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听
1.整顿职场的小王
-
各位路上读书的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你们的老朋友×××。
咱们前面说到,大明王朝高考生王阳明经过两年的复读,终于吃上了公粮,端上了铁饭碗,实现了绝大多数读书人的梦想。
按理说,终于考公上了岸,接下来就老老实实上班、谨小慎微工作,不说平步青云,至少先保住头上乌纱。可王阳明是这样的人吗?人家是立志要做大明王朝第一个圣人的人,圣人是要改变世界的,不折腾不舒服斯基。
王阳明的圣人之旅,改造世界的步伐从哪里开始呢?当然就是他所在的大明官场开始了。此时的大明朝在位的是明孝宗朱祐樘,大明王朝也已经走过了130年历程,早就从一家初创公司变成了百年老店,就像人老了一样,身上的各种毛病开始集中爆发了,什么贪污腐败、国库虚空、财政吃紧、农民起义等等,好在明孝宗在一众明朝奇葩皇帝里还算正常的,所以整体上来看,危机倒也还没那么紧迫,大家也就得过且过,能混一天是一天。
可王阳明偏不,他看不惯职场的污浊黑暗,和咱们今天的90后一样,目标就是要整顿职场,让大明王朝这家上司企业焕发新生,重振股价。但是也正如每一个初入职场的90后一样,干了几年的王阳明发现,官场并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好整顿,朝堂之上尔虞我诈,工作内容一团乱麻,身体和心态通通爆炸。
各种文件政策KPI压在一起,根本没时间去搞办公室政治,上班只想下班,下班只想睡觉,到了睡觉的时候又失眠,整宿整宿睡不着觉。可这时的大明朝,一没有褪黑素、安眠药,二没有心理咨询,职场压力着实无法排解。于是,跟现在年轻人“遇事不决先搞玄学”一样,小京官王阳明开始时不时往佛道场所跑,各种佛寺走了个遍,还请假回乡修仙打坐,甚至在会稽山找了个大石头,坐石头缝里练功,嘉靖帝要是见了都得直呼内行。
您一定很好奇,初入职场的小王,究竟经历了哪些破防时刻?心态经历了哪些变化?跟他之后的心学又有什么关系。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职场小白生存实录,看看他都经历了哪些抓马的事和抽象的人。
上一回,咱们说到王阳明第一份工作是做包工头,给病逝的将军王越修坟。修着修着出事了,当然不是工地出事了,是大明朝出事了。原来有一天,一颗流星划过京城上空,国家天文台——也就是古代的钦天监,第二天发布了通稿,说昨晚有颗彗星在天空遛了个弯,然后跑到北边去了。
一颗流星,放在今天肯定上不了热搜,但是古代就是重磅新闻了,朝野上下直接炸了锅。北方是边疆,蒙古人的地盘,他们在边境虎视眈眈了几百年,彗星落地是上天生气的征兆,还落到了北方,难不成是老天爷生咱们的气了?要让蒙古人杀回来了?
舆情越演越烈,很多人就琢磨,是不是皇帝惹怒了上天,老天爷不高兴了,北边的蒙古又要搞事情了?明孝宗也坐不住了,不行不行,要是闹大了,咱老朱家难不成再回凤阳唱莲花落、沿街要饭?于是,他就在集团内部发邮件,假装向员工征求解决方案,给大股东老天爷做出一个姿态,我要改革啦!你可别把我换了啊!
按惯例,这个时候大臣们就要配合皇帝的演出,上一些不痛不痒的奏疏,假装批评一下皇帝和朝廷,然后大家继续吃好喝好。说到底就是做做样子,可谁能想到呢,王阳明这个小年轻,偏要认认真真对待。他是挑灯夜战、奋笔疾书,呈上了一道《陈言边务疏》,一条一条,详细谈了很多需要改变的现实问题,完了后,王阳明总结陈词:军事问题首先是政治清明问题,只要政治清明了,军事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奏疏递交上去之后,王阳明就开始想象自己被皇帝召见,被委以重任,被派到前线担任主将,提剑于三军之间,运筹于帷幄之中,谈笑间,鞑靼铁骑灰飞烟灭的情景了。然而呢,明孝宗看了之后,觉得这个年轻人,嗯,还可以,有点想法,但到底是个年轻人。罢了罢了,甭管他带兵打仗行不行,好歹是一个懂军事的文官,,那就把他从工部调到刑部去吧。
王阳明当时那叫一个郁闷啊,写给皇帝的奏疏洋洋洒洒,都是边镇时局、军事战略,和刑法扯不上半毛钱关系。不过郁闷归郁闷,上级的安排,一万个不满意也得憋着,毕竟年轻人都是一块砖,哪里需要往哪儿搬。
就这样,小王顺利通过了实习期转正了,被派去做了刑部云南清吏司主事。这个官职虽然比不上朝廷要职那么风光,但还是比工部的包工头强多了,属于实权部门,云南地区的司法案件、刑事审判都要经他的手。敲黑板了,在明朝,最高一级的行政机关是六部,每个部又都设置尚书、左右侍郎,再往下就清吏司。所以,王阳明这个云南清吏司主事,管的是云南的司法案子。
