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西游记》是吴承恩写的吗?
-
从今天开始,要开一个新坑,咱们要开讲《西游记》。
说起这个《西游记》啊,首先第一个问题就是——它是怎么来的?
话说,唐朝贞观年间,玄奘大师孤身一人,从长安出发,西行求法。他走啊走,穿过河西走廊,途径塔克拉玛干沙漠,翻过帕米尔高原,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抵达古印度,求取了真经。整整十七年,玄奘大师满载而归,累得像条狗啊,洗洗涮涮休整一番之后,持证上岗,在大唐开班讲解佛法,普度众生。讲课之余,大师还不忘让弟子执笔,口述一部《大唐西域记》,记录他这一路上的所见所闻,从风土人情到地理环境,从宗教信仰到文化习俗,那叫一个应有尽有。
大师出品,必属精品。可是吧,争相阅读此书的人,整整齐齐地失望了:不可能,这绝不可能!大师一定是骗我们的。不说别的,您一个人孤身行万里,且不说没有wifi没有导航,光是这一路上的财狼虎豹、风沙雨雪,没给您吞了埋了?怎么可能是您一个人嘛?一定是有神力相助!
“谣言”这么一传,大伙儿开始添油加醋,七七八八齐动手,上天入地找素材,往里面加入各种神话色彩和奇幻元素,什么石头里蹦出来一只猴子啊,天上掉下来一头猪啊,水里跳出来一大胡子啊,就这样各路妖魔鬼怪纷纷闪亮登了场。
好家伙,经过一代又一代热心读者的努力,原本是玄奘大师一个人的项目,突然变成了团队作战的“史诗级冒险”!好好的“旅游攻略”,变成了大家二次创作的蓝本,取经故事逐渐脱离历史真实,变成了娱乐性和想象力的文学作品,而且出现了越来越精彩的各种版本。
到了明朝初年,一个叫吴承恩的人,整了一个大活。什么呢?有人考证说啊,这人将世间流传的“二创作品”进行整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自个儿脑洞大开,补充了不少新鲜的原创内容,使故事前因后果形成完美闭环,写出了一部想象力更丰富、情节更精彩、语言更幽默的百回本《西游记》。这百回本一出,瞬间辗压之前所有版本,成为最受欢迎、也是最权威的西游故事!
从此以后,只要提起《西游记》,指的就是这个百回本《西游记》。
-
-
2.反抗权威,是否只是孙悟空的一种“人设”?
-
当然啦,这部经典的集大成之作,也没有成为终结之作,它还是逃不过被“二创”的命运。没办法,“顶流”的热度,谁都想蹭一蹭。事实上,从它面世差不多五百年来,从传统的说书、戏曲,到现代影视、游戏等,几乎所有的艺术形式,都演绎过西游故事,而每一次的演绎,当然都有新的发挥,有的甚至改动甚大。
尤其是孙悟空,更是“二创”界的宠儿,在不同的番外创作中,孙悟空的形象,就如同他的神通一样有七十二般变化,呈现出多姿多彩、性格各异的齐天大圣形象。
举个例子。日本漫画家鸟山明,在1984年开始连载的漫画《龙珠》里,将孙悟空设定为一个来自外星的英雄,复刻了他的筋斗云、如意棒等神通和武器,去掉取经元素,将终极任务改为集齐七颗龙珠召唤神龙,维护宇宙和平。
在国内,也有一部关于孙悟空的动画,成为了中国动画史上的一座丰碑。它就是1961年上映的《大闹天宫》。从石猴出世、下海寻宝到被诱骗上天,被封为弼马温,再到大闹蟠桃宴、踢翻炼丹炉,两次对抗十万天兵天将,重点突出孙悟空的反抗精神。孙悟空被塑造成为一个无所畏惧、敢于挑战权威的英雄形象。
至于在影视剧方面,改编西游的经典作品可就更多了。
来,摸着良心讲,当我说起“孙悟空”这个名字,你脑海里瞬间浮现的是什么?不用猜,是六小龄童!尤其是中国的八零后九零后,谁不想拥有一根又直又靓的棍子,然后把它当成金箍棒,耍得眼花缭乱呢!在1986年杨洁执导的电视剧《西游记》里,六老师本身就长得相当英俊,稍微收拾一下就是一只精气神十足的“美猴王”。再加上,他将戏曲舞台中的身段、动作、表情等元素融入到表演中,不仅保留了孙悟空的猴性,比如抓耳挠腮的机灵劲儿,还赋予了他鲜明的人性,比如勇敢、智慧、忠诚,以及在面对师父误解时的委屈和无奈,塑造出了一个神采飞扬、有血有肉、立体饱满的孙悟空形象。
说到这儿,我们会发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的这波西游影视化,基本上是在给孙悟空“洗白”,将一个得道的妖猴,美化成了一个似乎天生就充满正义感和反抗精神的超级英雄。
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新鲜空气带来新的思潮,人们开始站在现代化、人性化的角度,去重新审视、解读古典名著。孙悟空的“美颜滤镜”一下子掉了,“英雄人设”遭到了重塑与颠覆。
