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西游故事发生在中国的唐朝时期吗?
-
今天继续跟大家一起《精分西游》。
翻开这百回本《西游记》的第一页,映入眼帘的是一首诗。不新鲜,跟其他章回体小说一样。诗里说啥呢?咱且来看看:
混沌未分天地乱,茫茫渺渺无人见。
自从盘古破鸿蒙,开辟从兹清浊辨。
覆载群生仰至仁,发明万物皆成善。
欲知造化会元功,须看西游释厄传。
前四句,说的是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传说。翻译成人话就是:宇宙原来混沌一片,没有生命存在,大神盘古一觉醒来,伸个懒腰,唉呀妈呀,太憋屈了,一个手臂拉伸都完成不了,气得他一斧子劈开了混沌,清的物质上升,化为天,浊的物质下降,沉为地,清浊由此分开。接下来两句,说开天辟地后,生命开始出现,天地养育、包容、保护众生,至仁至善。最后两句,这个“造化会元功”是什么东西?简单点说,就是天道,天地之间大道运行的规律。那“西游释厄传”呢?其实是《西游记》的另一个名称。啥叫“释厄”?就是排除万难、冲破险阻。
所以啊,这诗的意思是,看完这本《西游记》,你就能明白天道是怎么运行的了!但我负责任地告诉你,信广告不如信疗效,就算你把《西游记》翻烂了,也未必能参透天道。这开场诗,就是搞营销造势的,吊你胃口往下读。
开场诗之后,就是“西游宇宙”的时空设定。它要解决的,是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发生在哪里的问题。
西汉《淮南子》上面说:“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也就是说,宇是空间,宙是时间,宇宙,就是空间和时间的统一。现在流行的漫威宇宙、DC宇宙,不也是这么回事嘛。每一部虚构的文艺作品,只要体量大、成系列,都是在咱们的现实宇宙之外,重新构建了一个新的时空、新的宇宙。所以,咱们这个节目也借用这个说法,称《西游记》里的世界,包括背景设定,为“西游宇宙”。
先来看“西游宇宙”的时间设定。
《西游记》里说,天地之数,十二万九千六百年为一元,一元分为十二会,对应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支。
这个数是怎么来的?吴承恩瞎编吗?还真不是。宋朝有位神人,叫邵康节,既是一位道士,又是理学家、数学家、哲学家。他在自个儿的代表作《皇极经世》中,把世界从开始到消亡的一个周期,称为“一元”,又推算出一元正好是十二万九千六百年,一元又分为十二会,一会是一万八百年。对不对呢?他怎么算的呢?实话告诉你,我也不知道,大概只有天知、地知、神知、他知了。
反正,按照这个设定,天地是在子会的时候分开的,丑会的时候有了水火山石土,寅会的时候才有了人类和禽兽。注意啊,这个“寅会”,不是那个“淫秽”啊。换句话说,天地分开四五万年后,才有了咱们人类。这不就叫“天地人,三才定位”嘛!
说完了时间设定,再来看看空间设定。
《西游记》里说,盘古开天辟地之后,三皇五帝出来治理世界,把天下分为四大部洲,分别是:东胜神洲、西牛贺洲、南赡部洲、北俱芦洲。
据考证,这个“四大部洲”出自早期佛教经典《长阿含经》。经上说,以须弥山为中心,四周环绕着四大部洲和咸海,构成一个“小世界”。人类呢,就刚好住在南赡部洲上。
注意了,在佛教宇宙观中,“小世界”只是一个基本的宇宙单位,1000个小世界可以组成1个中千世界,1000个中千世界又可以组成1个大千世界,3个大千世界最终组成佛教宇宙观里的最大宇宙单位——三千大千世界。那咱们怎么理解呢?你就把“小世界”类比为一个独立的行星系统吧,比如太阳系。须弥山就是太阳,四大部洲就是围绕着太阳的行星,南赡部洲就是地球。
要是这么看的话,整个西游记的空间设定是超级广阔的。但请再次注意了,《西游记》里的写到的四大部洲,比佛经里的小得多。你看,石猴离了花果山去拜师,怎么去的?驾着一小木筏就从东胜神洲漂到了南赡部洲。而唐僧的取经团队呢,只靠徒步就能从南赡部洲走到西牛贺洲。这说明了什么?说明距离不远啊。所以呢,《西游记》里的空间设定啊,咱就当是借用了一下佛经里的概念,但其实呢,还是在人类世界好了。
说到这儿,可能有人要问了:既然书里说了大唐在南赡部洲上,怎么又叫东土大唐,不叫“南土大唐”呢?嘿,这问题问得好!其实,南赡部洲上不只有大唐这么一个国家,大唐只是恰好在南赡部洲的东边,准确来讲应该叫“南赡部洲东土大唐”。
-
-
2.孙悟空生于哪一年?出生后干的第一件事是什么?
