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听
1.迁都北京,上上下下一起搬家
-
各位路上读书的听众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我们继续讲述《趣说大清王朝296年》第一季的故事。
上一回我们说到,吴三桂降清,联手清军在山海关大败李自成,清军自此入关,多尔衮也坐进了他梦寐以求的北京城。新的时代,新的环境,就要面对新的问题,比如上一回我们说的,汉人老百姓对清朝的疑虑和恐惧。
事实上,不只汉人心里慌,满人心里也慌。不少八旗将士觉得前途很迷茫,北京都占了,接下来要干什么?是继续打仗吗?下一步跟谁打?是从今往后,咱就要在汉人的地盘住下来吗?东北老家咋办?
那位说,不会吧!成王败寇,他们都夺了明朝的江山,天下在手,还有什么好怀疑的?说起来,这个迷茫感还真不是假的,怪只怪当时的高层,没把目标给整明白。
占领北京后,今后该怎么办?关于这个问题,清朝高层有三种声音;一是占领北方,建立一个类似于辽朝、金朝的政权,跟明朝南北对峙。二是彻底取代明朝,建立大一统帝国。三就比较离谱了,但却是不少八旗将士的心声:抢一波就走,满载而归回沈阳去。北京这地方吧,繁华是挺繁华的,就是气候太热,不喜欢,也住不惯。
那么话事人多尔衮又是怎么想的呢?其实他脑子里也是本糊涂账。当初皇太极说“若得北京,当即徙都,以图进取”,可“进取”的范围是多少呢?进取到哪一步?皇太极不知道,多尔衮也不晓得。在多尔衮的潜意识里,他当然是想一统天下的,但八旗兵满打满算也就二十来万,天下这么大,二十万人占得过来吗?
因此,进入北京时,有人劝清朝赶紧发兵,一统江山,多尔衮答道:“这话可不兴说。咱们得寸则寸,得尺则尺,打到哪算哪。”出于这个想法,顺治元年六月,多尔衮发布通告,表示清朝计划“接管”河南、河北、江淮,并承认南明弘光政权,算是画了个饼。多尔衮对前途都是这个态度了,下面的人当然也是稀里糊涂。
不过,虽然目标不明确,但多尔衮有点是明确的,他不想再回东北那旮旯了。既然不想回去,他就决定:迁都北京。一来这是遵照皇太极遗命,二来是稳定汉人的人心,至于三嘛,把顺治小皇帝留在遥远的大后方,不太安全。这不是说顺治不安全,而是多尔衮不安全——万一有人借机操纵小皇帝搞阴谋诡计,反对多尔衮,那可真的是件麻烦事儿。
因此,刚刚进了北京城,多尔衮就火急火燎地下令迁都。等把顺治皇帝接到了北京,多尔衮还特意在十月初一这一日,给小皇帝隆重地安排了一场登基大典。要知道,这可是顺治皇帝一年之内参加的第二次搞登基大典了,一个皇帝办两次登基大典,这也算是创造历史记录了。
说白了,这就是场政治秀,秀给汉人看,告诉你们——大清朝从今往后扎下根儿了。而遥远的沈阳,也在热火朝天的忙活起来了,干啥呢?搬家。皇帝都去北京定居了,八旗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们,还待在沈阳干什么?
在多尔衮的命令下,除了少量的留守单位,绝大多数八旗兵丁都带着家眷搬到了北京。在北京的八旗贵胄们,渐渐也就断了念想,再没人敢说自己要回沈阳了。
-
- 2.跑马圈地,开历史倒车
- 3.志在天下,多尔衮两路出击
- 4.怀庆之战:李自成的反击
- 5.潼关大战,李自成难破死局
- 6.如影随形的追击
- 7.闯王命丧九宫山
分节阅读 Table of contents
特约撰稿人Special Contributor
郑宁,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
关于本书 About the book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帝制王朝,清朝自努尔哈赤建立后金算起,国祚长达296年。说起清朝,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九子夺嫡、后宫争宠?还是闭关自守,丧权辱国?其实,许多大家所熟悉的内容,压根就不是真实的清朝历史。
清朝是一个极具反差感的朝代,它屡战屡败,割地赔款,也守住了不少疆土;它的社会氛围死气沉沉,但文化成就却硕果累累;在“康乾盛世”的辉煌之下,内部其实早已千疮百孔。
在这个跨越了古代与近代的时期,近三百年来悬案、疑案层出不穷,怪事、奇事接连不断,有说不完的政治权谋,还有道不尽的爱恨情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