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为什么会是杨坚?
-
古有琅琊榜,今有《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在这本美国著名学者迈克尔·哈特写的书中,只有两位中国皇帝入围,一位是秦始皇嬴政,另一位就是隋文帝杨坚。入围者既没有汉武帝刘彻,也没有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赵匡胤、清圣祖康熙,大多数人恐怕都会对此感到不服或不解吧:为什么会是杨坚?
如果仔细拂去隋文帝的身上的历史尘埃,我们会发现杨坚不仅是“素无学术”的半文盲,还是一个军事才能很一般的将领。更让人不齿的是,他和王莽一样,都是以外戚身份,靠欺负人家孤儿寡母上位的。不仅如此,杨坚还刻薄猜忌,他手下的大臣很少有善终的。总之,这个人可谓是德才兼不备、文武全不精、才貌都不行的平庸之辈。但是,正是这样一个人,结束了中国近300年的大分裂,完成了统一大业,为后来的隋唐盛世奠定了基础;也正是这样一个人,开创了科举制、三省六部制等一系列影响深远的制度;也还是这样一个人,对外两战突厥,成为前无古人的圣人可汗。
一个高富帅娶到了白富美没什么值得称颂的,一个资质平平的男人能抱得美人归才是本事。所以,为什么不是杨坚——一个被低估的圣王。
-
-
2.西魏将门之子,乱世之中际遇莫测
-
我们每个人都渴望有着高于常人的人生起点,但是杨坚的成长故事告诉我们:起点不重要,转折点才重要。
首先,起点低未必就是坏事。杨坚的父亲杨忠出生在北魏的一个边陲小镇,如果不出意外,他可以和他的祖辈一样在其出生地武川镇的大草原上当兵、戍边、娶妻、生子,平凡平淡平安地度过自己的一生——这人生起点都快贴近海平面了吧,但海平面下面还有海沟啊:公元523年,还是孩子的杨忠遇到了席卷北魏边境的六镇大起义,结果不仅北魏分裂为东西魏,杨忠的家也化为残砖断瓦。没家的杨忠不得不四处流浪,并且在这过程中他又没了爹和娘,18岁后虽然有幸结婚,但很快又被梁国军队抓壮丁到南方。就在他处于人生的马里亚纳海沟时,转折点来了:杨忠有幸被编入梁朝名将陈庆之的北伐军,并被留在了北方担任统军,随后还认识了西魏名将兼以后的亲家独孤信,并留在西魏,得到了西魏权臣宇文泰的赏识和重用,成为西魏最知名的大将之一。这逆袭,够励志!
其次,起点高未必就是好事。杨坚很会瞅准时机,选择在老爹事业蒸蒸日上的时侯来到了人间,这起点足以让他在西魏官场上扶摇直上了:13岁时杨坚进入太学读书,一年后被京兆尹征召为功曹,又过一年被加封为散骑常侍、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成纪县公,翌年升迁为骠骑(piào qí)大将军、加开府衔,并娶了柱国大将军独孤信的女儿。骠骑大将军的地位仅次于柱国和大将军,全国仅有24位,而这一年他才16岁。这起点有多高,对比一下你16岁时在干什么就知道了。就在他春风得意马蹄疾的时侯,转折点来了:同年,宇文泰去世,其侄宇文护掌权,并撺掇宇文觉篡魏立周,开始了大清洗运动。杨坚一家在这过程中也是备受打压:先是被无视,然后是被迫赋闲在家,最后还差点被杀。如果不等到另一个转折点的出现,杨坚这辈子或许就这么过去了吧。这日子,够窝囊!
