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听
1.三人惨死,凶手成谜
-
清朝嘉庆八年四月,安徽省怀宁县张家大院内传来一声撕心裂肺的尖叫:“死人了!”这声尖叫如同晴天霹雳,打破了小院的宁静。
周围邻居闻声而来,只见小院东厢房的房门半掩着,有胆大的凑了上去,推开了半掩着的门,只见房内三具尸体横卧在床上。众人吓得失声尖叫,胆小的更是落荒而逃。待冷静下来,有人走近一看,发现其中一个身材魁梧,正是张家的族侄张伦,躺在他旁边的是张家的长工李赓堂和他尚未成年的幼子李小八。三人面目狰狞、嘴唇乌青,死状惨不忍睹。
围观者从窃窃私语到义愤填膺,这是有什么深仇大恨,连个娃娃都不放过!事发的张姓家族乃寿州地区的大户人家,族长张体文更是德高望重,连州、县老爷都对他礼敬三分。张体文膝下有三子,长子张秀伦,次子张大有,三儿子张大勋。长子循规蹈矩,协助父亲理家;次子张大有是个武举人,喜欢使枪弄棒,也爱寻花问柳;小儿子张大勋是三个孩子中最有出息的,在县衙当差,负责押运漕粮,常年在外。
就在众人议论纷纷时候,族长张体文在长子张秀伦和次子张大有的陪同下,匆匆赶到了现场,见到这个场面,三人都有些慌张,张大有凑近父亲耳边,低声说道:“爹,此事若是报官,必会闹得满城风雨,到时张家颜面何存啊?”这句话如同一记重锤击在张体文的心头,他这一生最看重的便是家族名誉,听闻这话,他也觉得此事应私下解决。
还没等张体文下定决心,一阵激烈的哭声响起:“我的侄儿啊!我的哥啊!”一个穿着浮华、油头粉面的破落户冲了进来。此人叫李东阳,正是死者李赓堂的弟弟。一进门他就抱着地上的两具尸体嚎啕大哭,却半滴眼泪不见落下。反倒是被他哭声吸引而来的人越来越多,眼见着人差不多了,立马扔下尸体,拉着地保说要报官。
地保想着此事若不上报,恐怕会惹来更多非议,就提出要将此事上报官府,张体文虽然心中万般不愿,但也不敢在这种时候隐瞒下来,只好同意报官。
案件很便递交到了泰州知州郑泰的手中。郑泰顿时就烦躁起来,就差这几天的功夫,他的调令就要下来了,偏巧在这节骨眼上发生这种事,万一处理不好,岂不是误了自己的大事儿?可命案已经发了,再不情愿也只能照章办事。
郑泰只好安排仵作等一众衙役赶到张家验尸。仵作查验后,确认三人皆是死于中毒,但究竟是什么毒却一时没有定论。郑泰一听是中毒,气不打一处来,早不来晚不来,偏偏在自己要升迁的时候出事。二话不说,就命人把张家父子和李东阳都给看管起来,即日升堂审问。
张家父子三人脑子一懵,平白无故遭遇官司,真是活见鬼了!再说了,那衙门是能随便进的?甭管是被告还是原告,见了官都要掉一层皮,更何况是命案,万一这个郑泰吃完原告吃被告,再厚的家底也不够官老爷们吃的!老二张大有见父亲恐慌,忙安慰道,他和这个李东阳打过交道,这人就是个见钱眼开的主,只要钱到位,哪怕死的是他亲爹也不会计较。
当地有个不成文的说法,对于命案,只要死者亲属出面撤诉,官府就不会再追查。这件命案的关键人就锁定在了张伦的哥哥张怀和李赓堂的弟弟李东阳身上,死者张伦是个浪荡子,他哥张怀与他本就很少来往,素来也看不惯弟弟的风流个性,如今出了这样的事,只怕是使点银子就能解决。至于李东阳,更不用说了,要是有钱收,他哥哥和侄子的死,他才懒得管呢。
第二天一早,知州郑泰带着一干衙役想要提提审几人,李东阳和张伦立刻跳了出来,说自己不再追究命案凶手,各自的亲人都是吃了毒蘑菇,不小心食物中毒了,和张家没关系。
郑泰本来正在发愁,一听两人这么说,眉开眼笑地当堂结案,撰写文书上报省司。他心里当然知道这案子有蹊跷,但如今正在自己升官的节骨眼,既然死者家属不追究,他有什么必要深究?顺坡下驴,给这桩三人命案画上了句号。
数日之后,郑泰如愿被调任了。只是,背地里一双恶狠狠的眼睛正盯着郑泰的一举一动。
-
- 2.横生波折,风流冤案
- 3.兄弟合谋,老爹背锅
- 4.老臣出马,水落石出
分节阅读 Table of contents
特约撰稿人Special Contributor
任佳
关于本书 About the book
三个活人离奇死亡,凶手成谜。一个女人成为舆论的中心,三兄弟之间勾心斗角,居中的老父亲更是突然死亡。证人数次翻供,最终引来嘉庆介入,随着案情的进一步深入,一个难以置信的结果浮出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