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听
1.无头尸体
-
光绪十六年,安徽霍邱县李家桥村。
四月里一天清晨,田间弥漫着清新的泥土气息,村民老王手拿竹鞭,赶着家里那头老黄牛去河边吃草。河水潺潺,芳草萋萋,闲来无事的老王,看到不远处有一堆玉米秸秆,便想去那里歇歇。
刚走近秸秆堆,老王就觉得有点不对劲。空气里有一股若有若无的腐臭味,还有很多苍蝇飞虫嗡嗡盘旋。越靠近,臭味越浓,老王忍不住骂了一句,又是谁家乱扔臭鸡死狗的,扔也不扔远点!说着,他提脚就踢了几下秸秆堆,想看看到底是谁扔的什么,不料,这一脚下去,一具无头尸体从秸秆下面露了出来!
老王吓得一屁股跌坐在地,立马他又慌乱着爬了起来,扔下竹鞭,往村子里一路狂奔,去找本地的地保赵学义。地保赵学义正在屋内喝茶,见老王惊慌失措地闯入,大喊着“出人命了”,惊得他一屁股做起来,忙问什么情况。
顺着老王的指引,地保赵学义看到了触目惊心的一幕:一具赤裸的尸体,头颅惨遭砍落,肢体上遍布刀痕,血迹斑斑。地保心中大惊,嘱咐老王守在此地,他马上去县衙报案。约莫一两个时辰后,霍邱县令丁寿恺听闻此事,深知此案非同小可,立即率领衙役和仵作前往现场勘验。
头颅不知去向,很难验明死者身份,衙役们在附近仔细搜寻一番,终于在一间破草棚内发现了重要线索。草棚内空无一人,打斗痕迹遍布,地上血迹斑斑。紧接着,衙役在旁边的小水井中找到了那颗头颅。
小水井乃是一口涌动的泉眼,四周以条石砌成。头颅被残忍地丢弃于泉眼之中,随着泉水的涌动而上下浮动。在泉水的浸泡下,头颅变得惨白无血,双目大睁,仿佛死不瞑目。这一幕诡异而骇人,令衙役们不寒而栗。
头颅捞上来后,经仵作检验,这颗头颅刚好那具无头尸体的伤口吻合。此外,仵作分析,死者头部被利刃砍落,左手仅剩大拇指一根,其余四指皆从中节被截断,左脚还有一处长达九寸的刀伤。从伤口来看,死者是被人用刀活活砍死,每一刀都扎的很深,行凶手段十分残忍。
经地保和村民的辨认,死者正是草棚的主人杨玉山。
杨玉山,四十六岁,是个外乡人,早年带着儿子杨光醴离开家乡寿州,跋山涉水,来到李家桥村寻求生计。他们租下一间房子,作为落脚的安身之处。父子俩,租了一点田地,种植西瓜,勤劳度日。后来,儿子杨光醴娶了一位叫文锦的女子为妻,为了生计,他学着做点小生意小买卖,时不时就要出远门去进货卖货。杨光醴一出门,家里就只有老父亲杨玉山和妻子文锦,公公和儿媳相依为命。
如今公公杨玉山死了,儿媳妇文锦也不知去向。丁知县急忙派人寻找文锦的下落,然而四处寻觅,始终不见其踪影。至于杨光醴,据村民们透露,半年前,他离家经商,至今杳无音信。有人传言他在路上遭遇劫匪,不幸身亡;也有人猜测他可能已入赘别家,发迹后不愿再回村。然而,这些都只是猜测,真相究竟如何,无人知晓。
是什么人杀害杨玉山呢?他会与谁结下血海深仇呢?这时候,地保向丁知县提供一条线索:“老爷,唯一一个与杨玉山有过节的是人是郑修山。”
郑修山是村里的有钱人,家里原有六间房,其中三间曾是父母居住。父母去世后,他便将房子出租。此人性情凶恶,年岁已高却尚未婚娶,村里人对他敬而远之。当年杨玉山刚到李家桥村,就是租了郑修山的房子。据说,后来郑修山与杨玉山发生过激烈争执,杨玉山便携儿媳文锦搬离了郑家,在西瓜地里搭了两间草棚居住。
丁知县命衙役速速将郑修山找来询问。不一会儿,衙役们回报,郑修山家的大门紧锁,看起来是离开村子多时了。
丁知县捋须沉思,对此案已有几种推断:一是有人贪图文锦美色,杀害杨玉山后携其潜逃;二是郑修山与杨玉山争执后怀恨在心,将其杀害并掳走了文锦;三是郑修山与文锦早有私情,被公公杨玉山撞破后,两人合谋行凶。
无论何种情况,杨玉山之死都和文锦失踪有关联。于是,丁知县派人一面四处寻找杨光醴的下落,确认其生死,一面签发海捕文书,通缉捉拿郑修山和文锦。
然而,三个月过去,三人依旧下落不明,这桩案子竟沦为一桩悬案。
-
- 2.砌在墙中的尸体
- 3.意外的相遇
- 4.苦女子的悲剧
分节阅读 Table of contents
特约撰稿人Special Contributor
Dreamy
关于本书 About the book
清朝光绪年间,安徽霍邱县发生了一起离奇连环杀人案。案件从一具无头尸体开始,逐渐牵扯出多起命案和复杂的人际关系。有作恶多端的凶徒,也有苦命的鸳鸯,几起凶案的背后,是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