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听
1.老同学的大臭脚丫子
-
各位路上读书的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你们的老朋友良辰周,今天我们继续来说大汉王朝第六季的故事。
上一回我们分析了刘秀诸多改革的利弊,讲的都是些国家大事,这一回咱们说点轻松的,聊一聊刘秀当皇帝后发生的有趣的小事情。这第一件有意思的事是——你能想象,有人睡觉时把自己的臭脚丫子搁在刘秀的肚子上吗?是谁这么猖狂这么大胆呢?
此人叫严光,字子陵,会稽郡余姚县,也就是今天浙江省余姚市人。严光年轻时因为才华而颇有盛名,是公认的大才子,刘秀在长安读太学时,跟严光是同学。可能有听众朋友要说了,严光真幸运,能跟刘秀当同学。不好意思您说反了,幸运的应该是刘秀,那会儿他算个啥啊,能跟著名的大才子成为同学,他才应该是倍感荣幸的那一位。
刘秀起兵单干后,身边除了一堆豪强地主,还聚集了不少太学里的同学,比如带兵打仗的邓禹,献上“赤伏符”的强华,铁杆发小朱祐,但才华横溢的严光却不在其列;等刘秀当上了皇帝,陆陆续续有些过老同学跑来向刘秀求职,但名声NO.1严光依然不在其列。
不仅如此,严光还改了姓名,远离尘世,隐居起来,那意思就是“刘秀刘秀我不想见你”。不过,这都是严光单方面的剧情,在刘秀这边,那就是“想见你只想见你未来过去我只想见你”(PS:良辰,这句如果能唱就唱出来)。
要说严光是否适合治国理政,那还真不知道,但“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刘秀总记得当年读书时候,班上那个学霸让他崇拜外加嫉妒,如今自己发达了,那必须将其纳入麾下。
得知严光失踪了,刘秀特地命人根据严光的相貌特征,写成通告发往全国,要求各地方政府和百姓积极行动,把严光给找出来。全国上下一起行动,只为找一个隐士,这样的人肉搜索可谓历史罕见。效率自然是很高的,不久之后,齐国方面就上报:“发现一男子,长得很像通告中描述的人,裹着片羊皮在湖边钓鱼。”刘秀一拍手:长相先不说,这style就对味儿了,绝对非他莫属。
刘秀立刻命人准备好车马,派使者前去请严光。使者前后请了三次,严光这才上了车。接到洛阳后,不用说了,一应吃穿用度都是最高规格的招待。可是,严光人都来了,一连好几天,刘秀也没来看他。
大司徒侯霸也是严光的老熟人,他一看,这多尴尬啊,好容易请来了,怎么还不召见呢?万一严光耍脾气,拂袖走人,岂不是白忙活了?于是侯霸主动背锅,就派人去打招呼:“大司徒听说严先生来了,本要亲自拜访,奈何公务繁忙,等有空了一定请先生见一面。”
严光也不搭话,就拿着一张信纸递给人家,意思是他要口述,让使者记录。随后严光说道:“侯先生如今身居高位,很好。希望你不忘初心,胸怀仁义,杜绝阿谀奉承。就这样。”
侯霸把这封“口述信”交给了刘秀,刘秀笑道:“这狂生,还是老样子。”于是立刻启程,拔脚去了旅馆。
等刘秀到了旅馆,下人通报皇帝来了,可严光充耳不闻,继续躺在床上睡觉,等刘秀走到跟前了,他也不搭理。刘秀笑了笑,走上前去摸着严光的肚子说:“子陵啊,跟我一起治理天下吧?”严光闭着眼睛不答话,过了好一会儿才睁开眼睛说:“昔日尧要禅位给隐士巢父,他听了之后就去洗耳朵。人各有志,干嘛要强迫我?”插播一下,这里严光说的有点小问题,传说中洗耳朵的不是巢父,而是另一位隐士许由。
刘秀看他油盐不进,十分尴尬,嘴里嘟哝了几句就起身走了。过了几天,刘秀又传召严光,在宫里正式召见他。这一次,严光倒是很给面子,人来了,而且跟刘秀高谈阔论,两人都聊得很开心,聊的都是什么呢?一起上太学的往事,还有过去的老朋友。
聊得high了,刘秀有点小得意,就问严光:“朕与当年相比如何?”严光回答:“陛下比当年还是有点进步的。”刘秀一听,哈哈大笑。
就这样,两人只谈往事,尽叙同学之谊,夜深了,二人就像过去上学那样同榻而眠。严光睡着睡着,就把他的臭脚丫子搁在刘秀的肚子上。刘秀也不生气,他知道严光就是这样的。
第二天有人打报告,说夜观天象,有“客星”侵犯“帝星”,情况非常紧急。刘秀哈哈大笑:“这是朕的老友严子陵,与朕在宫中同床而眠,不必惊慌。”
不过,虽然刘秀的姿态足够谦逊,严光还是无论如何都不肯出来当官。刘秀也不好强人所难,只好由他去了。告别刘秀后,严光飘然回到了浙江老家,在富春山下种田。后来刘秀又一次召唤他,严光直接不予理会,直到建武十七年在家中去世,享年八十岁。
得知严光去世,刘秀很伤心,下令厚葬,又赐给他的家人一大笔钱。严光是我国隐士的标杆级人物,他才华横溢却避开尘世,不贪恋财富和权力,身体力行,实践了传说中隐士的价值追求。相比之下,唐朝有许多打着“隐居”旗号的二五仔,只为了自我炒作、自抬身价、然后被人请出山做官,着实是玷污了严光的隐士精神。
不过严光能坚守隐士精神,也是有一点幸运的,因为他遇到的是刘秀。要是换成其他皇帝,比如朱元璋,你懂的,只怕他就没那么好运啦。
-
- 2.不肯低头的“强项令”
- 3.伏波将军之殇
- 4.金句频出,成语制造机
- 5.制造谶纬,封禅泰山
分节阅读 Table of contents
本书作者About the Author
杨阳洋,暨南大学历史学硕士
特约撰稿人Special Contributor
杨阳洋,暨南大学历史学硕士
关于本书 About the book
407年大汉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篇章之一。在四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它奠基了中国疆域的基础,确立了汉文化的主流思想,更奠定了汉民族的根基,它让“汉”这个字,从东方走向世界,成为一个民族、一种文化、一种文字,乃至一种生活方式的共有名称。
自汉朝立国,一个伟大、统一而稳定的中国,屹立于东方,崛起于世界,并源源不断地向世界输出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力。时至今日,它所开创的范式,它的经验与历史教训,依旧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与思维。
请跟随百变声优良辰周的声音,穿越回两千年前,走进大汉王朝的生命机体,与它同呼吸共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