-
-
3.夹缝中求生存,低调中成就霸业
-
对于没能力的人来说想高调很困难,对于有能力的人来说却是想低调很困难,对于有能力还想成就霸业的人来说则必须保持低调。
杨坚一直浸淫在帝国权力的中心,自然知道低调做人的必要性和具体操作方法。也正因此,在宇文护掌权的十几年中他能够在夹缝中生存。等他熬到了宇文邕设计杀死宇文护时,他也顺理成章地成为了护主功臣,奖励就是和皇帝结为了儿女亲家,在宇文邕平齐之后还被封为了柱国。杨坚似乎终于可以一吐恶气,高调做人了。不,作为皇位的觊觎者,他深知低调做人的必要。最后证明他这么做是对的,正是因为他的低调做人,才使本有些怀疑他的宇文邕对他不加提防,并委以重用;正是因为他的低调做人,才使新皇帝宇文赟把当年宇文邕最信赖的心腹忠臣几乎诛杀殆尽时,漏掉了杨坚,还让他升任上柱国、大司马。但杨坚并非没有野心,早在其担任亳州总管时,庞晃就劝他起兵造反,他只是说时机未到。他还多次私下向密友宇文庆、郭荣表露自己的野心,但在外人看来他就是一个只有心情没有表情的内涵帝。然而随着地位的升高、治国才能的不断被认可,他还是遭到了宇文赟的猜忌,但这一次依旧是他的低调沉稳救了他,之后他还想到了一个更低调的方法:申请调离京城。但他并没有走,而是以“足疾“的名义留了下来,其实这也相当于主动淡出权力中心。
可以说,在失意时救他的是低调做人,在得意时没害他的还是低调做人。就这样杨坚低调地熬到了宇文赟死去,并被封为幼帝宇文衍的首辅、丞相。这时候,他终于不用再低调了,因为北周的第一权臣已经是他杨坚了。
-
-
4.篡北周政权,改国号为隋
-
一个伟大的演员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演技精湛。从杨坚低调做人,高调装孙子的行为来看,他的演技要放在今天可以冲击一下奥斯卡小金人了。他精湛的演技不仅使他逢凶化吉,还助其登上了北周权力的巅峰。但如果杨坚一直这样低调下去,那么他这一辈子或许也就真的低调下去了,因为要想成为伟大的演员还必须具备第二个条件:我真的是在表演!杨坚毕竟不是孙子,他是一只觊觎着皇位的饿狼,一旦时机成熟就会撕开温顺的面具,露出狰狞的面庞和锋利的牙齿。
担任北周丞相后杨坚很快便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和外戚身份控制了北周政权,并加紧了篡夺北周的计划。篡位这种事在南北朝时期可谓司空见惯,因此杨坚干起来也算得心应手:首先把代表着北周宗室的辈分最高的五王骗到京城,并侍机铲除。在这过程中又拉拢韦孝宽、李穆等元老重臣出兵打败了政敌尉迟迥,平定了三方叛乱。公元581年2月4日,杨坚改称相国,总百揆,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加九锡,建天子旌旗。到了这一步,就是傻子,也知道后面会发生什么了。2月13日,杨坚正式接受北周静帝宇文阐【chǎn】的禅让,登基称帝,改国号为隋,定年号为开皇。这时,杨坚终于可以完全做回自己了,谁说我是一个演员?谁再说!我乃大隋朝的开国皇帝!
-
-
5.照耀后世的三把火:法治、州县制、科举制
-
新官上任三把火,新皇登基要改革。人事调整自不必说,那些过去给自己小鞋穿的、站错队的、看不顺眼的该杀杀、该贬贬,那些为新王朝抛头颅洒热血、鞠躬尽瘁的该升升、该赏赏。但要成为一个圣王,要做的远不止这些。
隋朝刚一建立,杨坚就大力推行“依法治国“路线。他让高颎、郑译、杨素等人编修新律,这就是著名的《开皇律》。它是中国法律史上的一大里程碑,其立法精神、司法原则和依法治国的思想,不仅为后世继承,而且在世界上尤其是东亚地区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中国封建社会的法律基础从此定型。
紧接着,在中央他创造性地设立了五省六部制,而这其实就是唐朝三省六部制的原型。与此同时,他还进行了一个更重要的改革——把汉末以来实行了整整三百年的州、郡、县三级地方行政体制变成了州、县两级制。州县长官不仅全部由中央的吏部任命,而且每年都要进行严格的考评,并规定地方官的任期。这一举措在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地方官任免权被彻底收归中央,扭转了汉末以来豪强把持地方行政的局面,大大巩固了中央集权制度。
杨坚还初创了科举制,以特定科目推举选拔人才,到了他儿子手中,这一人才选拔制度更加完善和普遍,在唐朝终于正式形成。科举制对古代中国的影响自不必多说,我们千万别忘了他的初创者——杨坚。
就这样,在杨坚做皇帝最初的两三年内,一个个气势恢弘的大手笔,一个个前所未有的新制度,都在杨坚的手上变成了现实。而这还都是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实现的,他不是圣王,谁是圣王?