也就是说,所有云南的司法案子,都要经王阳明之手,那你想想,这权力大不大,看到的地方上的问题多不多?大家知道,明朝有锦衣卫、东厂与西厂,堪称中国特务机关的巅峰,自然也制造了不少冤假错案。到了明朝中期,刑部的管理也很混乱,屈打成招现象特别严重,有的官员凡是升堂问案,不管小事大事,先打几十大板,经常事情还没了解清楚,人已经打死了。
29岁的王阳明作为一个初出茅庐的愣头青,急着想建功立业,树立威名。当时的他很看不上朝中那些碌碌无为的同事们,想着能一展拳脚。想当年,曹操19岁当上洛阳北部尉,就敢当众打死宦官头头的亲叔叔,一战成名。在刑部大牢,王阳明很快发现这是自己solo的舞台,必须露一手。
当时的刑部设有提牢厅,刑部各司主事每个月要提牢一次,就是去巡视一下囚犯的情况,以及狱吏的管理情况,起一个监督作用。刑部大牢关的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重犯,要么是已经判了秋后问斩的,或者是不服正在上诉的,总之都是半只脚都踏进了棺材的。所以呢,对于刑部提牢这个例行公事,各司的主事大多就是走个过场,意思一下,很少有人亲自走进监牢,认真查看。如此一来,下面的狱卒,也就无法无天了,甚至连监狱餐都要克扣。
王阳明上任刑部云南清吏司主事之后,居然就认真去巡视了。这一巡视,事儿就大了,他发现囚犯们每天吃的,要是拿去养猪只怕都能把猪给养死了。吃过监狱餐的朋友都知道,那玩意儿最多只能保证人饿不死,但是油水,可以说是一点没有。朝廷每年派发的米粮和布被呢?不是说好了不让囚犯挨饿受冻的吗?不用说,统统进了狱卒的口袋。
如果说这些囚犯个个都是罪有应得,活该受罪也罢了,可问题是,王阳明仔细看过卷宗后,发现不少人是被冤枉的,他在《提牢厅壁题名记》里说:“夫以共工之罪恶,而舜姑以流之于幽州。则夫拘系于此,而其情之苟有未得者,又何以轻弃之于死地哉?”意思是传说共工十恶不赦,舜帝才把他流放到了幽州,留他一条小命,而现在大牢有些人的冤枉还没有诉,就轻易把他们置于死地了,这是什么道理啊?
就这样,巡视完了后,王阳明回去就跟上司禀报,刑部尚书一看,您这新官上任三把火,火可别烧到自己身上啊。但是吧,小年轻工作有干劲,又冲劲,团队里就需要这样的鲶鱼,再说了,他爹王华还是自己的老同事,那就让这小王放开手去看。就这样,刑部尚书来了一个三不:不批准,不反对,不知道。
总之就是,小王要干就放手去干,捅了娄子是他的错,干出了成绩就是领导有方。很快,王阳明就炒了监狱那几个狱卒,接着,就对监狱制度展开了一系列的改革。最起码就是以后每天都要有人巡狱,打卡上班,当天负责的人要在墙上写下自己的名字,若是哪天出了事情,就按照当天墙上主事者的名字进行问责。
这么一搞,效果显著,刑部监狱系统被评为了国家先进模范单位,其他地方的监狱系统也纷纷效仿,形势一片大好。不得不说,王阳明做事雷厉风行,很有现如今年轻人整顿职场那味儿了。
一开始,王阳明全凭一腔热血,一心只想做些实事,对于受冤屈的人,他竭尽所能收集证据,替人翻案,可谓是废寝忘食,每天加班倒深夜。可是,和咱们今天的996一样,工作是干不完的!忙的像个陀螺的王阳明,每天没有一刻停歇的,有天终于忍不住了,跟朋友吐槽,在《送方寿卿广东佥宪序》里说,“朝夕恒窘于簿书案牍,口决耳辩,目证心求,身不暂离于公座,而手不停挥于铅椠”,意思是他天天对着那些案件文书,用心去判案,一天到晚,屁股就跟黏到了座位上一样,忙到手里的笔都停不下来,当然这样很容易得痔疮,大家还是要经常活动活动。
王阳明被累得都要生痔疮了,领导和同事是不是该体谅他一下呢?那哪能呢,既然你这么能干,那脏活累活都给你干吧!这就应了现在人说的“职场里,要是能干活就有干不完的活”。
-
- 2.三百六十行,行行干破防
- 3.遇事不决,先搞玄学
- 4.静坐悟道,重回儒学怀抱
分节阅读 Table of contents
特约撰稿人Special Contributor
知秋,华南农业大学历史学硕士
关于本书 About the book
王阳明,他是明朝历史上的一座文化丰碑,创造了中国思想史上的高峰——心学,影响了整个东亚大陆的历史走向。在他生存的年代,他是无可置疑的天才,从哲学到军事,从文学到政治,处处都有他的身影出现,文学家王士祯称他是五百年来,继孔子之后,唯一能做到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圣人”,梁启超也将他奉为唯一的圣人。
他的人生充满传奇:状元之子、叛逆少年、哲学天才,如此多的title背后,是他波澜壮阔的一生——有过走马观花的浪荡子生涯,也有政斗失败被贬的失意之旅。是什么让他在起起伏伏之中,仍然保持本心?又是什么,让他在那个污浊秽乱的世界脱颖而出?王朝衰朽之时,个人将何去何从?答案就在《趣说王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