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听
1.讲学辩论,如鱼得水
-
各位路上读书的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你们的老朋友×××。
上一回咱们讲到,王阳明经历了人生的至暗时刻、体验了在江西当县令的千头万绪,终于回到了京城。这一回,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回到京城的王阳明是怎么传播思想的,仕途又是如何开启第二春的。
正德五年,也就是公元1510年,三十九岁的王阳明终于回到了北京,一开始,他暂住在大兴隆寺,没过多久,收到组织的安排,让他去南京刑部报到,也就是说,他被任命为南京刑部四川清吏司的主事,不用说,这就是个闲职。
不过吧,还没等他去南京上任,新的命令又下来了,说你还是去吏部当验封司主事吧。验封司是掌管封爵、袭荫、褒赠、吏算等事情的部门。听着很玄乎,说白了就是管四大业务:给活人发爵位、给死人追表彰、给官二代办继承、给公务员算绩效。放在今天妥妥的组织部+人社部+精神文明办的联合办公窗口。
委任书一到手,王阳明光速搬家,从大兴隆寺搬到了好兄弟湛若水的房子旁边,两人天天混在一起,喝茶聊天,切磋学术,把学术交流搞成了大明版的《老友记》——白天论道紫禁城,晚上煮茶论英雄。
这个大兴隆寺也是大有来头,兴建于明英宗时期,原本是皇帝为自己祈福建的,但是修建一座寺庙工程浩大,劳民伤财,官府四处抓壮丁,导致很多家庭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一时间民怨四起,百姓叫苦连天。
好死不死,建好的第二年就发生了土木堡之变,蒙古瓦剌部和明英宗的军队干了一架,明军惨败,英宗都被抓走了,那战斗力不能说是不强,只能说是没有,明英宗还被人戏称为“明堡宗”。
不用说咯,一切都是大兴隆寺的错,指望它给皇室带来福气,它是一片祥云都没招来,反给皇帝带来了灭顶之灾。但建都建了,总得发挥点价值吧?就这样,被冷落的大兴隆寺反而成了很多寻常老百姓的“网红打卡地”。进京赶考的举子、走南闯北的商人、开班讲学的名士鸿儒,都汇集到这里来,让这座皇家寺庙充满了谈学论道、切磋学问的活泼气氛。
在那段时间,跟王阳明交往较多、关系最密切的自然是好兄弟湛若水,再有就是浙江的黄绾。
黄绾出身书香门第,打小就聪明,是当时京城思想界的青年才俊。跟一些老顽固不一样,黄绾喜欢接受新鲜事物,听说京城来了个心学新偶像,立马过来追星。
见到他之后,王阳明热情地跟他阐述心学要旨。他说:“人人心中都有个圣人,但有人的圣人之心被物欲遮蔽,只需在心上用功,把物欲扫除,做到这一点,就能成为尧舜那样的圣人。”就好比咱们手机有预装系统,只要把那些有害软件卸载掉,运行嘎嘎快。
黄绾摸了摸头,还是不明白,心想:这难道就是佛系青年的躺平话术。于是又问:“怎么个心上用功?”
王阳明回答:“你的心能感知到是非善恶,一个恶念发动时就毙掉它,一个善念流过时就保持它。”
黄绾更奇怪了,说:“您这不就是禅宗吗?禅宗说,人人都有佛性,佛向心头做,莫向心外求,禅宗说的顿悟,跟您说的没有任何区别啊。”
这下可捅了王阳明的马蜂窝,说他像谁都没问题,唯独不能像佛教,王阳明当即一套否认三连:我不是、我没有、别乱说。在王阳明看来,自己的心学和禅宗完全不一样。禅宗说了“人人都有佛性”之后就枯坐,什么都不管了,说了“佛向心头做”后就真的在心头做,不去实践。而我说了“在心上用功”后,必须去实践。
这就像是,禅宗是卸载了有害APP之后就直接关机,每次打开都重装系统,而咱们心学是要带着杀毒软件继续冲浪,遨游在互联网的大海里。
黄绾也不是轻易就能让王阳明忽悠过去的,敏锐地发现了王阳明的漏洞,说:“你这不还是朱老夫子的‘去万事万物上格真理’啊。”
王阳明又把头摇成了拨浪鼓,说:“朱熹说是去实践中寻找真理。而我认为,真理已在我心中,我去实践,只是去验证这个真理,其实最终目的就是磨炼我们的心。”意思是朱老板是满世界找WiFi信号,而咱们心学是自带5G热点,实践好比是信号增强器。
黄绾这才恍然大悟,彻底被王阳明征服了,毕竟谁不想自带热点啊?黄绾立志从此之后死心塌地地跟随王阳明,并且经常在反对王阳明的人面前为王阳明辩护,手撕“黑粉”。
与此同时,王阳明也当起了佛教的黑粉,在推崇心学的同时,极力拉踩佛教,他说:“佛教徒就是一群没担当的懦夫,担心父子连累他,就离开父子;担心君臣连累他,就离开君臣;担心夫妻连累他,就离开夫妻。佛教徒总说自己不执着于‘相’,其实这些都是执着于君臣、父子、夫妻的‘相’,所以他才逃避。我们儒家,父子之间就仁爱;君臣之间就忠义;夫妻之间就保持礼节,沉浸式体验生活,从来不执着于虚无缥缈的“相”。”
除了理论上的攻击,王阳明也在行动上践行着他反佛教的立场。1515年农历八月,大明大一奇葩皇帝朱厚照心血来潮,准备举行隆重的佛事接引佛祖。王阳明就写了一道奏疏《谏迎佛疏》。
王阳明在奏疏里说:佛陀是夷狄的圣人,我们中国的圣人是孔子,佛在夷狄教化万民正如孔子在我中国教化万民一样。但陆地行走要用车,水上行走要用船,把船放到陆地上,寸步难行,把车推进水中,必然下沉。您见过在紫禁城划龙舟的吗?我担心佛来到中国会水土不服。您既然有尊敬佛的心,就必有尊孔子的心。何必舍近求远?再说,修佛是要996苦行的,咱们儒家大佬比如尧舜,什么都不用做,只是端坐在那里就能治国。皇上您何必放弃完美的先贤,去追求夷狄的圣人呢?
不过,这封奏疏最终并没有呈给皇帝朱厚照,沦为王阳明的一篇压箱底论文。通过这封奏疏咱们也能看出他对佛教的看法,在他眼里,佛教既然不适合中国,也就不可能是圣人之道。要论圣贤之学哪家强?京城庙里找小王。
-
- 2.尊陆非朱,风波又起
- 3.流水的官职,铁打的讲师
- 4.遇伯乐赏识,仕途新篇章
分节阅读 Table of contents
特约撰稿人Special Contributor
知秋,华南农业大学历史学硕士
关于本书 About the book
王阳明,他是明朝历史上的一座文化丰碑,创造了中国思想史上的高峰——心学,影响了整个东亚大陆的历史走向。在他生存的年代,他是无可置疑的天才,从哲学到军事,从文学到政治,处处都有他的身影出现,文学家王士祯称他是五百年来,继孔子之后,唯一能做到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圣人”,梁启超也将他奉为唯一的圣人。
他的人生充满传奇,状元之子、叛逆少年、哲学天才,如此多的title背后,是他波澜壮阔的一生,有过走马观花的浪荡子生涯,也有政斗失败被贬的失意之旅,是什么让他在起起伏伏之中,仍然保持本心?又是什么,让他在那个污浊秽乱的世界脱颖而出?王朝衰朽之时,个人将何去何从?答案就在趣说王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