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听
1.再次启程,开启就职之路
-
各位路上读书的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你们的老朋友良辰周。
咱们上一期讲了王阳明去往龙场的路上,经历了投水自尽、梦游龙宫、漂浮海上、误入武夷、山中遇虎、邂逅道士等九九八十一难,抓马程度不亚于唐僧师徒西天取经。
死里逃生之后,王阳明又去见了老爹、安排好了徒弟,这才放下了一切顾虑,安心上路了。当时那个穷山恶水的贵州大地,在世人眼里就是一个充满贫穷和危险的修罗场,被打发到那里,基本就代表了一个官员政治生涯的结束。
所以说,那时候谁也没想不到,王阳明将在贵州“龙场悟道”,实现思想上的“脱胎换骨”,完成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逆袭”之一!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跟随王阳明的步伐,看看王阳明被贬到贵州龙场之后的生活是怎么样的,又是在什么契机下龙场悟道、实现思想上的next level的。
且说王阳明安排好家乡的一切事宜之后,就带着他爹给他的那三个随从,一路去往贵州,不过这三个随从显然没有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只知道是跟王大人的公子去新官赴任,压根没想到他们即将从繁华富贵的包邮区,去往遍地荆棘人迹罕至的云贵山区。
一开始三人的积极性很高,一路欢歌笑语不断,毕竟是跟着少主人出远门旅行,人生头一遭,只有王阳明不动声色,因为只有他知道要去的是个鸟不拉屎的地方。
这也不能怪随从们天真,之前他们的工作很轻松,业余时间就是在秦淮河边搞娱乐活动,听说是王尚书的儿子去上任才跟来的,要是让他们知道此行是去贵州龙场当招待所服务员,早就跑得一干二净了。
不过走着走着,随从们就发现不对劲了,怎么这路越走越偏、越走越远,走到后面要么几十里荒无人烟,要么深山密林豺狼虎豹,老兄你到底要去哪里啊?王阳明还是很诚实的,直接告诉随从们“我们要去贵州龙场。”
随从们一听当场炸锅:贵州是什么地方,流放犯人的地方,谁家好人没事去贵州啊,把我们这一群奉公守法的良民送到犯罪分子聚集地,那不等于把孔夫子送到哥谭市,恐怕到时候是有命去没命回啊,王大人也太不仗义了!怎么不早说?!
面对随从们的窃窃私语,王阳明两手一摊,说:“要是你们不愿意,那就回去吧”。看着一时没反应过来的随从们,王阳明拿起行李,就大步流星地向前走去。
夕阳之下,只见王阳明那孤独的身影越来越远,突然,远处传来了王阳明的大声吟诵:
客行日日万峰头,山水南来亦胜游。
布谷鸟啼村雨暗,刺桐花暝石溪幽。
蛮烟喜过青杨瘴,乡思愁经芳杜洲。
身在夜郎家万里,五云天北是神州。
“天下之大,何处不可为家!”王守仁大笑着。
王阳明这种打不死的乐观主义精神真不是谁都学的来的。听着振聋发聩的笑声,看着王阳明六亲不认的步伐,随从们只好赶紧收拾收拾情绪,屁颠屁颠儿跑上去,赶上王阳明的脚步。毕竟这路都走了一半了,再掉头回去,别说王阳明他爹王尚书不会放过他们,就是这返回途中一路的豺狼虎豹也不会让他们好过啊,再说了,返程不要钱的吗?自掏腰包啊?工资领了吗?毁约赔偿金也付不起啊。
就这样,王阳明带着三个仆人,一路风尘仆仆,跋山涉水,抵达贵阳附近的龙场驿,这时候已经是正德三年的春天了。
龙场这个地方,位置偏僻、交通闭塞、荆棘丛生,方圆数里,一眼望去,那还是辽阔的无人区,“龙场龙场”,是不是龙居住的场所不知道,反正不是人呆的。
抱怨也没用,王阳明只能自我安慰,想当年,韩文公韩愈因为一道《谏迎佛骨表》就被唐宪宗贬到了远在蛮荒之地的潮州,他是一路走一路写文章,“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还有苏东坡,先被贬到岭南的惠州,又被贬到了天涯海角的儋州,人家也是一路行走一路诗词,“三年瘴海上,越峤真我家”“坎坷识天意,淹留见人情”。
如今我王守仁虽沦落到贵州龙场,虽然居在陋室,每天吃糠咽菜,但将来总有一天,我是宝剑锋从磨砺出,吃饱肚子好上工。
人是铁饭是钢,再乐观也得吃饭吧。当王阳明一行人进入贵州地界后,打算先找个地方填饱肚子,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个小饭铺,问了三遍,发现只有两种东西可以下饭:一碟盐巴和一碟干辣椒。
肉呢,肉呢?不是没钱买,而是根本就买不到,贵州多山,根本不适合搞农业生产,能拿来种粮食的土地少的可怜,要不是后来有土豆这个超级作物的传入,今天的贵州恐怕还是穷乡僻壤。
此时的王阳明也没办法变出米面粮油来,就算他是公务员,贵州的单位也不会发给他,只能就着干辣椒嚼干粮。王阳明算是亲身体会了贵州有多穷,人间之苦有多苦,那真是叫人一个终身难忘!
