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这里是路上读书,我是刘学。咱们今天,来讲一本比较专业的学术书,《中华帝国晚期的性、法律与社会》。
光听书名里的字眼,就足够让人浮想联翩。一下就让人联想到什么皇家秘史、风花雪月。可再一看书名里的“法律”二字,又让人头皮一紧,仿佛看到了“明镜高悬”下的那些个衙门公堂,背后有各种角力和暗流在涌动。再加上“社会”这么一个宏大的字眼,以及“帝国晚期”这个特殊的历史背景,不知道各位怎么想,反正老刘我的脑子里已经充满问号了——这本书,到底要说啥?
简单地说啊,这本书是从历史档案里抽丝剥茧,深入探讨清代法律和社会秩序的一部学术巨作。只是,它不是什么法律、什么秩序都要探讨一番,它有一个自带流量的切入点:性。
这个字,咱们都懂,说普通,很普通。谁的日常生活里,能避开那点事儿呢?可说它不普通吧,也确实不普通。要不然,围绕着它,咱们怎么就能创造出那么多规矩出来?这不光是道德、风俗的问题,还是国家制度、法律框架里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不论古今中外,大家对性这件小事儿自有一套规矩。在中国,宋代程朱理学大喊“存天理,灭人欲”,可这“人欲”哪是说没就能没的?于是,在后来的几百年里,统治者们就给它套上了一层又一层的“合乎礼义”的包装,甚至把它纳入了法律。这种包装到底啥意思呢?其实就是规定什么才算是“正确”的性行为,什么才是符合礼法的。
那到底什么样的性行为才算合乎规矩呢?假设你生活在清代的一个小民,家里靠种地过日子,你老老实实守着那一亩三分地。等你慢慢长大,你会发现自己对异性产生了那么一丢丢不一样的想法。可从少年时期开始,小时候的玩伴们就已经开始跟你保持距离,基本上你要是个男孩,你除了偶尔见到一下表姐妹堂姐妹,也见不到其他什么同龄的姑娘,因为年轻女孩都要大门不出二门不迈。
等到了该结婚的年纪,父母通过媒人,给你找了个适合的对象,经过一系列繁琐的“六礼”程序,终于,你迎来了洞房花烛夜,真正开始了所谓的成人生活。但是,从这以后,法律只允许你跟配偶有合法的性关系。
这听上去,好像也没啥特别的,无非是要求婚后性行为以及要忠于配偶。就算放到今天,思想保守的人大概也会觉得挺正常的。可问题是,当时这些规矩不仅写进了法律,还深深刻在了每个人的心里,让人誓死捍卫的那种。
比如乾隆年间,有这么一个女子。她已经定了亲,属于彼此认定,家族和周围人也认同的准夫妻了。有天这未婚夫想要提前“突破底线”,这女子坚决不从,誓死坚守底线,那真是誓死坚守,最后为此刚烈自尽、丢了性命。后来,朝廷给她追封了个烈女的称号。您说她的行为值不值当呢?如果放在今天来看,似乎是怎么看都不值当啊。
这还没完呢。你以为结了婚,夫妻俩就能随心所欲地过日子了?别忘了,统治者最关心的是社会秩序和政治稳定,就算是夫妻生活,也得为更高的“秩序”让路。
比如说,遇到父母去世这种大事,你在守孝期间不能娶妻、不能纳妾,连正常的夫妻生活都得暂停。那有人说,这谁能知道啊,难不成法律还能在卧室装个监听设备?那倒也不用,监听设备早就植入每个人的大脑里了。如果有人植入得不够好,比如事后发现这家人的老婆在此守孝期间怀孕了,那就是大大的不孝,不说被人唾骂吧,生了娃也是要被人一辈子背后指指点点,一辈子的污点。要知道,孝道是被放在极高的位置,不孝就是对整个社会道德体系的挑衅。在守孝期间,即便是合法夫妻过正常夫妻生活,那都是 “犯上”行为了。
听到这儿,估计有朋友已经在心里高呼“幸亏我没生在那个时代”。各位,要我说,如果你一不小心生活在那个时代,你可能会庆幸自己能享受这条条框框了,为啥这么说呢?因为别看它束缚重重,但至少说明你已经打败了全国上上下下几千万个光棍,说明你还有机会享受成年人的快乐。要知道,在整个晚清时期,大量的贫苦百姓是连结婚都没条件结婚的。
所以,这事儿聊到这儿,咱们就看出来了,在晚清,现实的诱惑和压力,让已经成婚的夫妻很难维持所谓“合乎礼法”的性生活,但生存的艰难,是让更多的人,连性生活都没有。
可是各位啊,性是咱们作为人的基本生理需求啊。这个需求如果得不到满足,那是会出问题的,人性决定了,不能正常满足就会私下去寻找各种宣泄的出口。于是,一些矛盾和冲突就来了。统治者最不想看到的画面,自然就冒出来了。
接下来,咱们就跟着这本书,透过历史的显微镜,围绕着成年人的那点事儿,去看看晚清社会普通人的生活状态,看看法律是如何干预他们的私人生活,以及当时社会的道德观念是如何被塑造的。
说这些之前,咱得建立一个观念,那就是这书里讨论的,并不仅只是些陈年旧事,它还是清代社会运转的深层逻辑,甚至,从一些案例里,咱们还能看出些当今社会的影子来。话不多说,咱们这就开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