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听
1.大清朝的“补丁皇帝”
-
各位路上读书的听众朋友你们好,我是你们的老朋友良辰周。话说在大清朝有这么一位皇帝,既不像皇太极、康熙大帝那样,靠着一手文治武功彪炳史册,也不像雍正乾隆一样,在民间有着极高的人气,戏文传说、网络同人作品层出不穷。而他却凭着独树一帜的人设走红历史,不仅在清代一众皇帝里算是奇葩一朵,就是搁在整个中国历史上的皇帝群里,也找不到和他同款的。
原因就是,这位皇帝是出了名的“节俭小能手”,虽然坐拥天下、富有四海,个人生活却节俭到了抠门儿的地步,一口饭、一件衣服都斤斤计较,他是谁呢?他就是满清十二帝中的第八位:道光帝。
道光帝的爷爷是乾隆,爸爸是嘉庆,虽说一代不如一代吧,但前两位当皇帝的时候,还是风光过的,闲来无事下个江南,一时兴起去热河打个猎,那都是家常便饭,花钱如流水,眼睛都不带眨一下那种。
可到了道光帝,画风就变了,刚刚继承祖宗传下的基业,仔细一瞧账本:这是个啥呀!国库里银子仅剩区区两千万两!就这家底,连他爷爷乾隆时期的四分之一存款都不到!
都说穷家难当,皇帝也没办法不是?为了不让家底儿掏空,道光元年,他就写了一篇名为《御制声色货利谕》的“省钱宣言”,引用了孔老夫子的一句话“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百姓不穷,我这个皇帝能穷吗?百姓不富,我这个皇帝能富吗?咱们大清朝不能走资本主义道路,让穷的更穷,富的更富,咱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问题是,怎么让百姓富起来呢?
道光帝表示,我做个表率,从衣食住行里把银子省出来。于是,他就开始了行动了,开始“省钱大作战”:卧室,只有一张床和一个桌子,可以说 “家徒四壁”了;衣服,除了那件代表天子尊严的龙袍,其他衣服一概“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破了旧了打补丁,《满清外史》里就记载,道光帝“衣非三浣不易”,“三浣”就是一个月,意思是他一个月才换一套衣服。
住的省,穿的省,到了吃这件事儿,那是更加能省则省,不吃都可以。据说,道光皇帝平时的御膳从不超过四样菜。就这还不够,为了省下吃鸡蛋的钱,他干脆让人在后宫修建了一个养鸡场,连养鸡的工钱都省了,大小老婆上阵,亲自养鸡喂鸡。可这样还不够,御膳房做一顿还是多少会花钱不是?食材采办、烧锅的火炭那都是钱啊。道光就想,别做了,点个外卖吧,让太监出宫买个烧饼,凑合凑合填吧填吧肚子得了。据说,道光帝还有一道规定:除了逢年过节,平时都不要吃肉,哪怕是皇后的寿辰,也就一碗打卤面。
这生活标准,在大清朝的皇帝里那不是节省,是寒酸、穷酸,后来民间戏文里,就送他一绰号:“补丁皇帝”,可以说是相当精准了。不过有一说一,皇帝节俭也挺好的,至少不会收刮民脂民膏对不对?清末民初政治家赵尔巽在编写《清史稿》时候,就夸他有“恭俭之德,宽仁之量,守成之令辟也”,意思是说他有节俭的美德,是一位能守住江山基业的明君。
后来他儿子咸丰,在给道光修筑的陵墓前树立了一块神道碑,碑文开篇就说,“皇考宣宗成皇帝御极之初,首戒声色货利……骄奢永戒,而心虞或放,勤俭时操,犹力恐未坚……一切规模悉从俭约,并圣制诗章,以垂法守。崇俭德训后世,可谓至且尽矣……”三句话离不开一个勤俭节约。
近代史学家蔡东藩对此也有同样的评价,他说道光帝啊“省衣减膳之为,治家有余,治国不足”,他作为皇帝,虽然在生活琐事上非常节俭,但在治理国家这样的大事上就显得能力不足了。
其实,道光帝在治理国家时,也曾有过一段雄心勃勃、意气风发的日子。为了改变官员之间的歪风邪气,下令清查陋规,取消舟车行户、盐当规礼、火耗平余,等等等等,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不让官员们为了公务用车的钱再搜刮老百姓了,也不准再加收税收的“零头”,商人们也不用再从利润里给地方官儿抽成。只不过,可惜的是,这些利国利民的措施在重重压力下,坚持了短短三个月就扛不住了。
我们知道,清朝中后期是一个内忧外患的时期,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没有任何人能阻挡封建王朝的下坡路。但是,作为一位少见的清廉皇帝,为什么道光帝的努力反而让国家越来越穷?这就需要我们了解一下他的另一面了,他的节俭、整顿官场这一系列操作,到底是真的体现了作为“明君”的担当,是仅仅是一场装装样子的“作秀”?
-
- 2.一个人的独角戏
- 3.生前哪管身后事
- 4.禁得住自己,禁不住他人
分节阅读 Table of contents
特约撰稿人Special Contributor
淡如,毕业于西安外国语大学,陕西省作协会员。
关于本书 About the book
在清朝两百年的历史上,道光帝是唯一一个以“节俭”出名的皇帝,衣服打补丁,吃饭只有四个菜,不让皇后妃子穿华贵的衣服,堂堂大清皇帝,日子过得就像苦行僧。然而,如此节俭的皇帝,为何他在他的统治下,大清江山却江河日下,一落千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