-
好啦,铺垫了这么多,终于要说到咱们的主角——石猴了。
西游故事的开篇,并不是发生在大唐所在的南赡部洲上,而是隔着大海望不到的东胜神洲。书上说,东胜神洲有个傲来国,靠近大海,海中有一座花果山。这山可不一般啊,自从开天辟地、清浊分开之后就有了,是“十洲之祖脉,三岛之来龙”。
注意,这个“十洲”“三岛”都是本土道教的概念。战国时候,秦始皇派人去找仙药,那些方士们就忽悠他说,海中有三座仙山,蓬莱、方丈、瀛洲,上面有仙人居住——这就是“三岛”。后来,汉朝的东方朔又弄出一个“十洲”的说法,反正也是十座仙山的总称。“祖脉”“来龙”是什么?是说,这花果山是所有仙山的中心,相当于仙界CBD吧,能够“势镇汪洋”,老厉害了。
再说这花果山的最高峰上,有一块神奇的仙石。书上说,它有“三丈六尺五寸高,二丈四尺围圆”。听这数字,是不是有点儿耳熟?高三丈六尺五寸,不正好暗合周天365度,地球自转365天么?周长两丈四尺,不就是二十四节气么?更巧的是,石头上按深浅不同,有九窍八孔,暗合了九宫八卦。要是搁在现实中,能跟这块仙石相比的,就只有埃及金字塔了,跟塔身相关的数字,也藏着许多宇宙的秘密。
但花果山仙石比金字塔更神奇的地方还在于,它虽然本身没生命,却充分具备了灵气。开天辟地以来,几万年过去,每天吸收日月精华,灵气凝聚变成能量,能量转化为氨基酸,最后孕育了生命。当然,还有另一种科学的解释,说这石头里面有神仙的DNA。《侏罗纪公园》里不就这样的吗?从化石里面提取古生物的DNA,然后再复制出已灭绝的古生物,理论上可行。
那么,为什么出来的是一只猴子呢?开天辟地的时候,应该没有猴子的呀?别急,咱们后面就会给出答案,这里就先卖个关子。
总之,不管如何,有一天,这仙石突然裂开,滚出来一个石球。一见阳光空气,小风一吹,就变成了一只石猴,五官、四肢俱全,一着地,就干了一件特别有意思的事——拜了四方。
这可不简单啊!所有脊椎动物出生后,都会学着爬、学着直立行走,但是,要学会“拜”这个动作,得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才有的啊,因为“拜”是一种礼节。那有人说了,我们看耍猴戏的,那些猴子也会双手合十向看客朝拜要钱呢?您再想想,但那是皮鞭之下教出来的,逼出来的嘛。石猴一出世就会拜四方,明显是在谢天谢地谢日月。前面开场诗说了,天地至仁,养育万物,所以,石猴一出世就懂得感恩。神话嘛,可以,没毛病。
但是,如果说它拜四方只是不寻常的动作,接下来它干的,可就是一件信息量满满的怪事了——石猴拜完四方,眼睛里居然射出两道金光,直冲云霄。这一下,可把整部西游的大BOSS——玉皇大帝,给惊动了。玉帝当时正端坐在灵霄宝殿上,听取众仙的每日汇报,突然被两道从下界射上来的金光晃到了眼睛,顿时火冒三丈,大骂:什么鬼东西这么闪?千里眼,顺风耳,去南天门瞧瞧!
千里眼和顺风耳,仙界的远程监控高手。书中说,“奉旨出门外,看的真,听的明。须臾回报……”
注意一个关键词:须臾。须臾是形容时间很短。到底有多短?刹那?瞬间?眨眼间?没那么短。“须臾”这词来自大乘佛教的《摩诃僧祇律》:“一刹那者为一念,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为一弹指,二十弹指为一罗预,二十罗预为一须臾,一日一夜有三十须臾。”
只要小学数学学得好,就不难换算出,1须臾=0.8小时=48分钟=2880秒。
有人会说,有没有搞错,电视剧里不是扫了一下就上报了吗?哎呀,那是糊弄人嘛。让我来负责任地告诉你,千里眼再怎么有神通,他监视三界,靠的也是光波;顺风耳听动静,也只能靠声波。光速约30万公里/秒,音速只有340米/秒。
所以,花果山石猴的动态,即时就被千里眼看得一清二楚,但没有声音,不能完全断定他在干嘛,只有等顺风耳听到声音后,将视频和音频并轨输出,才能知道石猴到底在干嘛。
为什么声波从花果山传到南天门,要这么久?
