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听
1.阳明婚礼奇遇记
-
各位路上读书的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你们的老朋友×××。
有这样一种人,在学校叫学神,在江湖中叫天才,在家里叫“别人家的孩子”。我们的主角王阳明就是这样一种让人羡慕嫉妒恨的类型。
上一期咱们见证了一个人类满级小孩的顶级开局,自带BGM出场,才情carry全场,家里知识大V一箩筐,就连调皮捣蛋都不同凡响,按理说,这种天才一旦走上考试的竞技场,肯定是要顶着男主的光环,迈着六亲不认的步伐,大杀四方。
但是,命运的神转折并没有让我们王哥这么顺畅,一个天才,却在求学的路上暗淡了光芒,体会到了挫折的力量。接下来,让我们一起乘坐时光机,去沉浸式体验王阳明的求学之路。
不过在这之前,让我们的时光穿越机先降落在王阳明的十七岁的时间节点。这一年发生了一件大事:咱们王哥要结婚啦!
正所谓,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乃男人的两大高光时刻,咱们的王哥还没走上科举的开场就被先推进了爱情的坟场,才17岁啊盆友们!
这一年,也就是1488年,他那个状元郎的爹给他张罗了一门婚事,不用说,走的那肯定是名流联姻路线,亲家是时任江西省布政司参议的诸养和,相当于今天江西的副省长。
这个老丈人吧,一看王华来提亲,麻溜就答应了。因为他实在是惦念王阳明太久太久了,大约还是在咱们王哥还是个孩子的时候,那就一眼万年了!哎呀呀,这么活泼可爱,这么头脑机灵,多好的女婿啊,真想弄回家养着。
就这样,两位当爹的开开心心,达成口头契约,张罗着让咱们王哥和王嫂走进了婚姻的倒计时现场。什么合八字,下聘礼,一应流程都有条不紊地进行着,结婚进度条,终于被拉到了最后一刻。
按照长辈们的约定,王阳明千里迢迢来到江西南昌,准备迎娶媳妇,诚意也是杠杠的。
大婚当天,咱们王哥作为新郎官,起了个超级超级大早,也不知道是太激动还是太恐慌,但我猜是婚前焦虑症发作,总之,他私自决定,出门溜达溜达去也!
可你说溜达嘛,你就搁家门口走个三五千步,再不济你跑个半马啥的,可他倒好,直接一溜烟进了山,走着走着,在崇山峻岭之中,看到了一座道观,叫铁柱宫观。
王阳明走进一瞧,道观里有个老道,正在侧殿的蒲团上盘腿打坐。王阳明仔细打量这人,只见他满头银发,但是看起来身子健康,精神矍铄,心想他起码五六十岁了。于是就跑过去搭讪,问:“道长今年高寿啊?”这老道士摇头晃脑地回答:“青春正盛,九十有六。”
王阳明差点惊掉下巴,这一定是位得道高人,参透了世间的真理,才会有这样的精气神!
接着,好奇心发作的王阳明就跟着老道士唠起了嗑,聊着聊着,一见如故,一拍即合,最后你猜怎么着?从天亮聊到天黑,又从天黑聊到天明。老道士忽然问:“小伙子,听你口音不是本地人,你到这里来干啥的?”王阳明一拍脑门,诶呀,这才想起来,他来南昌是来娶老婆的!居然把正事耽误了。于是赶紧起身,跟老道士告辞,然后一溜烟跑回去了。
王阳明一旦对一件事感兴趣,就会全身心地投入,以至于到了忘我的境界,居然在洞房花烛夜这种人生高光时刻,放着如花似玉的娇妻独守空房,在这里跟一个老头论道,也是没谁了。
另一边,结婚的时候,大家突然发现新郎玩起了失踪,这可把他家里的人急坏了,洞房花烛夜,怎么能没有新郎呢,赶紧派人去找呀。
等到王阳明回到家里的时候,新娘已经在洞房里等了一夜,气得他岳父差点退婚,等王阳明说清了原委,知书达理的妻子并没有埋怨他,不但安抚起老爹,还跟王阳明补上了拜堂仪式。这边建议给她颁个“中国好老婆”的奖。
按《王阳明年谱》的记载,王阳明结了婚之后没有马上把老婆带回老家,也没有两个人出去腻腻歪歪度蜜月,而是在江西老丈人家里住下了。
这一住就是一年多,一开始王阳明人生地不熟的,也没什么朋友,闲的要发霉。有一天,他突然发现老丈人家里竟囤着几大箱纸。于是,他就开始天天练字来找乐子。
刚开始练字那会,王阳明对着摹本,一笔一划,规规矩矩地临摹字体形状。经常一个字,他要在纸上临摹好几十遍,觉得相像了,才罢休。
这一天,他临摹起了先祖王羲之的《兰亭序》,写到“天朗气清”的“气”字的时候,他一口气临摹了三十遍,感觉还是不像,总觉得不对味。
于是他卯足劲,一口气练了上百遍。一直练到闭上眼睛,这个字的每一个笔画都能出现在自己的脑海里为止。然后,王阳明缓缓地睁开眼,提起笔,沾了点墨汁,举笔刚要往纸上写去。
他突然顿了一顿,凝神静气,先把这个字在脑海里描摹了一遍,再提笔往纸上写。写完以后,王阳明惊喜地发现,这个字不光外形像极了王羲之的,还得到了几分书圣的神韵。
王阳明灵光乍现,突然想起北宋大儒程颢的一句话:“某写字时甚敬,非是要字好,只此是学。”
王阳明当初刚读到这句话的时候,暗自在内心翻了个白眼,心想写字不是为了学习把字写得好看,那是为了学到什么?
但今天,他却领悟了程颢这句话的真谛:练字不是为了把字写好看,而是为了练心,为了在写字的过程中,排除心中的一切杂念,让心体恢复到纯净无邪的状态。王阳明感慨说,直到今天,我才知道原来古人随时随地都是在用心感受,用心学习,只要“此心精明,字好亦在其中矣。”
其实这个道理,跟孔子在《中庸》里面说的很类似,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
孔老夫子的意思就是,君子立身处世,应该像射箭一样,射不中,不怪靶子不正,只怪自己不够诚意正心,要是心诚、身正了,那么射出去的箭,就一定正中靶心。
换成今天的大白话就是,别怪路不平,只怪咱不行。
这段经历对王阳明的启发很大,俗话说好事多磨,反复做一件事,用心体悟,就能得到真理,也让他切实体会到了,照着先儒们说的去实践,离成为圣贤就不远了。很快,他就遇到了实践的机会。
-
- 2.阳明格竹晕菜记
- 3.从格物致知到专注科举
- 4.科举场上错位的天才们
分节阅读 Table of contents
特约撰稿人Special Contributor
知秋,华南农业大学历史学系毕业
关于本书 About the book
王阳明,他是明朝历史上的一座文化丰碑,创造了中国思想史上的高峰——心学,影响了整个东亚大陆的历史走向。在他生活的年代,他是无可置疑的天才,从哲学到军事,从文学到政治,处处都有他的身影,文学家王士祯称他是五百年来,继孔子之后,唯一能做到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圣人”,梁启超也将他奉为唯一的圣人。
他的人生充满传奇,状元之子、叛逆少年、哲学天才,如此多的title背后,是他波澜壮阔的一生,有过走马观花的浪荡子生涯,也有政斗失败被贬的失意之旅,是什么让他在起起伏伏之中,仍然保持本心?又是什么,让他在那个污浊秽乱的世界脱颖而出?王朝衰朽之时,个人将何去何从?答案就在趣说王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