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听
1.光芒再现,客串政治家
-
各位路上读书的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你们的老朋友×××。
咱们上一期讲到王阳明前往龙场就职,在那个原生态的地方度过了人生的至暗时刻,可能因为物质条件过于纯天然,让他在精神上一飞冲天,在龙场悟了道,实现了思想上的“脱胎换骨”,完成了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逆袭”之一!这一期节目,咱们就来看看悟道后的王阳明如何东山再起,迎来人生的第二春。
话说王阳明继续在空闲时间讲学,吸引了一波又一波人慕名而来,但是这些人吧,来了没几天,要么因为有别的事,要么因为受不了龙场的生活环境,一个个纷纷就离开了。弄得王阳明在写诗叹息,“唯我二三子,吾道有真趣。胡不携书来,茆堂好同住”。意思是,人生相聚机会不多,何不把你们的书和行李拿来,咱们在一起享受研究学问的乐趣?
其实吧,这个时候心学的快乐恐怕只有王阳明一个人能享受。不过,因为声名远播,不少人还是慕名而来,因此缘故,龙场这个蛮荒之地竟然不再像个流放之地,反而成了往来皆鸿儒谈笑无白丁的学术中心。
在这些人里,有一人很特殊,那就是贵州宣慰司宣慰使安贵荣,您就理解成贵州军区世袭军政长官也行。
安长官在贵州可不是等闲之辈,贵州的驿站就是他的祖上奢香夫人为明帝国免费创建的,提起奢香夫人,可能很多朋友脑海中已经响起了“乌蒙山外山连山,月光洒下响水滩”。其实,在中国历史上,奢香夫人的名气远比凤凰传奇的这首歌要响亮得多。朱元璋曾称赞:“奢香归附,胜得十万雄兵!”
奢香夫人是彝族土司、贵州宣慰使蔼翠的妻子,蔼翠病死之后,因儿子年幼,年仅23岁的奢香就承担起重任,担任了贵州宣慰使一职,负责管理当地,她筑道路,设驿站,加强了内地与西南边陲的交通。奢香夫人死的时候才三十八岁,朱元璋专门派人去吊唁,还给她修建陵园。
祖上有这样一位名人,安贵荣当然有傲娇的资本,作为世袭的军政一把手,他在贵州,属于贵州名副其实的“土皇帝”了。
一开始,王阳明开班讲学,主打一个有教无类,学孔子老人家的收徒模式,管你是贵州的汉人,还是山里的少数民族,只要愿意学的,统统都可以进教室听课。这个做法在当时的人看来,多少还是有点犯忌讳的——咱天朝上国的文化知识,怎么能随便外传给蛮夷呢?要知道在当时,就连普通的史书都算边境贸易的违禁品,你王阳明居然敢公开开展学术活动,是不是想要泄露国家机密给异族?
时任贵州巡抚的王质,发现王阳明这些非官方的活动之后,就立刻派人前往龙场调查,看看他到底教了些啥,有没有非法违禁思想之类的。没成想,派去的人会错了意,以为上司让他们去教训一下王阳明,到了地方之后,直接各种羞辱王老师。
王阳明很蒙,正想着怎么跟执法人员解释情况,好家伙,教室里一干淳朴善良的少数民族直接掀桌子了:王老师是你能随便欺负的吗?你们算哪门子货色?谁让你们进来的?二话不说,掀起拳头就把这帮狗仗人势的家伙打了一顿。
好好的调查走访,变成了殴打公职人员,简直就是直接打脸巡抚大人。王质很火大,恨恨地记住了这个叫王阳明的外来户,两人的梁子算是结下了,不过还好,贵州官场上有个叫毛科的,是王阳明的同乡,他居中调解,两人才化解了这场矛盾。
不过,打了执法队这事儿,毕竟是个大新闻,一下子就传到了军政一把手安贵荣耳朵里,安大人很好奇:不可能吧?咱这边的人为一个外族人出头,还打了朝廷官员?这人什么来路?有这么大影响力?我去看看。
不多久,这个军政一把手就怀着好奇,跟王阳明联系上了。按照他的想法,王阳明学识渊博,声名远扬,肯定是个脑子活泛的人,加上他愿意教少数民族文化知识,打起交道来肯定是一拍即合,彼此相谈甚欢,甚至相见恨晚。所以,一见面,他就跟王阳明表示,他想减少贵州通往中原的驿站数量,你支持不支持啊?
