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
Facebook
取消
 |
慢读《论语》15
雍也(一):这样的人,却有这样的命运 |
00:00免费试听第一章节00:00
分节阅读 Table of contents
-
试听
1.逆淘汰机制:有德之人没法做官
-
雍,雍正的雍,但这里指的是“孔门十哲”之一的冉雍,又叫仲弓,在“孔门十哲”当中,是属于“德行”科,和颜回、闵子骞、冉伯牛并列。跟前面《公冶长篇》一样,《雍也篇》也是从孔子对某个弟子的评价说起,也是从孔子与学生的互动中,探讨如何学习成为一个仁者,当然,内涵更深更丰富了,难度系数也更大了。
这一篇,孔子又会点评哪些学生呢?除了冉雍,还有“德行”科的其他三位,甚至包括“孔门十哲”,有点类似毕业季,班主任给全班同学写的毕业总结点评。而且,从时间线来看,也确实有点那么个意思,因为大多是孔子晚年对弟子们的评价。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公冶长篇》是还没毕业时候,孔老师写的点评,《雍也篇》是毕业前,孔老师的总结,不用说,对学生的认识和了解更深更全面,内容上自然更深入了一些。
《雍也篇》的故事,从冉雍完成初步的学业开始。我们来读第1章:
子曰:“雍也,可使/南面。”仲弓/问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简。”仲弓曰:“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子曰:“雍之言/然。”
这段话什么意思呢?简单来说就是,孔子对弟子冉雍说:“如今你学有所成,已经可以朝南而坐了。”这里的“南面”,指的是面朝南面而坐,特指有身份有地位的王、公、诸侯级别的人。孔子这话的意思是说冉雍你很优秀了,以你的才干,可以当个大官家。
我们知道,儒家是讲究学而优则仕的,能不能做官是孔门弟子的第一个考核标准。当孔子对冉雍说这话,说明他对这个弟子是相当满意,德智体美劳全方位优秀,可以出师了。
冉雍听了老师的这番话,是不是很激动很高兴呢?咱们不知道,书里没写,反而是问孔老师:“桑伯子怎么样,是不是也能南面呢?”可以感受到,他对这个评价应该还是比较自鸣得意的。我猜,冉雍这么问,要么是想确认一下自己这个第一名是不是唯一的,期末考试成绩还么公布,老师碰到你,说哎呀,不错不错,你考了100分,你心里很高兴,但还不敢高兴得太早,咱们年级100分的有几个?那谁谁谁考了多少分?
孔老师回答,哦,你那个同学桑伯子啊,也很优秀,也可以朝南而坐,他的治理政策很简约,百姓不会感到繁琐。
见老师提到桑伯子的优秀政策,冉雍就开始探讨了:“桑伯子他在制定政策时,一定是非常小心敬慎的。这样的政策施行下去,才能达到删繁就简的效果。如果不是做了大量调研工作和前期准备,草率实施,又追求简约,肯定会十分草率吧?”孔子说:“你说的没错。”
现在很流行一句话叫:“你必须用尽全力,才能看起来毫不费力。”政策的制定就是这样的道理。好的政策之所以让民众省力,就是因为考虑到了各种情况,或者说通过小范围的测试,排查了可能出现的各种麻烦,全面推广开来才可行。
比如说针对餐馆的设施标准,政府部门应该把每个级别的餐馆所需要的水电承载量、消毒设施、消防设备等要求,列在一个清单上,让餐馆老板自己准备好了再过来申请。如果没有标准,然后检查的时候又说这不达标、那不合格,最后必须拆了重新装修,那可就坑了小企业主。
从冉雍跟孔老师的对话可以看出,冉雍应该是很欣赏桑伯子,所以请老师点评点评。听到孔子说桑伯子的政策不繁琐,他就想到这种简约政策是怎么制定出来的,可以说冉雍的判断和分析道出了他政治家的核心素养,那就是——当权者要有敬畏之心,好的管理政策必须要做大量深入的前期准备,不可草率上马。
不过,虽然冉雍有优秀的从政能力,但这人似乎对当官并不太感兴趣。我们来读第4章:
子/谓仲弓,曰:“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
孔子评价冉雍说:“一头耕牛生的牛犊,全身红色,有整齐的牛角,非常适合当做祭祀山川的祭品。就算人们不舍得拿来祭祀,山川之神又怎么肯放过他呢?”
