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听
1.不落言筌的真理
-
上一期,咱们聊到《秋水》里河伯和海神的两次过招。说这个海神先给河伯上了一课,告诉他“天外有天”,要学会放眼世界,别做那井底之蛙。紧接着,海神又点醒了河伯,不必因为见识了大海的广阔而自卑,也不必因为黄河的狭小而觉得自大。因为万物都有其本性,天生自足,你黄河有黄河的样子,我大海有大海的气度,谁也不比谁差,都是各自圆满。
其实啊,庄子一直在对我们说的,就是一个既简单又深刻的道理——认识你自己!人的能力是有限的,我们日常认为的那些大或者小、美或者丑、贵或者贱,全是自找的,自己给自己定的标准。那这些标准就对吗?你觉得大的就真的大?你觉得美的就真的美?宋朝人以瘦为美,在唐朝人眼里只怕是太丑了。所以啊,这些标准有时候不过是我们见识所限、视野所限,是人为的臆想。至于那些让我们时而得意忘形、时而焦虑难安的得失、生死,那不也是我们执着的产物吗?佛家有言,这些都不过是“执念”罢了。
那么,天地之间是不是有一种超越得失、超越生死的永恒真理?是不是有一种更值得追求的生活?今天,咱们接着来看河伯和海神的下一场“交锋”,看看庄子怎么通过“破执”,带我们打开一扇看向不一样世界的大门。
这一回,河伯开口讨论了个有趣的话题:“有形和无形”。
“世之议者皆曰:‘至精无形,至大不可围。’是信情乎?”
“世人都说,‘至精无形,至大不可围’,这话靠谱吗?”“至精”,说的就是那些极其微小的事物。人们常说,最微小的东西是看不见的,而最大的东西呢,是你无论如何也围不住的。乍一听,好像挺有道理——越小的东西自然接近于无形,似乎等于没有。一个人能轻松抱住一棵三年小树,可你让他去抱一棵千年古树,那简直是天方夜谭。越精细的东西越无形,越大的东西越是围不住的,这逻辑好像确实是对的,没毛病。
但你猜海神是怎么回应的?他说:“夫自细视大者不尽,自大视细者不明。”
什么意思呢?意思是从细小的视角看宏大,是看不完全的;从宏大的视角看细小,是看不清楚的。
这话一出,就把河伯的思维打开了!你想想,假如你是一只井底的青蛙,从井底往上看,天自然是小的,看不全嘛。反过来,要是站在山顶往下瞧,底下的风景也是模模糊糊,细节尽失啊。海神没有直接反驳河伯的观点,而是给他换了个全新的视角,告诉他咱们看问题时,往往是片面的。
我们从自身出发形成的观念固然没错。可关键在于,这些观念到底是真实的吗?我们是不是因为自己的眼界有限,才觉得那些微小和巨大的东西无法看清,无法围住?还是说,这些所谓的“无形”和“不可围”,恰恰是因为它们过于复杂、过于深邃,超越了我们惯常的理解方式?
就像那句老话说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人往往在判断事物时,总是带着自身的局限。我们看不到全局,就容易产生误判。人与人之间,人与其他事物之间的隔阂,也是常常发生的。举个生活里的例子吧——我们大人看小孩的行为,时常觉得他们不懂规矩、不讲礼貌。比如吃饭的时候,父母总希望孩子乖乖坐着,别乱动,但孩子呢?他们总是蹦来跳去,把桌上的饭菜当成玩具,一次次挑战着我们的耐心和底线。可从孩子的角度看,我怎么就不对了,我这是在进行一场对这个新奇世界的伟大探险呢!
所以啊,我们大人眼里的“不守规矩”,在孩子眼中,可能正是他们最纯粹的创造力和好奇心的体现。这不正像庄子所说的那样?我们看待事物的方式,往往只是自己的局限。
接着,海神进一步为我们打开眼界,来看看刚刚那些想法到底有啥问题。
“夫精粗者,期于有形者也。”
意思是,那些我们能用大小、粗细去衡量的东西,无论多大多小,其实都还属于“有形”的范畴。就算再大,比如大到我们肉眼看不全,再小,小到我们用放大镜都看不清,虽然你看不清,但它们依旧是“有形”的东西。
就像我们之后要讲到《庄子·天下》篇里的一个经典的比喻:“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一根木棍,每天砍掉一半,理论上说,你可以一直砍下去,永远砍不完。
这听上去是不是有点儿不可思议?想想看,木头确实会越砍越小,最终变成一小堆碎末,但它永远不会彻底消失,庄子用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有形的东西,不管多小,它始终还是“有形”。换句话说,无论你再怎么分割、再怎么缩小,它都不会真正变成“无形”,这就是“万世不竭”的奥妙所在。
那么,什么才算得上真正的“无形”和“不可围”呢?海神接着解开了这个谜团:“无形者,数之所不能分也;不可围者,数之所不能穷也。”
也就是说,真正的“无形”是无法用任何方式分割的,而“不可围绕”的东西,是无法穷尽的。有人可能会问,那空气算不算无形呢?天空是不是不可围呢?想一想,空气我们可以测量,甚至买卖成商品。天空的面积也可以拿地球来参照计算。这说明我们所感知到的物理世界里的东西,终归是有形的,有量可言。
庄子这段话里的关键在于,他用“数不能分”和“数不能穷”来描述“无形”和“不可围”,这意味着这类事物超越了人类理性所能理解的范畴。凡是能被数和量衡量的,都不能算是真正的“无形”。所以,无形和不可围的东西,指的其实是那些我们理性无法触及的存在,不在我们平常的理解框架范围内。
再接着,海神说:“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论,意之所不能察致者,不期精粗焉。”
这段话更妙了!意思是说,凡是我们能用语言讨论的东西,都是“粗”的;凡是用意识感知的,勉强算是“精”的。可真正的无形事物,既无法用语言表达,也无法靠意识捕捉。所以,日常生活中我们所谈论的那些事物,归根到底,还是有形的。无形的事物,超出了我们语言和理性的范围。
这是不是让你立刻想到了老子的《道德经》开篇那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凡是能用语言描述清楚的,就不是老子说的“道”,因为“道”已经超越了人类能够表达和理解的范畴。
有个冷门的成语,大家可能听说过,叫“不落言筌”,也是出自《庄子》。这个成语把语言比作捕鱼的网,而真理是人类语言这张网所无法捕捉,是人类理性无法完全把握的。
庄子曾深深地感叹:“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庄子并不是按照字面意思,想找一个忘了怎么说话的人教他说话,而是希望能遇到一个不被语言和理性束缚,真正能放下执念的人,跟他交个朋友。
说白了,他就是要突破我们日常思维的框架,去追求那些超越语言和理性束缚的事物。这种思维方式,才是真正通向“道”的途径啊!
-
- 2.没有机心的圣人
- 3.别具只眼,重新认识世界
- 4.不要评价外物,更别束缚自己
分节阅读 Table of contents
本书作者About the Author
庄子,庄氏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战国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
特约撰稿人Special Contributor
江南铁笛,北京大学中国哲学博士
关于本书 About the book
《庄子》是道家学派的经典著作。金圣叹盛赞其为“天下第一才子书”。鲁迅先生则有云:“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然而,令人望而却步的经典,细细读来,实则很有趣:它看起来晦涩难懂、讨论的都是深奥哲理,可里面到处是精彩故事;它写作于战火纷飞的战国年代,却不教人如何努力拼搏,满本书都像在说“努力不一定会成功,躺平一定很舒服”。
其实,这部成书于超级内卷的战国年间的古书,只想心平气和告诉你:不争不抢,顺其自然,命运自有最好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