原来,自从他祖上奢香夫人与大明合作之后,明朝就逐年增加在边境地区的驿站,而安排到这些驿站的官员,要么是在中央犯了错,被流放到这里的,要么是不被重用打发过来的,这样的人过来,能干出啥政绩?能好好在岗位上服务当地?怎么可能嘛,加上当地少数民族中,总有一些不安分的。时间一久,官与民,这矛盾就越老越糟糕。作为君正一把手的安贵荣就想啊,不要搞这么多什么驿站,你们中央王朝别往我这塞这么多人,行不行?最好能把这些驿站都给关了,大家不要交流,不要有啥往来,自然就不会有这么多矛盾。
王阳明一听,连连摆手,不成不成,绝对不行。他作为龙场驿的负责人,要是驿站裁撤了,第一个下岗的不就是他?好啊,我拿你当兄弟,你要让我N+1,太不地道了吧。王阳明当即修书一封,劝安贵荣不要轻举妄动,驿站乃祖宗之法,不可随便更改,要是今天朝廷随便就把驿站裁了,那明天你这个土司职位是不是也可以随便撤了?
安贵荣一想,对哦,急忙派人送来酒肉,说:“想不到这深山老林里有您这样见识非凡的人,实在让人钦佩,裁撤驿站的事,我以后想都不想。”
王阳明则回答他:“过奖过奖,我哪有这样的能量,我说的这个道理,你心中早已有之。”为什么这么说呢,这就是他的心学的道理。
不过安贵荣这个土皇帝当久了,还是贼心不死。这件事之后,贵州境内接连发生了两起少数民族首领的叛乱。王阳明判断,这两人是安贵荣的部下,他们叛乱肯定和安贵荣的默许有关,要不然叛乱都持续了一个月,安贵荣的军队怎么一点动静都没有?
于是,他给安贵荣写信说:“老安啊,朝廷这边已经调查清楚了,这两个叛乱的部族在你的势力范围,他们的武器装备也有你的资助,你别装不知道。朝廷现在是给你面子,不愿意撕破脸,要是再这么下去,朝廷就要调动湖广和四川的兵,包围你的辖区,到时候你手底下的这些地盘,只怕就会分给其他的土司,你们安家,恐怕要就此灭亡。”
这封信,吓得安贵荣汗流浃背,麻溜地出兵平定了叛乱。
从那之后,安贵荣成为了王阳明的“铁杆迷弟”,不仅安贵荣活着时候没有叛乱,就是在他去世之后,也没有发生过叛乱。《黔记》称:“终贵荣之世,不敢跋扈者,公之功也。”意思是,这都是王阳明的功劳,清代贵州巡抚爱必达,更是直接称王阳明一人堪比十万大军。
可以看出,王阳明在龙场的身份不仅是个驿站站长,还是个教育家,偶尔还客串一下意见领袖,对当地的局势,政治都发挥着深远影响力。渐渐地,他在龙场的朋友越来越多,声名越来越响亮,而他的命运也在经过一番痛苦的洗礼后发生了大逆转。龙场这块天地,已不够他驰骋了,离开龙场的日子已不远了。
-
- 2.出山讲学,转运的开始
- 3.担任知县,施展管理才能
- 4.刘瑾倒台,迎来第二春
分节阅读 Table of contents
特约撰稿人Special Contributor
知秋,华南农业大学历史学硕士
关于本书 About the book
王阳明,他是明朝历史上的一座文化丰碑,创造了中国思想史上的高峰——心学,影响了整个东亚大陆的历史走向。在他生存的年代,他是无可置疑的天才,从哲学到军事,从文学到政治,处处都有他的身影出现,文学家王士祯称他是五百年来,继孔子之后,唯一能做到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圣人”,梁启超也将他奉为唯一的圣人。
他的人生充满传奇,状元之子、叛逆少年、哲学天才,如此多的title背后,是他波澜壮阔的一生,有过走马观花的浪荡子生涯,也有政斗失败被贬的失意之旅,是什么让他在起起伏伏之中,仍然保持本心?又是什么,让他在那个污浊秽乱的世界脱颖而出?王朝衰朽之时,个人将何去何从?答案就在趣说王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