-
-
6.纵横捭阖,紧锣密鼓完成南北统一
-
隋朝建立之初,形势称得上是内忧外患、南北焦迷。北方有当时不可一世的突厥、趁火打劫的土浑谷【tǔ yù hún】,南方有虎视眈眈的南陈、冥顽不灵的西梁,这些都时刻威胁着杨坚的隋朝。面对纷繁复杂的内外局势,隋朝或怀柔,或离间,或痛击,或死磕,或先痛击再怀柔,或先离间再痛击,或这边怀柔那边痛击……杨坚展示了一个柔道高手应有的素质。
隋朝刚一建立,杨坚就翻脸不认人,停止了对突厥的岁贡,激起对方起兵入寇。为了避免两线作战,隋朝还对南陈、土谷浑等地实施了有力有节、以战求和的战略措施。杨坚对突厥的分化和打击不仅使强大的突厥分裂为东西两部,还完全获得了东突厥的依附和忠诚,而杨坚自己也被冠以“圣人可汗”的称号。通过对突厥的打击,不仅保障了隋朝的北境安全,杨坚自己也开创了中华天子兼异族国君的首例。
在漫长的平北患的间隙,杨坚还紧锣密鼓地完成了并西梁、灭南陈、降江南的统一大业,使南北统一进一步趋于稳定。
谁说杨坚没有军事才能来着,他只是不怎么亲上战场而已。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才是真正的帅才之道。
-
-
7.足以比肩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的开皇之治
-
一般人或许只知道唐朝的贞观之治,却忽略了几十年前还有一个开皇之治,被大家忽略的开皇之治是什么样子呢?
杨坚统一天下后,即以富国为首要目标。轻徭薄赋以解民困。他罢盐、酒专卖及入市税,减轻人民负担,促进农业发展;他推行输籍法,尽扫南北朝隐瞒户籍的积弊;他实行均田制,在减轻人民负担的同时,增加了国家赋税。
杨坚在军事上改革了府兵制,使所有府兵不再归属军府,而必须在当地入籍,成为地方居民,从此社会上不再存在军户这一特殊的阶层。这不仅有利于国家对人口的控制,也大大增加了国家掌握的户口和财税。
马放南山、刀兵入库的同时,隋文帝杨坚不断加强对文教的投入。要知道整个北朝历史就是一部重武轻文的历史,他自己本人也“不悦诗书”。他能做到这一点,不知是否和当今的父母自己不爱学习,却渴望孩子认真学习的心理一样?他在全国范围内搜集图书,悉心招揽文人,并大大提高国子监地位,也就是大大提高了教育的地位。
杨坚的努力很快就获得了回报,开皇十二年底,负责管理国库的官员向杨坚汇报说:国家所有的府库都已经堆满了,财物没地方堆放,只好放在走廊上。上一次在史书上如此记载应该还是文景之治后的汉武帝初年吧,而下一次如此记载也在百余年之后的开元盛世。幸福来得太突然!或许杨坚本人都不知道自己已经开创了一个伟大的时代,这就是开皇之治——不管后世如何忽略,这一伟大成就将永不可磨灭。
-
-
8.皇帝那点儿私事——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
皇帝的特殊性就在于自己的一点私事就会变成国家大事,甚至影响天下走向。
皇帝勤俭了,国家富强了。何出此言呢?杨坚是个工作狂,天不亮就上朝,一直到太阳落山才回宫。回宫之后他还要继续工作到深夜。杨坚还相当节俭。据说他每次吃饭,只允许有一道荤菜,六宫嫔妃穿的都是多次换洗的旧衣服,就连自己上朝时乘坐的车子坏了,也舍不得报废更换,新三年,旧三年,修修补补又三年。他的这种朴实无华的作风甚至影响了当时的文风:开皇四年,他通令全国,要求所有公私文书都要摒弃虚华,据实撰写。以至于当时出现了文辞美,要倒霉,文采好,进监牢的情况。杨坚就像一头老牛,其勤政务实拉着整个大隋朝一步一个脚印向着伟大的王朝稳步迈进。
皇后被忽悠了,国家危险了。这又是怎么话说的呢?杨坚怕老婆,这里面或许有逆袭迎娶白富美造成的自卑心理,但关键还是看气质,独孤皇后高贵典雅、外柔内刚,是杨坚生活上的助手,事业上的帮手。但女人有时很容易上当。比如想拍马屁的杨素,滥用民力修建起了浮华亮丽的仁寿宫,但又怕勤俭持家的杨坚批评,于是就去忽悠独孤皇后,果然立马见效。而这也让杨坚夫妇的宝贝儿子杨广看到了希望。他不是嫡长子,无法继承皇位,但只要能博得父母尤其是母亲的欢心,一切都有希望。杨广一切行为都刻意迎合父母的喜好,他发现母亲是坚定的一夫一妻拥护者,他就把漂亮的姬妾都藏在密室之中,在人前只与王妃萧氏秀恩爱,给人留下夫妻情深的印象。他知道母后最讨厌小妾生子,便把自己和姬妾所生的孩子全都悄悄弄死。杨广制造的表象太对独孤皇后的胃口了,于是她最终帮助杨广取代杨勇成为太子。而这也为刚刚步入盛世的隋朝埋下了一颗炸弹,以致杨坚临死时还在惋惜地大呼:“独孤误我!”