不妨倒推一下:音速340米/秒,一须臾有2880秒,则花果山到南天门的直线距离是340×2880=979200(米),再算上误差,差不多就是1000千米。这不正好是从地表到远地大气层的距离嘛!也就是说,石猴在地表上的花果山搞出来的动静,传送到远地大气层的外围的南天门,正好是一须臾——是不是很科学?当然了,几百年前的作者,可不懂这些,但他无意中随口那么一说,却暗合了现代科学原理,这也是《西游记》的神奇之处。
好了,闲话休提,经过48分钟的侦查,千里眼和顺风耳回来向玉帝汇报,说发出金光的,是东胜神洲傲来国花果山一只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石猴,他现在开始食人间烟火,金光很快就会没了。玉帝一听,说那算了吧,这石猴不过是天地精华结合所生之物,没啥好奇怪的。于是,他就没把这事儿放在心上。可他万万没想到,天上一年之后,玉帝就会因为这一次的大意,付出惨重代价。
讲到这里,有必须插播一下,想问问大家,知道孙悟空出生于哪一年吗?
可能有朋友会说,问这个干嘛,这是不可能有答案的啊,就算有,也没什么意义的啊。不对,有答案,也很有意义。石猴出世的时间,书上是有迹可循、有数可算的。这里有几个数据,因为西游故事大家都很熟,所以也不怕剧透——是这样的:
孙悟空闹地府时,生死簿上明明白白写着,他的寿命是342岁;然后他上天当弼马温,待了“半月有余”,折中算20天吧,天上一日地上一年,就是20年;接着,他上天当齐天大圣,当了“半年光景”,按182天算,也就是182年;后来,在八卦炉被困了49天,就是49年;被压在五形山下,可不是五百年,后面有确凿证据可以推算,他被压了632年。这些数字加起来,一共是1222年。最后,唐僧放他出来时,是唐贞观十三年,即公元640年,往前推1222年,就是孙悟空的出生时间——公元前582年。
大家一定牢牢记住这个时间,非常重要,因为,这个时候,是书中设定的南赡部洲东土这片国度历史上的春秋时期。
可能有朋友又会说,算这个干嘛,无不无聊啊。但如果我告诉你,老子出生于公元前581年呢?不不,“老子”不是说我,是道家理论创始人、后来被道教捧为祖师的那位,也就是玉帝都得敬他三分的太上老君。一年的误差,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了。如果这位还不够巧,还有一位,孔子,他出生于什么时候?公元前551年。就是说,在孙悟空和老子出生30年之后,儒家祖师爷孔子,也来到了人间。
还有一个信息量更大的,古印度王子乔达摩·悉达多,也差不多出生于这个时候。王子后来出家,证得无上正等正觉,成了佛,有了一个更广为人知的尊称:释迦牟尼,即西游宇宙中的如来佛祖。佛经中记载,释迦牟尼出生的时候,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他用手指天,孙悟空用眼射天,你无妨开一下脑洞。
整部西游,多次提到“三家配合本如然”,也就是儒释道三家结合共创和谐。然后,里面的第一主角孙悟空,跟太上老君、孔子、如来佛祖,他们差不多同时降临人世,你觉得这仅仅是巧合吗?
-
-
3.孙悟空出世后说的第一句话是什么?
-
好啦,扯了这么多,咱们再回到石猴的故事。石猴出世之后,立马就会行走跳跃。渴了喝山泉,饿了吃野果,跟狼虫虎豹做朋友,把猕猴猿类当亲人,白天在山里逛逛荡荡,夜里在石崖下睡大觉。这小日子过得,那叫一个逍遥自在!
山中没有年月,也不知道过了多少年,有一日,天儿太热了,石猴跟群猴在松树下避暑,猴子扎堆嘛,就是一个字:闹。各种追逐嬉戏,荡秋千,采花果,抛石子,抓虫子,互相配对捉虱子,挠痒痒,剔指甲,挤挤擦擦,打打闹闹。这一动啊,就觉得更热了。刚好,附近有一条山涧,猴子们纷纷跳进去,哎呀,真凉快啊!