比如,在刘镇伟执导的《大话西游》里,周星驰所饰演的孙悟空,竟然是一个有着七情六欲的普通渣男。他无意成为神仙,只想当个想爱就爱的凡人,无奈啊,为了救心上人,他不得不自个儿套上紧箍咒,跟随唐僧上西天取经。电影走的是无厘头风格,内核却是直击人心的自由、爱情、使命等颇有深度的主题,可以说是“满剧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网络文学出现之后,以《西游记》为底本的番外作品,影响最大的当数今何在的《悟空传》。《悟空传》受《大话西游》影响,但去除了《大话西游》中孙悟空的渣男体质,将爱情神圣化,凌驾于取经大业之上,成为贯穿全书的主题。同时又赋予孙悟空以一种新的反权威形象,把他的所言所思上升到哲学高度,试图回答“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这经典三问。
说了漫画,说了影视,也说了文学,最后就是游戏了。2024年8月20日,《黑神话:悟空》一出即引爆游戏圈,让年轻玩家欲罢不能,甚至出圈成为年度文化现象。这款游戏把故事背景设定在西天取经之后,被封为“斗战胜佛”的孙悟空,发现了长生不老的残酷真相,决定放弃佛位,回花果山继续当一只没有编制的妖猴。结果,天庭不仅不批他的“离职申请”,还要致他于死地,派二郎神再次围剿花果山。游戏一开场,孙悟空就战死了,玩家的任务便是扮演“天命人”,重走西游路,复活孙悟空。这种对权威的挑战,无疑是对现代人追求自由、拒绝被操控精神的共鸣。
总之,不管世界如何变幻,技术如何革新,载体如何多样化,《西游记》依然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而孙悟空的形象,更是能够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重塑出契合时代精神的鲜活形象——换句话说,他身上的无数毫毛,随便拔一根放大,都可以是一部新的传世作品。
但是,问题出现了。
-
-
3.孙悟空吃过人吗?好色吗?
-
随着这些承载着新形象、新思潮、新价值观的衍生作品不断涌现,我们似乎离《西游记》原著越来越远了,似乎已经不记得百回本《西游记》里的孙悟空到底是个啥样了。哦,等等,或许,你从始至终,都没有见过原著里的孙悟空吧?
别急着否认,我随便提几个原著里的问题啊,看看你能不能立刻回答出来。请听题:
第一题:在《西游记》里,妖怪吃人是标配,那么,孙悟空还是一只妖怪的时候,有没有吃过人?
第二题:都说孙悟空降妖除魔、维护正义,但如果我说,孙悟空也杀害过无辜生命,你信不信?
第三题:猪八戒是出了名的好色,唐僧在女色诱惑面前咬牙忍住,只有孙悟空和沙和尚立场坚定,对女色一点儿兴趣都没有。但假如我告诉你,书中有证据表明,孙悟空也有这种世俗的欲望,会不会觉得我在胡说八道?
以上几个问题,如果没看过原著,只是从影视作品中了解《西游记》,那么我敢打赌,你基本都会答错;就算看过原著,看得不仔细,也不一样能答得上来。
所以呢,在接下来的节目中,我们将以还原孙悟空的本来面目为宗旨,将整部百回本《西游记》掰开、揉碎、再整合,深挖其中埋得极深的草蛇灰线,将随处可见的儒释道三教专用名词逐一挑出并作详细解释,力图在保留原著全部故事情节的基础上,向大家呈现一个真实、复杂且富有层次的西游宇宙。
所以,这档节目的名字,我们定为《精分西游》。“精分”一词有双重含义:除了前面说的“精细分析”,听了也有可能“精神分裂”——开个玩笑,如果你对西游的认识只停留在影视层面,肯定会大受震撼!
总之一句话:我们要给你讲的,是一个既尊重原著,又脑洞大开的的西游故事,独此一家,别无分店。现在,我们就从全书第一回开始,进入脑洞无限的西游宇宙吧!
-
分节阅读 Table of contents
本书作者About the Author
吴承恩(1500年—约1582年),字汝忠,号射阳山人。中国明代杰出的小说家。
特约撰稿人Special Contributor
余少镭,前媒体人,专栏作家,影视制片人
关于本书 About the book
《西游记》是中国文学史上故事最精彩、人物形象最鲜明、想象力最丰富的神魔小说,也是“四大名著”中最为家喻户晓的一本。
它是作者在前人作品的基础上发挥艺术创造力整合而成的鸿篇巨制,成功地塑造了一个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草根英雄孙悟空,这只石猴从不知天高地厚到认栽服输,又在保护唐僧取经的漫漫长路上屡受教训和磨难,最后终于“修成正果”。与此同时,小说也活灵活现地刻画了取经团队其他成员以及满天神佛、遍地妖怪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
作者以漫画般的笔触,嬉笑怒骂,毫不留情地嘲讽了那些高高在上的三界统治者,将貌似崇高的遮羞布揭下,让遍及天庭、西天、人间、地狱的潜规则暴露在阳光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