷微笑着向她们开放。
最后两句,是说当那小船深入到池塘的中心,层层叠叠的荷叶和罗裙、粉粉嫩嫩的荷花与少女的脸,彻底融为了一体。采莲女去哪儿呢?诗人四处寻觅,找啊找,忽然,他听到一阵悠扬的歌声,越来越近了,哦,她们正朝着自己的方向划来。
听到这里,大家会发现,王昌龄构建情境的手法如此高妙,和那个描写沙漠战争的他,简直判若两人。也许,正是因为他既能写铁血边塞,又能写柔情江南,这才有了“七绝圣手”的美誉吧。
说到柔情,王昌龄还有一首《送魏二》,是一首赠别诗,跟《采莲曲》的明媚艳丽比,另有一种朦胧惆怅的美感。下面,我念给大伙感受一下: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
- 2.今儿真高兴:《绝句》
- 3.秋景也热烈:《山行》
- 4.当下最要紧:《赠刘景文》
分节阅读 Table of contents
特约撰稿人Special Contributor
Kawai,中国思想史专业博士候选人。
关于本书 About the book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蘅塘退士肯定想不到自己这两句广告语,竟然成了三百年里儿童少年古诗启蒙的唯一指南。不过,闭着眼睛摇头晃脑念念有词真的是古诗的唯一读法吗?熟读会背,就自然而然地懂得欣赏甚至能提笔创作了吗?作为中华文化瑰宝的古诗,为什么不能拥有更加友好、有趣的访问界面呢?
本系列将带您游览三千年中国诗歌长河,聆听动人的文字音律,结识风雅的文人志士,领略精彩的文学景观,参与好玩的文化游戏。让您在熟读之余,读懂古诗,爱上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