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听
1.明朝灭亡时,清朝在干什么?
-
各位路上读书的听众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我们继续讲述《趣说大清王朝296年》第一季的故事。
上一集我们说到,崇政殿会议的后半段,在豪格匪夷所思地退场后,郑亲王济尔哈朗提议由5岁的皇九子福临接班,多尔衮立刻表示拥护,并趁豪格缺席,抢先一步完成了利益分割,为自己争取到了辅政王的地位。随后,因为另一位辅政王济尔哈朗的“主动让贤”,多尔衮渐渐就成了清朝实际的话事人。
在一般人看来,多尔衮这已经是到达人生巅峰了。但多尔衮的权力欲望非常强:辅政王有什么意思啊,要当就当摄政王。摄政,几乎等同于皇帝,那才叫过瘾。
不过多尔衮想升级,就得拿出实打实的军功出来,这样大家才能心服口服。当时朝鲜和蒙古都已经被征服,还有谁能成为清朝的对手呢?多尔衮将目光对准了最大的宿敌:明朝。
此时的明朝,早已风雨飘摇,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一步步走向灭亡。说来也巧,公元1644年农历正月初一这天,当大明的崇祯皇帝在北京祭祀天地时,六岁的大清顺治皇帝也在盛京祭告天地,他们俩应该都不知道的是,几千里之外的西安,还有个皇帝也在祭祀天地,那就是李自成,他在那一天宣布登基建国,国号大顺,年号永昌。
天无二日,国无二主,可在公元1644年农历正月初一这天,华夏大地同时出现了三位皇帝。三个太阳共存,注定了要给这片土地带来史无前例的血雨腥风了。
当然,这种局面下,最难过的还是人在北京的崇祯,毕竟在此之前他大明皇帝才是独一无二的。祭祀完天地之后没几天,崇祯得知了一个消息:李自成在祭祀天地后,几乎是马不停蹄地挥师东进,向北京杀了过来。
李自成的大军,农历一月中下旬从陕西出发,二月初到达山西,三月十七日就到达了北京的西直门。从西安到北京,上千公里的路程,只有宁武关等少数地方努力抵挡了一阵,其他绝大多数明军基本等同废材,重兵驻扎的大同、宣府等军事重镇,更过分了,那都是直接开门迎闯王。
这还打个啥?农历三月十九日,明朝官员打开北京城门,迎接李自成入城。同一天,绝望的崇祯上吊自杀,明朝就此灭亡。
这段故事,熟悉明朝历史的听众朋友应该很熟悉了,良辰我就不多说了,毕竟咱们这个系列的主角是清朝。所以现在的问题是:农民军大举进军北京时,清朝在干什么?
虽然当时的消息不太灵通,但清朝方面却很注重搜集情报。当李自成在西安称帝时,清朝就通过与陕西接壤的蒙古人得知了这一消息,多尔衮的反应够快,立刻给李自成写信。搞笑的是可能蒙古人的情报不太详细,连李自成的名字都没搞清楚,所以在多尔衮的信里,收信人是“西据明地之诸帅”,意思是占据了明朝西边土地的诸位大帅,为此多尔衮还特意追加了一句话:不知道诸位尊姓大名,还请不要介意。
礼节性的东西讲完了,多尔衮图穷匕见,他表示:希望与诸位大帅一同进取中原,共享富贵。意思是大家灭明朝,事成之后,平分天下。
这封连收件人都没闹清楚的信,还真的送到了李自成的手里,但他没有回复。或许李自成对远在关外的清朝不感兴趣,不想跟他们扯上关系;又或许李自成觉得天下已是囊中之物,有什么必要跟什么清朝平分呢?
李自成不搭理,多尔衮便组织王公大臣商讨出兵明朝事宜。会上,众人一致认为要趁火打劫狠捞一把。但对于战争的规模,预设的战役目标,通俗点说就是打成什么样,众人却有不同的看法。
有人认为可以照搬此前的“清兵入塞”,翻过长城抢波大的就跑路,让大家都发笔横财。不过这种陈旧的想法不少人觉得太low,怎么能只顾着抢钱呢?有人提议:夺取宁远和山海关,完成努尔哈赤和皇太极两代领导人的理想。
讲归讲,最后还得多尔衮来拍板。在多尔衮看来,趁机捞一笔太没出息,第二个方案倒是很不错,如果攻占宁远和山海关,他爹和他哥都没能完成的事,他多尔衮要是办成了,不是说明他比父兄更牛吗?到时候他上位摄政王,谁还敢说个不字?再说了,一旦占据了山海关,就可以把手伸入内地,大大改善了清朝的战略格局。
就在多尔衮要一锤定音的时候,汉臣范文程突然跳了出来,呈上了一份从未有人设想过的规划。
-
- 2.主动出兵,占得先机
- 3.半路杀出个吴三桂
- 4.山海关大战:关键时刻,一锤定音
- 5.摆好了仪式,却接错了人
- 6.安葬崇祯,破除谣言
分节阅读 Table of contents
特约撰稿人Special Contributor
郑宁,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
关于本书 About the book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帝制王朝,清朝自努尔哈赤建立后金算起,国祚长达296年。说起清朝,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九子夺嫡、后宫争宠?还是闭关自守,丧权辱国?其实,许多大家所熟悉的内容,压根就不是真实的清朝历史。
清朝是一个极具反差感的朝代,它屡战屡败,割地赔款,也守住了不少疆土;它的社会氛围死气沉沉,但文化成就却硕果累累;在“康乾盛世”的辉煌之下,内部其实早已千疮百孔。
在这个跨越了古代与近代的时期,近三百年来悬案、疑案层出不穷,怪事、奇事接连不断,有说不完的政治权谋,还有道不尽的爱恨情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