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听
1.历史上的体育运动达人,你知道几个?
-
1.古代运动会之游泳
路上读书fm的朋友,大家好啊,我是弗拉基米尔·大内密探零零九·良辰伊万诺夫。北风萧萧雪花飘飘大降温,就适合裹紧棉被吃饭睡觉打豆豆。
那有人就要说了:“良辰啊,你每天就是吃饭睡觉打豆豆这老三样,你就不能整点新鲜点吗?”那必须能,对吧。来,重新来过,路上读书fm的朋友,大家好啊,我是弗拉基米尔·大内密探零零九·良辰伊万诺夫。一夜北风紧,开门雪尚飘,良辰我起了个早,沿着海边跑了个两公里——跑不动了,下水游个泳——两圈就累了;打套拳——好吧,差点把老腰扭了。不是我的错,都是这该死的天气影响我发挥了!
虽然咱运动水平不太行,但起码咱动了。那么各位,平时工作学习之余,如果你不是懒癌,回到家里就是躺在床上,窝进沙发,某音某手刷剧看直播,动漫综艺小说打游戏,你又会做些什么运动呢?是瑜伽、游泳、撸铁?还是跑步、羽毛球、篮球?
提到这,绝顶聪明的良辰我突然冒出个idea:古人喜不喜欢运动呢?他们平时又会参加什么运动?
听到这可能有人要说了,那古人肯定有运动啊,要不然怎么会有奥林匹克运动会呢?嗨,这起源于古希腊,但咱不谈老外的事儿,只看看中国历史上的“运动员”。
就挑今天奥运会里咱们金牌最多的大项——游泳开始吧!
游泳,人类的基本技能之一,咱泱泱华夏,这水啊,实在是忒多,老祖宗要不会游泳技能,咱们华夏文明都过不了黄河更别提横渡长江。《诗经·邺风·谷风》就说:“就其深矣,方之舟之。就其浅矣,泳之游之。”深水坐船,浅水就游过去。听到这,旱鸭子们汗颜吗?请自觉面壁。
既然中国人游泳的历史那么早,出了一些游泳高手也就不那么令人惊奇了。
要说游泳高手,首推晋朝将领杜曾。此人勇冠三军,力气很大,水性极佳,史书记载他“能被甲游于水中”。穿着衣服,还身披沉重的盔甲游泳,这位老兄真的不是一般人。
2024年有一部大火的电影叫《周处除三害》,借用的就是《晋书》中的典故。周处是西晋名臣,年少时是个恶霸,与山中猛虎、水中蛟龙并成为“三害”。为了消灭蛟龙,周处在水中与之缠斗三天三夜,游了数十里路,最终将蛟龙杀死。不用说,作为“三害”之一,周处这武力值绝对够格,水性也好的令人发指。当然了,能游三天三夜,这里的记载多少有夸张的成分。
再说一位大家耳熟能详、但绝对猜不到的游泳高手:著名的民族英雄文天祥。
文天祥的诗《过零丁洋》,大半中国人都会背。他是状元,诗又写得那么好,横看竖看都是个在读书上消磨了绝大多数时间的人,别说运动,只怕一年走路的步数都没你一个月多,不过你要是这么想,那就是刻板印象了,据说文天祥是相扑高手,精通象棋,而且水性特别好。他有个独门技能:一边游泳一边跟别人下盲棋,史书说文天祥“于水面以意以枰,行弈决胜负,愈久愈乐,忘日早暮”。说的是他和棋友,拿水面作棋盘,全凭意象,人在水里翻腾出没,说白了就是下盲棋,玩得不亦乐乎。
这画面,着实让人惊掉了下巴。可问题来了,既然文天祥水性这么强,为什么过零丁洋时没有跳海逃生呢?这就是个迷了。
2.跳水和冲浪
说起水上运动,咱们中国人最熟悉也最有感情的,当然是跳水。众所周知,中国跳水队是大名鼎鼎的“梦之队”,每届奥运会都包揽了几乎所有金牌,堪称地球第一战力。
其实早在宋朝时,类似于今天跳水运动的“水秋千”就很盛行。宋朝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中就有这么一段话,记载了大玩家宋徽宗组织的“水秋千”活动:“又有两画船,上立秋千,船尾百戏人上竿,左右军院虞候监教鼓笛相和。又一人上蹴秋千,将平架,筋斗掷身入水,谓之‘水秋千’。”
当秋千荡到最高点时,表演者翻身入水,可不正是跳水嘛!而且一翻身,起码也得“转体360度了”,有没有点今天跳水运动员的味道?