常言道,肚子不幸诗家幸,饿了肚子的王阳明诗兴大发,写了一套诗词,名曰《去妇叹》。说的是他在途径万山时,在山中一户人家投宿。简陋的茅草屋里只住着一个中年妇人,起初王阳明还觉得男女授受不亲,不敢进去,没想到那个妇人倒兴冲冲地把阳明一行人迎到了家里。
等进了门,刚刚安顿下来,那妇人就讲起了自己的悲惨身世。原来她丈夫有了新欢,把她赶出了家门。她娘家已经没有了亲人,无处安身,只能住到这荒山野岭之中。这一顿伤心事听下来,着实把王同学听得眼泪吧巴拉巴拉了,这是别人吗?这不就是自己吗?当即打起了腹稿,写了五首《去妇叹》。什么 “委身奉箕帚,中道成弃捐。”明面上是说这个女子被丈夫抛弃,实则是吐槽自己被正德皇帝放逐。“邻妪尽出别,强语含辛悲。姑老籍相慰,缺乏多所资。”邻里都出来道别,家公家婆都来慰问,还资助缺乏的物资,这么好一个女子,邻里关系不错,深得家公家婆的关爱,可不就像王阳明嘛?我人品不差,上下级有口皆碑,从出诏狱以来辗转到龙场的旅途中,走哪儿都有人帮助和资助。
就算我 “陋质容有缪,放逐理则宜”,虽然可能自己也有错,被放逐是活该的,但这事儿想起来就“感此摧肝肺,泪下不可挥。”“群鸟各有托,孤妾去何之?”曾经的我也很迷茫,不知道何去何从。如今只能“采苓山雪深,离居寄岩穴”,活生生地要跟鸟兽同居,从庙堂之高跌落蛮荒之地,从人间精英落成虫豸。未来在哪里,活着的希望又在哪里?
-
- 2.官二代跌下神坛,体验田园生活
- 3.开辟阳明小洞天,悟道前的思想积淀
- 4.天空一声巨响,心学闪亮登场
分节阅读 Table of contents
特约撰稿人Special Contributor
知秋,华南农业大学历史学硕士
关于本书 About the book
王阳明,他是明朝历史上的一座文化丰碑,创造了中国思想史上的高峰——心学,影响了整个东亚大陆的历史走向。在他生存的年代,他是无可置疑的天才,从哲学到军事,从文学到政治,处处都有他的身影出现,文学家王士祯称他是五百年来,继孔子之后,唯一能做到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圣人”,梁启超也将他奉为唯一的圣人。
他的人生充满传奇,状元之子、叛逆少年、哲学天才,如此多的title背后,是他波澜壮阔的一生,有过走马观花的浪荡子生涯,也有政斗失败被贬的失意之旅,是什么让他在起起伏伏之中,仍然保持本心?又是什么,让他在那个污浊秽乱的世界脱颖而出?王朝衰朽之时,个人将何去何从?答案就在趣说王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