猴子们在水里玩闹起来。玩着闹着,看着这不停奔涌的流水,猴子好奇心大发,七嘴八舌说:“这水到底是从哪儿流出来的?怎么流都流不完?反正闲着也是闲着,咱不如逆着水流往上走,看看源头在哪儿,到那儿玩儿去!”
这主意一出,猴子们立刻行动起来。一只接一只跳上岸,争先恐后,逆着溪流的方向,爬山越岭,不知跑了多久,快到东海边了,终于找到溪水的源头——一道瀑布。只见这瀑布从山上飞流而下,像一道银白的帘子挂在山壁上,非常壮观,猴子们都被这大自然的奇观惊呆了。
看着看着,一只猴子突然说:“谁有本事钻到瀑布里,找到源头的源头再出来,毫发无伤,我们就拜他为王,大家说好不好?”
这话一出,其他猴子都沉默了。为什么?对未知的恐惧呗!谁也不知道瀑布后面是什么,说不定进去就出不来了。那挑事的猴子见没人反应,就把这话连说了三遍,三遍说完,才有一个声音高喊着:“我进去,我进去!”
不用看原著都知道,这话就是石猴说的。注意了,这是孙悟空出世后说的第一句话。“我进去”三个字,贯穿了他的猴生——进水帘洞后,又进斜月三星洞,后来又想进“仙班”,进不成就大闹天宫;再后来为了自由,进了佛门,经过努力,取经成功,被封为斗战胜佛,顺利进入西天高层。而他在西游路上除妖平魔的过程中,最厉害的一招,也是进入妖怪肚子里,让妖怪服服帖帖听他指挥,从没失败过,可谓一招鲜吃遍天。
那么,为什么石猴要等到那猴子说到第三遍的时候,才站出来呢?因为,哪怕它是石猴,是天地精华结合所生之物,但也跟其他普通生命一样,对未知世界充满了恐惧。那它为什么又要站出来呢?权力的诱惑啊!你想啊,猴王可是拥有最高权力的,整个猴群的食物和母猴都归他所有。再说了,自然界的猴王争夺战,每次都会打得头破血流,非常血腥暴力。而现在,只要能钻进瀑布再出来,就能当猴王,多划算啊!
不得不说,这也是一个非常文明的选举法:以能力、勇气取胜,而不是暴力。这是禽兽的一小步,也是人类的一大步。
石猴一站出来,其他猴子都给他让出一条路。只见他闭上眼,蹲下身,一发力,助跑几步,纵身一跃,就跳进瀑布之中——这一跳,他是做好粉身碎骨的准备的。但身体刚穿过水帘,便觉得脚踏实地,眼睛睁开一看,竟站在一座桥上,还是座铁板桥,再往前走几步,桥的另一边是一个很大的窑洞,进去一看,好家伙,洞里面宽得很,住个千把只猴子都没问题,关键是还有石床石凳、石盆石碗,也有灶台锅鼎等,简直就是一个大型原生态住宅小区。当然,一个人都没有,仿佛这窑洞存在千年,就为了等待石猴的到来。石猴越看越兴奋,退回到桥上,左右观看,突然发现,铁板桥的正当中,有一个完全不应该出现在这里的东西……
到底是什么东西呢?我暂且不说。
好啦,由于时间关系,今天的节目就暂时到这里啦。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精分。
-
分节阅读 Table of contents
本书作者About the Author
吴承恩(1500年—约1582年),字汝忠,号射阳山人。中国明代杰出的小说家。
特约撰稿人Special Contributor
余少镭,前媒体人,专栏作家,影视制片人
关于本书 About the book
《西游记》是中国文学史上故事最精彩、人物形象最鲜明、想象力最丰富的神魔小说,也是“四大名著”中最为家喻户晓的一本。
它是作者在前人作品的基础上发挥艺术创造力整合而成的鸿篇巨制,成功地塑造了一个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草根英雄孙悟空,这只石猴从不知天高地厚到认栽服输,又在保护唐僧取经的漫漫长路上屡受教训和磨难,最后终于“修成正果”。与此同时,小说也活灵活现地刻画了取经团队其他成员以及满天神佛、遍地妖怪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
作者以漫画般的笔触,嬉笑怒骂,毫不留情地嘲讽了那些高高在上的三界统治者,将貌似崇高的遮羞布揭下,让遍及天庭、西天、人间、地狱的潜规则暴露在阳光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