不过,要说起我国古代最有意思的跳水故事,那还当属明末清初的大学者、诗坛盟主钱谦益。这位钱先生的跳水之所以有意思,不是他技术多高超,而是因为他压根就没跳。
1645年,清军南下攻打南明弘光政权,一路势如破竹,逼近南京,弘光帝和不少官员吓得提桶跑路。礼部尚书钱谦益却留了下来,表示要与南京共存亡。
眼下南京人心惶惶,兵无战心,沦陷肯定是必然。作为注重气节的“东林党”领袖之一,按照当时的价值观,钱谦益必须要殉国。在妻子柳如是的劝说下,钱谦益打算兑现他的诺言。夫妻俩一拍即合,打算演一出“You jump,I jump”。
可等两人划着小船来到湖中央,钱谦益却一直坐在船上,老半天也没个动静。柳如是问他为什么还不行动,他只是伸手摸了摸水,说道:“水太冷了,怎么办呢?”都决定以身殉国的人了,哪里顾得上水是冷是热?只有一个原因——钱谦益不想死了。
柳如是失望至极,准备自己投湖,又被钱谦益紧紧抱住。一番拉扯之下,两人都未能殉国,钱谦益后来还投降了清朝。
有一说一,钱谦益“水太冷”的故事是真是假,现在也没搞清楚,很可能是他的对头编排他。但钱谦益确实降清了,不少忠于明朝的人看不起他;降清后他暗中帮助南明军队收复失地,可能是因为在清朝做官不顺,心生怨念。这么一来,钱谦益落了个两头不讨好,大家都很厌恶他,未经证实的“水太冷”故事也就因此越传越广。
说完跳水,我们再看一个很帅气、很养眼、很多人喜欢的水上项目——冲浪。想不到吧,冲浪也是奥运会比赛项目,于2020年东京奥运会上首次亮相。
虽然现代意义上的冲浪起源于大洋洲上的波利尼西亚,以及冲浪圣地夏威夷,但咱们的老祖宗玩冲浪也是一把好手,而且他们玩冲浪的地方可是很有挑战性的:在钱塘江大潮上冲浪。
在唐朝时,就有一些勇士敢在钱塘潮上耍花活了,这些人被称作“弄潮儿”。跟今天不一样,“弄潮儿”在当时没有别的含义,就是单纯形容跟潮水搏斗的年轻小伙。
到了宋朝,在钱塘潮上冲浪成了一个参与者更多、观众也更为狂热的项目,不仅平民百姓、达官贵人会去观看,连皇帝也会亲临现场。当时没有冲浪板,“弄潮儿”们也不屑于乘船。史书记载:“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除此之外,也有人拿着小旗子玩耍的,同样不能沾湿旗帜。“弄潮儿”还有一个必备技能是在潮头“跳跃”,跳得越高,水平越高,这个动作跟今天的冲浪非常相似。
不管是今天的冲浪,还是古代的“弄潮儿”,看上去都让人心惊肉跳。事实上,古代也有不少弄潮儿在潮水中丢掉了性命。但因为高额的赏金,还是有不少人前赴后继。
3.历史上的举重:扛鼎和翘关
看完水上项目,陆地上的比赛开始了,比如举重。举重运动员毫无疑问是大力士,而我国古代就有不少“天生神力”的传奇人物。
首先是大名鼎鼎的西楚霸王项羽。项大霸王武力值冠绝天下,很大原因是他雄壮的体魄和超人的力气。史书说项羽“力能扛鼎”,没有现代的科学力量训练,项羽就能把一个铜鼎举起来,“天生神力”没得跑了。
可能有听众朋友好奇一个铜鼎有多重,小一点的六七十公斤,中型的大概一两百公斤,大家伙比如楚国的“铸客大鼎”有四百公斤,最重的后母戊鼎则高达832.84公斤。
除了项羽,汉朝时的淮南王刘长、广陵王刘胥也“力能扛鼎”,看上去力气没差太多,但是知名度,这两位王爷就比项羽少了N个档次。不过还有一位,他虽然名气不及项羽,但在举重领域却拥有着惊人的口碑,那就是良辰的老熟人——秦武王嬴荡。
秦武王是个野心勃勃的人,他嘴上经常挂着“通三川,窥周室,死不恨矣”的口号,想要取代周天子,成为天下之主。秦武王四年,秦国大败韩国,通往周天子所在地——洛阳的大门就此打开,秦武王迫不及待地跑了过去。
周朝太庙里,有象征着天下之主的国宝——九鼎。秦武王围着九鼎左看右看,心里相当震撼,尤其是看到雍州之鼎时,他认为这个鼎就该属于秦国,因为秦国占据的就是雍州之地。随后他问守鼎的官吏:“这个鼎有人举起来过吗?”那意思是要是没人能举,我就举起来把它带走啊。
但人家能把鼎给他吗?当然不能。但慑于秦武王的淫威,守鼎的官吏只能劝阻:“此鼎有千钧之重,从来没有人移动过。”不说这话还好,一说越发刺激了秦武王,挑衅是吧?刺激我是吧?非得给你点颜色瞧瞧,别人举不动,本王天生神力,会举不动?
