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听
1.主持乡试,“题”出惊人
-
各位路上读书的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你们的老朋友良辰周。
上一回咱们说到,初入职场成为了社畜的小王,在抓马的职场上先后经历了身体和心灵的双重摧残,最终又回到了建功立业的主流赛道上。也就是在这一年,三十三岁的王阳明成为了山东省高考总负责人、高考命题组组长。
本来,以王阳明的资历,加上他刚刚休完假,啥政绩都还没有,想做一个省的主考,那还是很有点距离的。再说了,科举考试的主考官,按惯例都是教育部指定有教育背景的官员担任。王阳明一个刑部主事,天天和死刑犯打交道,跟教学八竿子打不着,他当考官能考什么?考分尸的二十种办法吗?
但架不住当时有一个人盛情聘请,那就是时任山东巡按御史的陆偁。陆偁这人,不算啥名人,但在明朝中后期的官场上,大小也算个有能力的官员。此人在福建做官时,把沿海地区的治安弄得井井有条,后来去了山东,整顿吏治,为民做主,把地方上又收拾得服服帖帖。
作为山东巡按御史的陆偁,为啥执意要王阳明这个搞刑法的人去主持山东高考呢?
说来是这么回事。在当时,每个省乡试的试卷,出题人和改卷子的,由教职人员担任,叫内帘官;考试现场,负责监考、后勤安排的,由府一级的行政部门或者御史出任,叫外帘官。这么一来,矛盾就来了,作为出题人和改卷人的主考官,权力反而不如监考人员大,因为他们是上级官员,见到他们还得点头哈腰,选谁不选谁,主考官说了也不算。这样选上来的人才,质量自然不行,连最基本的公平都做不到。
于是,明弘治十六年,朝廷决定改革,允许京官担任内帘官,这么一来,就不怕主考官的官位比监考官小了。就是在这样的改革背景下,加上陆偁这人锐意改革,所以,他执意邀请这位刚刚在在刑部闯出了点名头的王阳明来山东做主考官。
对一心向往圣人之学的王阳明来说,有机会去孔孟之乡、圣人之地感受文化气息,简直不要太开心了,以他三十三岁的资历,就能够出任山东乡试主考官,选拔德才兼备的人才,那是至高无上的荣耀。
不用说,一到山东,王阳明就打起了十二万分的精神出题,山东的考生们,颤抖吧!恐怖的王氏考题来了!
现在的中学生流行一段顺口溜:“语文有三怕:一怕写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树人”,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只怕把鲁迅老爷爷扶起来问他这么写有什么好处,他也会表示不知道。
那几百年前古人高考最怕遇到谁呢?答案就是孔子、孟子和朱子,特别是最后一位。朱子就是朱熹,他写的《四书章句集注》堪称南宋到明清的钦定教科书和标准答案,在这三朝,只要你是读书人,就逃不开一辈子被朱熹支配的恐惧。
现在王阳明来到了山东,山东的考生临考前点灯熬有钻研考纲精华。没想到,一上考场,一看试卷,傻眼了,王大人出题,根本不按考纲来!一共出了十三道题,题题都不走寻常路。
比如,第一场四书文的题目:“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这句话原本是孟子宣传的做官理念,意思是当臣子的要以周公的标准来侍奉君主,如果君主听不进逆耳忠言,你可以拍屁股走人。用咱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做人要有原则,不给老板当奴才。可孟子这么说了,考生就能这么写吗?还想不想中举了?想不想皇帝给你个官帽了?所以,绝大多数官员选择了向皇帝妥协,凡是皇帝说的都对,要是不对,参照上一条。
对皇帝言听计从是很多朝代的默认规则,更别说大明朝了,王阳明突然引出圣人之言,呼吁考生们要“以道事君”,不能纯当奴才,要当一个有节操的奴才。可问题是,官员百姓要是都过上有尊严的生活了,要皇帝干嘛,谁来给皇帝、权贵当牛做马?
别忘了,当年明太祖朱元璋可是破口大骂过孟子的,“使此老在今日,宁得免耶!”如果这个老东西活到今天,我非要了他的命!老孟怎么惹了老朱非杀不可呢?就是因为老朱读到《孟子》里那句话:“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老孟说皇帝要是把臣子视如草芥,做臣子的大可当那皇帝是流氓贼寇。这老朱哪能忍?
现在王阳明居然搬出孟子的话让考生分析,这显然是逆潮流而动,得亏当时的皇帝是朱厚照他爹,这要是他祖爷爷朱元璋,小王那脑袋铁定搬家。当然,作为一个15世纪不走寻常路的杰出青年,王阳明出这个题到真不是为了标新立异,他是想看看考生们在原则和私欲之间如何选择,他希望不管当政的皇帝怎么样,读书入仕的人,都要秉持道德、守住底线。
不用说,这是理想主义者的共同毛病。在策论题中,王阳明的理想主义光芒更闪亮了,他出了一道“老佛害道,由于圣学不明;纲纪不振,由于名器太滥;用人太急,求效太速”的命题。意思是,当今世道,很多儒家知识分子也沉迷于佛教和道教,这实在是太不应该了,为什么会产生这样不好的时代潮流呢?就是因为咱们大明朝没有建立属于自己的礼乐制度,名不正则言不顺,没有社会规范,导致一些异端邪说大行其道,就连合理的人才机制都没有建立。
制作礼乐制度,是春秋战国以来儒生们的终极追求,但自从科举制度产生之后,这个终极追求慢慢变成高中状元、升官发财了。儒家的政治理念和学说,变成了获取名利的手段,佛家思想与道家思想反而成了读书人的精神信仰,这让王阳明十分痛心,王阳明之所以答应担任乡试考官,也是希望能选出真正的儒生,为明朝制作礼乐。
反正不管怎么说吧,不走寻常路的小王同志,这一年肯定是让山东考生们吃尽苦头了,在这场考试里面,山东考生穆孔晖最终拔得头筹,中了解元。后来王阳明把他收为门下弟子,也算是一大收获,而他后来也成为了第一个在山东传播阳明心学的人,当然这都是后话了。
-
- 2.文考武考,样样糟糕
- 3.开培训班,收徒讲学
- 4.觅得知音湛若水
分节阅读 Table of contents
特约撰稿人Special Contributor
知秋,华南农业大学历史学硕士
关于本书 About the book
王阳明,明朝历史上的一座文化丰碑,创造了中国思想史上的高峰——心学,影响了整个东亚大陆的历史走向。在他生存的年代,他是无可置疑的天才,从哲学到军事,从文学到政治,处处都有他的身影出现,文学家王士祯称他是五百年来,继孔子之后,唯一能做到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圣人”,梁启超也将他奉为唯一的圣人。
他的人生充满传奇,状元之子、叛逆少年、哲学天才,如此多的title背后,是他波澜壮阔的一生,有过走马观花的浪荡子生涯,也有政斗失败被贬的失意之旅,是什么让他在起起伏伏之中,仍然保持本心?又是什么,让他在那个污浊秽乱的世界脱颖而出?王朝衰朽之时,个人将何去何从?答案就在趣说王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