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听
1.剃发令初登场
-
各位路上读书的听众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我们继续讲述《趣说大清王朝296年》第一季的故事。
上一集说到,顺治二年四月,清军南下江南,只用了两个月时间,就摧毁了南京的弘光政权和杭州的潞王小朝廷,占领了钱塘江以北的大片土地,几乎平定了整个江南。不过,对清朝来说,事情并没有彻底结束,因为南明的残余势力仍在继续抵抗,他们又分别在浙江和福建拥立了鲁监国政权和隆武朝廷。
既然清朝想要一统天下,势必就要拿下这两股势力,然而意外的是,在半年多的时间里,清朝都没有进攻的计划。为什么呢?一个是我们之前说过的,天气太热了,东北人他扛不住,多尔衮让八旗兵回北方避暑。第二个就是清朝在刚刚征服的江南地区深陷泥潭,到处爆发的反清起义让清军脱不开身。
说起这个江南人士的反清,也挺有意思的,一开始清军抵达江南时,江南地区的百姓是望风归降,焚香叩首,可才短短几个月,这局面就变了,反清起义四处开花了。怎么回事?发生了什么?要解释这个问题,就要说一道改变了中国历史走向和世间样貌的著名命令:剃发令。
在之前的战斗中,清朝算是拿上了爽文剧本,一直赢赢赢,简直是赢麻了。眼看大局已定,天下指日可得,多尔衮飘了。于是,就在清军刚占领江南后,他就迫不及待地发布了一道“剃发令”。所谓“剃发令”,就是强迫汉人男子改换满人的发型。具体操作是脑袋前半部分的头发全部剃光,只留下后脑勺那一块的头皮长头发,然后把这部分的头发编成一条长长的辫子。
清宫戏大家都看过,男人的后脑勺有着一条又粗又长的大辫子,看起来好像还蛮帅气的。但在清朝初年,这样的装扮是不准确的,因为那会儿允许保留头发的区域很小,剃出来的辫子也很细小,像根老鼠尾巴。当时规定,辫子的粗细要能穿过一枚铜钱中间的方孔,因此被称作“金钱鼠尾”。今天咱们看到清宫戏里的大辫子叫“牛尾辫”,基本上是清朝后期的事儿了。
讲真,这个“金钱鼠尾辫”实在是太太难看了,满人为什么要留这种很丑很丑的发型呢?坊间对此说法不一,有人认为剃发是为了保持清洁、不藏匿跳蚤等虫子,有人认为是在树林里骑马、行走方便,有人认为是便于战斗和治疗,有人认为是为了方便戴帽子和战盔——好像都有道理。
至于为什么还要留个辫子,可能跟满人的原始信仰萨满教有关,认为辫子是人的灵魂所在。也有人说,这是努尔哈赤纪念一个叫秃发树机能的人。秃发树机能是鲜卑人,生活于两晋之际,非常勇猛。努尔哈赤是他的资深粉丝,下令全族按照偶像的样子改变发型。
不管满人剃发留辫有多少个理由,对汉人来说,这是绝对绝对不能接受的。早在商周时期,中原人就认为不能剪头发,因为只有周边的蛮夷才“断发文身”,剪头发那是野蛮落后的一个重要象征。再后来,儒家经典《孝经》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又将留头发提升到道德的层面。因此,对汉人来说,剃头发的要么是和尚,要么是罪犯,有个刑罚叫“髡刑”,就是将犯人的头发剃去。
这里补充一个冷知识:可能不少听众朋友认为,既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那么清朝以前的汉人是不是一辈子都不剪头发?其实吧,古人也剪头发,明朝皇宫里就有专门的Tony老师。但这里说的剪发属于修剪,类似于今天女生剪头发,剪发前和剪发后看上去没区别,主要是为了打理,而不是像满人那样大面积刮掉。
再说了,清军的“剃发令”除了剃头发,还包括“易服”,也就是要求汉人改穿满人的服饰。满人服饰和汉人服饰有什么区别,喜欢汉服的听众朋友应该秒懂,不了解的听众朋友上网搜一下也就知道了,特别直观,良辰我就不多说了。
也就是说,清朝的“剃发令”,是要挑战汉人从商周开始长达三千年的习俗!要知道,习俗可不仅仅只关乎日常生活,它更关乎一个人自我身份的定位。我穿成这样,我是谁?我是什么人?我好端端一个大老爷们,以后要每天拖着个老鼠尾巴?士可杀不可辱啊!
-
- 2.为什么要“剃发易服”
- 3.“剃发令”再登场
- 4.愤怒的人民,惨死的汉奸
- 5.小小江阴,血战八十一日
- 6.嘉定三屠,抗清不停
- 7.人心难平,反抗不止
分节阅读 Table of contents
特约撰稿人Special Contributor
郑宁,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
关于本书 About the book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帝制王朝,清朝自努尔哈赤建立后金算起,国祚长达296年。说起清朝,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九子夺嫡、后宫争宠?还是闭关自守,丧权辱国?其实,许多大家所熟悉的内容,压根就不是真实的清朝历史。
清朝是一个极具反差感的朝代,它屡战屡败,割地赔款,也守住了不少疆土;它的社会氛围死气沉沉,但文化成就却硕果累累;在“康乾盛世”的辉煌之下,内部其实早已千疮百孔。
在这个跨越了古代与近代的时期,近三百年来悬案、疑案层出不穷,怪事、奇事接连不断,有说不完的政治权谋,还有道不尽的爱恨情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