在过度自信的驱使下,秦武王脱下衣服,双臂一伸,腰一发力,真的把鼎抬离地面半尺多高。然而,当他抱着鼎准备向前走两步时,突然脱了力,大鼎从手中滑落,重重砸在他的右脚上,随后又将胫骨硬生生给压断了。可怜的秦武王,痛得从白天一直嚎到晚上,不久便气绝身亡了。
很可惜古代没有杠铃,要不然秦武王也不会举鼎把自己举没了。那么除了举鼎,我国古代的举重运动,还有没有其他玩法呢?您别说,还真有,就是历史悠久的“翘关”。
“翘”是举起的意思,“关”则是城门上的门闩,是一块沉重的大木头。所谓翘关就是“以一手捉城门关显而举之”,要握住门闩,将它高高地举起来,而且还只能用一只手。那时候的门闩至少四五丈长,少说也有一两百斤重。
“翘关”在春秋战国时就有了,这魏晋时演化为一种游戏,但到了唐朝,“翘关”得到官方认证,成了武举的考试项目之一。考试的内容很简单,就是把一根又粗又长的木头举起来:“翘关长丈七尺,径三寸半,凡十举后,手持关距,出处无过一尺,即为及第”。把唐朝的度量衡代入今天的尺寸,就是一根长612厘米、直径12.6厘米的大木头,考生要用双手握住两头中的一端,将木头举起来十次。最后一次结束时,后面的那只手不得离底端超过一尺也就是30厘米,才能算合格。
无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单手推门闩,还是唐朝武举中举起六米多长的大木头,能做到的就不是一般人,妥妥的大力士。这些大力士中,有一位名气大到中国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在世界上也有很高的知名度,此人门下弟子三千,周游列国、修订六经、创办儒家学派、影响中国乃至整个东亚两千多年……说到这,大家肯定猜到了是谁,没错,正是孔子。
等等,孔子满口之乎者也,提倡仁义道德,一个亲切和蔼的老师,感觉就是个文弱书生,跟举重有什么关系?其实这是刻板印象。事实上,孔子是个身高九尺六寸、相当于今天一米九的山东大汉,在当时可以说是巨人了。
至于孔子的力气,据《吕氏春秋》记载,“孔子之劲,举国门之关,而不肯以力闻。”孔子可以一个人举起城门上一两百斤重的门闩,也就是前面说的“翘关”,他有这本事,却从不拿这个说事,大概是说孔子想以德服人,从不秀武力值。
《淮南子》则说:“孔子之通,智过于苌宏,勇服于孟贲,足涉郊菟,力能招关。”意思是孔子文武双全,智商超过古代著名智者苌宏,力气强于著名大力士孟贲,跑步能追得上野兔,能够一个人推开城门。这力气,这速度,简直都拉满了,这样的一个铁塔似的壮汉,他跟你讲道理,你敢不服吗?