这里有个背景知识,一般耕牛所生的小牛犊子,不会被用来祭祀,而是要继续用作耕牛。孔子用这个比喻,是说冉雍说么好一块当官的料,虽然他自己不想当官,但民众需要他,就像山川喜欢那只红色的小牛犊一样。
孔子晚年回到鲁国后,冉雍曾担任季氏的家宰,他非常擅长理财,本可以大有用武之地,但是因为主张以德治民,屡次向季氏进谏,却没有得到采纳,坚持了三个月就裸辞了,回到孔门继续读书修行。
这跟后来担任季氏宰的冉求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咱们在《八佾篇》里面读到过,季氏要去祭祀泰山,孔子质问冉求:“你不能阻止一下吗?”冉求说自己不能。确实,他舍不得季氏给他提供的那份高薪,不敢顶撞冒犯老板。要是换作冉雍,只怕当场就辞职抗议了。
咱们在《公冶长篇》里面也读到过,有人说冉雍这个人“仁/而不佞”,德行很高,但就是情商不高,不会说好听的话,孔子当场就不高兴了,说 “佞”不是件好事。
当然,孔老师很有意思,虽然他见不得别人批评冉雍,弄得他好像很讨厌情商高会说话的人似的,但其实孔子自己也承认,好好说话,会说话,会说好听的话的人,就是更能在社会上混得开。
比如第14章:
子曰:“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
祝鮀是卫国的大夫,口才很好,朝,是宋国的公子,长得非常好看。好看的人自然容易受欢迎,毕竟孔子从未见过“好德/如/好色/者也”。但在这里孔子却说,哪怕这个人长得很好看,要是不会阿谀奉承,他也会混不下去。
可见,即便在两千多年前,混社会的潜规则也和今天的我们差不多。像冉雍这样品行良好、一心为民,勇于进谏的人,因为不会溜须拍马,就没办法混的很好。而擅长阿谀奉承的人,哪怕能力不行,也能轻松跻身高位。这就是“逆淘汰”现象。
在当时,那些掌权者偶尔也会想任用孔子啊冉雍这类德行高尚的人,到不是因为器重他们的才干,或者说给这些有才之人一个施展才华的平台,给自己国家带来新气息,而是想通过聘用他们,彰显自己,说白了就是蹭一下知名度,刷一波流量。比如,同在孔门“德行科”的闵子骞,就跟冉雍遭遇了类似的情况,我们来读第7章:
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闵子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
季氏邀请闵子骞担任费邑的长官,但闵子骞并不认同季氏,觉得自己去给季氏效力,那就是为虎作伥,被迫执行有害国家民众的政策,所以很坚决地拒绝了,甚至当场撂下狠话:“下次如果还来找我,我就逃到齐国去!”可见,当历史走入垃圾时间,很多真正有德行的人知道自己于事无补,压根不会出来做官。因为哪怕勉强出来了,那也没法干下去啊,迟早是会被现实环境逼走的。
-
2.人家是君子,不是傻子
-
3.学习上达之路,切忌自我设限
-
4.这样的人,却有这样的命运
本书作者About the Author
孔子及其弟子——中国历史上首要思想学派的奠基人。
特约撰稿人Special Contributor
张家伟,香港理工大学哲学博士。
关于本书 About the book
《论语》,中国人价值观的基石,经典中的经典。然而,仅仅停留在字面的道理是不够的。我们需要深入回溯到《论语》所处的春秋战国时期,认识这一时代的历史背景和社会风貌,了解当时中国社会与《论语》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论语》如何塑造了中国的文化传统。
随着时代的演进,社会在不断变革,但《论语》的智慧却历久弥新。当今社会也需要重新审视《论语》中的价值观和思想,将其与现代社会相结合,使其更具现实意义。
让我们带着对历史的敬畏,从《论语》中汲取智慧的营养,将其融入到现代社会和自己的生活中,更好地认识自己、了解社会。并在这个多元复杂的时代中保持坚定的内心,成为一个更加强悍的个体,为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本书金句 Key insights
1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 吾道一以贯之。
3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4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