-
-
9.谜一样的杨坚之死……
-
人终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而隋文帝杨坚的死却留给了我们一团盛世迷雾。独孤皇后去世后,长期禁欲的杨坚犹如龙跃深渊、虎归山林,他把主要的经历都放在了后宫美女身上。都说男人通过征服世界来征服女人,他已征服了世界,现在要征服女人了,然而他最终还是被女人征服了。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如此纵欲,其结果就是身体出问题——如此看来,要是独孤皇后早死几年,杨坚说不定还活不到60多岁。据史书记载,仁寿四年4月杨坚在仁寿宫一病不起,6月6日宣布大赦天下,7月10日躺在病床上与百官做最后的道别,7月13日在仁寿宫驾崩,7月21日太子杨广为杨坚发丧,同时即皇位。这一切似乎都很正常,然而在同一部史书的别处,却记载着另一个版本的故事:杨广调戏宣华夫人被杨坚识破,试图召回杨勇继位,但被杨广等人发现并阻止。如此一来杨坚的死就变得扑朔迷离了。
如果说正史还相对含蓄与谨慎,野史则言之凿凿地说杨坚就是被自己儿子杨广弄死的,有的说是被毒死的,有的说是被打死的……关于杨坚垂死那些天发生的事至今都无定论,但这位被低估的圣王,的确就这样陨落了。
不管怎样,杨坚走完了他的一生。如果没有最后十年的猜忌与昏迷,他将是一个无比完美的皇帝,但就算如此他依旧是一个伟大的皇帝,可能没有刘邦的洒脱、李世民的英武、赵匡胤的功夫或朱元璋的霸气,但他的成就足以使其成为千古一帝:取得天下,他只用了九个月的时间;统一全国,他只用了不到三个月的时间;海内大治,他只用了十多年的时间。
-
分节阅读 Table of contents
关于本书 About the book
九个月取得天下;三个月统一全国;十余年海内大治。中国历史上唯隋文帝杨坚一人!但你或许会说一个凭借外戚身份,靠欺负孤儿寡母上位的窃国大盗,一个“素无学术”、“不悦诗书”的半文盲,一个并没有赫赫战功却刻薄猜忌的蹩脚领率,一个被老婆欺负后只能躲在角落里偷偷哭泣的“妻管炎”有什么值得称颂的!看了本书或许才会知道,说隋文帝得国之易,说他资质平庸绝对是书生之见!那么隋文帝又是怎样在内忧外患的恶劣环境下举重若轻,取得了历代帝王所难以企及的成就,并使中国迎来了人类历史上农耕文明的巅峰时期呢?翻开本书,我们将为您一一道来。
本书金句 Key insights
● 然而生活却如明星的爱情一样——总是充满了意外。
● 鹿若没有滋补的鹿茸,貂若没有漂亮的毛皮,又怎么会死于猎人之手?所以,在政治的舞台上,低调才是硬道理。
● 生活中有个规律:当一件事谁都不把它当回事的时候,往往会出大事。
● 也许,成为昏君的办法有无数个,但成为明君的道路只有一条:纳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