孔子力气为什么这么大呢?此处有请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此公是鲁国有名的武将,在一场攻城战中,他和战友们攻入城门。谁知这是守军的诡计,他们一攻进去,闸门就被放下了。
叔梁纥见状,竟然徒手将沉重的、至少数百斤、可能有千斤重的闸门举了起来,让战友们全部从城中逃出。能够长时间举着这么重的东西,叔梁纥的力量值实在是可怕。再联想到孔子的力气,是遗传了他爹的没得跑了。
4.最早的足球运动——蹴鞠
要说“运动会”,可不能少了最受欢迎、参与人数最多、观众最多、最受关注的世界第一运动。毫无疑问,那就是足球了。
但要说起足球,中国球迷对它却是又爱又恨。没办法,谁叫人家的足球交足球,咱们的足球叫中国男足呢。让人难绷的是,经过国际足联认证,我国古代的蹴鞠是人类最早的足球运动,山东省淄博市则是足球的起源地。要说中国队这个成绩,真是辱没了祖宗。
还是不聊中国队了,来看看老祖宗怎么踢球吧。早在战国时期,齐国都城临淄就有蹴鞠运动了,是大众非常喜爱的一种娱乐方式。据记载,蹴鞠用的球,外面是皮革,里面填充毛,并且压紧,跟今天的足球很相似。
到了汉朝,蹴鞠变得像今天的足球了,有球场,有球门,大家分成两个队比赛,谁进球多谁赢。史书记载,名将霍去病就喜欢蹴鞠,打仗时期都要踢球,看来是资深球迷了。
唐宋时期,蹴鞠的球变成了更高级、更有弹性的充气球,参与的人就更多了。上到六十岁的老汉,下到刚学会走路的小娃,都能轻易get蹴鞠的魅力,就连皇帝也逃不过。
宋太祖赵匡胤就是蹴鞠场上的隐形高手。据说他年轻时在军中,便常常与士兵们一起踢球,在那会儿,蹴鞠也被作为军事训练的一种手段。等赵匡胤当了皇帝,他对蹴鞠的狂热依旧不减,经常拉着老弟兄们一起踢球。
北宋画家苏汉臣画了一幅《宋太祖蹴鞠图》,画中赵匡胤颠球,弟弟赵光义和几名心腹大臣如赵普、石守信等人围成一圈。他们是在围观吗?不是,赵匡胤等人踢的是一种叫“白打”的蹴鞠,几个人颠球、耍花活、互相传球,中途球不能落地。
除了赵匡胤,宋朝还有一位爱踢球的皇帝,那就是宋徽宗赵佶了。宋徽宗真是帝王中的顶级玩家,除了书法绘画一绝,蹴鞠也玩得贼溜。宋徽宗不仅爱看爱踢,还经常组织比赛。史书记载,宋徽宗还是个闲散王爷时就常常踢球,当上皇帝后,不仅多次在宫中组织蹴鞠比赛,还专门组织了“皇家足球队”,让他们每天带薪踢球。在宋徽宗的推动下,蹴鞠就成了宋朝的“国球”。
因为很喜欢蹴鞠,宋徽宗爱屋及乌,欣赏蹴鞠技术好的人。这么一来,大名鼎鼎的高俅高太尉就要登场了。
根据《水浒传》描写,高俅原本只是一个破落户,还犯过罪,正经事没干几件,只会些唱歌跳舞、相扑杂耍、刺枪使棒,也会念几句诗。但唯独一个特长:擅长蹴鞠。一次偶然机会,高俅在端王赵佶面前展示了自己高超的球技,赢得了赵佶的喝彩,被他留作手下人。等后来赵佶成了皇帝,高俅也因此发迹,摇身一变成了大红人,位高权重。
《水浒传》写的这一段,来自南宋史学家王明清的《挥麈后录》,但其实吧,这和高俅早年经历上有些区别,起初,高俅本是苏轼的一个文书,苏轼看中他的才干,某年离开京城去外地就任,就把他推荐给了驸马王诜,因此机缘,得以在端王赵佶面前一展球技,后来,步步高升,身居高位,高俅这传奇经历,也算历史独一份了。
5.开弓就要箭无虚发
脚下的运动结束了,我们不如休息一下,看看另一赛场上的“手上功夫”——射箭。
射箭是人类历史最悠久的运动、谋生和战争手段之一了,在今天的德国,出土了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弓,可以追溯到八万年前。我们中国发现最早的箭头,距今也有2.8万年的历史。
在我国古代,射箭很早就作为一项运动。孔子说的“君子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其中的“射”就是射箭,是一种提高个人修养的运动,而不是单纯的打猎和杀戮了。
至于古代的神射手,那更是数不胜数,今天咱们也优中取优,请来了最出名的几位。
“百步穿杨”这个成语,形容精准的远距离射击,不用说,一开始的主角肯定是一位神箭手。不是后羿,而是大名鼎鼎的养由基,我国古代神箭手的代名词。
养由基是春秋时期楚国人,他的箭术有多牛,咱们举个例子,他射箭的目标不是靶子,而是细长的柳叶,百步之外的柳叶。《战国策》记载:“楚有养由基者,善射,去柳叶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左右皆曰善。”
那么小的一片树叶,五米之外都快成米粒大小了,百步之外,差不多一百米了,普通人能不能看清都是个问题,养由基不仅能分辨叶片的准确方位,还能用箭射中,实在是惊人。因此在战场上,养由基就是大杀器。
晋楚鄢陵之战,虽然楚军战败,养由基却一战成名。《左传》记载,晋军将领魏锜在战场上耀武扬威,而且一箭射瞎了楚共王的眼睛。楚共王给了养由基两支箭,让他给自己报仇。养由基抬手一箭就射死了魏锜,带着剩下的一支箭复命。等后来楚军败退,养由基出来压阵,箭无虚发,只要是他瞄准的晋军将士,全部都被射杀。经此一战,养由基名震天下。
紧随其后出场的也是一位重量级选手——唐朝名将薛仁贵。龙朔二年也就是公元662年,九姓铁勒进犯大唐边境,唐高宗便派薛仁贵赶往前线平乱。铁勒部落一看唐军来了,立马凑了十万大军在天山脚下摆开阵势,觉得自己占着天山这风水宝地,这把稳赢了。
铁勒的统领昂首阔步,走到阵前就开始喷垃圾话,他一边轻蔑地看着唐军,一边放肆大笑。可是没等统领把话说完,一道箭光破空而来,直接射中了他的咽喉要害,他的眼睛瞪得跟铜铃一样,手捂脖子,表演了个标准的“倒栽葱”,死了。
铁勒部落的二把手一看,这剧本不对啊,怎么刚开场老大就领盒饭了?他急忙上前查看,结果还没看清状况,第二道箭矢紧随其后,让他同样上演了一场瞬间下线的好戏。接着,第三道箭趁所有人不注意,射中了在场的第三人。
眼看着领头的三位将领纷纷下了线,铁勒大军这下彻底慌了神,没人再敢打了。薛仁贵一看时机差不多了,便大声喊道:“喂,各位老铁,大唐讲究的是以德服人,你们现在投降还来得及!”
于是,铁勒大军纷纷扔下武器,高举双手,表示投降。就这样,薛仁贵只凭三支箭,成功平定了天山之乱,军中还为此编了首歌,良辰我就不卖弄歌喉了,只给大家念念词:“将军三箭定天山,战士长歌入汉关。”从此,薛仁贵“三箭定天山”的传奇故事便在江湖上流传开来。
最后一位出场的选手,是射箭界的扛把子——李广,与养由基齐名的中国神箭手代言人。李广射箭真那么神?有个小故事,保证听完您也心服口服。
有一天,李广出门打猎,刚出门没多远,就看见不远的前方竟懒洋洋地趴着一只大老虎。这给李将军吓了一大跳,他打猎只是想给自己加个餐,可不想成为老虎的盘中餐。可是眼下要跑似乎也来不及了,怎么办呢?
正这么想着,李广缓缓掏出自己身后背着的箭。缓缓抽出箭,搭上弓,箭头稳稳瞄准了那只“老虎”。一时间,周围的风声、鸟声、虫鸣声好像都静止了,只等着他那一箭。终于,李广松开拉弦手,只听“嗖”的一声,箭矢划破空气,直奔前方而去。再接着,就听到一阵闷响,利箭深深插进“老虎”的身体。
可奇怪的是,这老虎中了箭,不跑也不叫,甚至连身体都没动一下。李广壮着胆子走上前查看,这不看还好,一看,却不知道该哭还是该笑。那根本就不是什么老虎,而是一块大石头。而李广聚精会神射出的那一箭,力道十足,竟然嵌入了石头。
危机解除,李广看着埋入石头中的箭,好奇心慢慢被勾了起来:这箭质量居然这么好?于是他又回到刚才的位置,再次举起弓箭——可遗憾的是,之后李广射出的箭,都再没有射进石头。但李广射箭的事迹一传十十传百,大家都夸他是神箭手。
好了,古人的“运动会”就跟大家唠到这,怎么样,今天的比赛精不精彩?这全明星运动员阵容够不够豪华?如果真的能跨越时空,举办这样一场比赛,那良辰我必然第一个报名当观众,不行的话,当个场外清洁工也行。路上读书,你的音频图书馆,我是良辰周,咱们下次再见!
-
分节阅读 Table of contents
特约撰稿人Special Contributor
不言夏,新媒体人,历史爱好者
关于本书 About the book
探索史书夹缝里的新奇故事,角度刁钻,逼格满满,不一定有用,但一定有趣。
中国古代全明星运动会正式开幕了!有一位大家耳熟能详、但绝对猜不到的游泳高手——著名的民族英雄文天祥,他的独门技能是一边游泳一边跟别人下盲棋;虽然国足的战绩让人抓狂,但我国古代的蹴鞠确实是人类最早的足球运动,宋太宗和宋徽宗都是蹴鞠场上的高手;除了射箭界的扛把子李广,著名的射箭运动员还有“百步穿杨”的养由基,“三箭定天山”的薛仁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