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听
1.王敦的人生巅峰,司马睿的气极而亡
-
各位路上读书的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你们的老朋友良辰周。
上回咱们说到,祖逖北伐超凡绝伦,士族掣肘功败垂成。东晋君臣嫌隙渐生,王敦作乱朝野地震。
公元322年,王敦的叛乱迅速席卷了整个长江中下游,咱们的皇帝陛下司马睿恨得是咬牙切齿,急得是汗流浃背。与猖狂的王敦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朝中和皇帝共天下的王导,反倒是伏低做小,领着朝中琅琊王氏的权贵们,每天一大早,就搁外边扑通一声跪下请罪,比上班打卡还勤快。
这诡异的场景,把司马睿那张脸拉扯得阴晴不定:好你个王导啊,真是大大滴狡猾啊!你这左右逢源、两不得罪的骑墙艺术,登峰造极啊!旁边,他的心腹大臣刘隗,那也是卯足了劲煽风点火:陛下啊,可别吃王导老狐狸这一套啊!咱麻溜地,手起刀落,把王家这帮国家蛀虫统统宰了,跟王敦那逆贼死磕到底!
是啊,东晋举国上下手握重兵的世家们,此时都在观望着这场皇帝和权臣的决斗,一个巴不得早点分出胜负,有的呢,明面上是不表态,暗地里是狠狠地给司马睿加油打气,巴不得皇帝快点灭了王家。可这帮人啊,是站着说话不腰疼,我晋自南渡以来,朝廷有啥能耐干这大活?朝廷掌握的军户早被打得七零八落,真正有战斗力的士兵,都掌握在世家大族,尤其是王家手里,剩下能用的就是陶侃和祖约,可是陶侃在广州,祖约呢,上一集才被发配到河南,想要他们帮忙,真还不如指望王敦回心转意。
可怜的司马睿,只能打碎了牙齿和血吞,选择了留住王导这管超级润滑剂,万一王敦打进来,双方还有的商量;这要是选择弄死王导,且不说能不能成,就算成了,那那两边就是血海深仇、不死不休了!
就这样,皇帝司马睿怂了,他把朝服送还给王导,并亲切召见了这位老兄弟,王导呢,继续演,长吁短叹:我老王家家门不幸呐!咋出了这么个逆贼,愧对朝廷愧对陛下啊。
司马睿说,害!咱两谁跟谁啊!你兄弟就是我兄弟,他出了问题我也有责任,你别太闹心,国家大事还得辛苦你干呢!
司马睿倒是给自己留了条退路。可全国各地隔岸观火的世家们也看明白了:好啊,果然,皇帝就是个色厉内茬的软蛋!既然这样,那咱还帮你个啥。就这样,之前信誓旦旦喊口号,捍卫皇帝尊严我辈义不容辞的,这会儿也纷纷打起了退堂鼓,一个个目送王敦顺流而下直取建业。而那些本就被司马睿的集权政策折腾够呛得士族老爷们,这会儿更是两手一摊,二郎腿一翘,等着看笑话开香槟。
司马睿大呼不妙,这下他终于知道谁是这个王朝真正的爷了,赶紧到处求爷爷告奶奶,恭恭敬敬地请来北方士族代表做尚书左仆射;又拜托南方豪强代表,把守建康城外的咽喉要塞石头城;最滑稽的,是他还搬来王导,担任抗击王敦的前锋大都督,指望咱导爷大义灭亲。
可他这狗急跳墙的一手临时找补,哪能入得了士族老爷们的法眼?当王敦的大军一到,这些和老王同气连枝的士族大爷们,立刻把浩荡皇恩抛到了九霄云外,张开双臂王敦的到来。那位把守石头城的南方豪强周札,就是典型的带路党,王敦的前锋刚兵临城下,老周就大门敞开,热情招呼了一声:“Sir, this way!”王导就更绝了,直接和表哥在石头城胜利会师,联手把司马睿派来的攻城部队给打了个屁滚尿流。
就这样,凶神恶煞的王敦谈笑间就拿下了石头城,东晋的首都建康,此时已经赤条条俏生生地横陈在王敦面前。老王站在城楼上,长叹了一声:“吾不复得为盛德事矣!”辅佐帝王、如鱼得水的佳话,在我身上再无可能出现了!
他放纵部队,劫掠京师,把天子的威严摁在地上摩擦。当司马睿请求会谈,他傲慢地拒绝。司马睿绝望了,脱下铠甲嘶吼道:“王敦,想要这个地方就早点说!何苦这样残害百姓!”声音在空旷的宫室中寂寞地回响,朝廷百官都逃命去了,司马睿身边只剩下两个随从,用沉默回应他的痛苦。
放完狠话,就该面对现实了。司马睿还是老老实实当起了孙子,派使者给王敦捎去了一封低声下气的和平宣言,大意是如果您心里还有朝廷,那就点到为止吧,咱们重归于好。如果您不愿意,我这就回琅琊国,给您让路。
可王敦还是耍酷不说话,他的心思让司马睿自个儿去猜。
心神不宁的司马睿,再一次召见了心腹大臣刁协和刘隗,他俩是王敦清君侧行动中点名要挫骨扬灰的对象。司马睿握着两位爱卿的手,泪流满面,完了后,命人给他俩准备了人马,让他们赶紧亡命天涯。大难临头还心系员工,司马睿这皇帝当得还真挺有人情味的。
可惜,权力场上,人情味只是佐料。刁协走到半路就被人做掉,脑袋被送到了王敦面前;刘隗运气好点,成功逃出生天,投奔了北方的石勒大哥。偌大的宫城里,只剩孤零零一个司马睿,他无处可逃,最后被幽禁在了建康城里。在这场君与臣、龙与虎、皇权与士族的决斗中,他是彻头彻尾的败者。
尘埃落定,王敦开始开庆功宴,发表胜利总结报告。他一张口,就露出了野心家的獠牙,要废掉当朝太子司马绍。说起来这位太子是司马家难得的好苗子,端的是有勇有谋,朝野属望。在保卫建康的战斗中也是相当敢打敢拼,一度是准备亲自下场跟王敦拼刺刀。
所以,这么优秀这么锋芒毕露的小伙子,王敦岂能留他到明天,万一这小子也想学他老爹张扬皇权,岂不麻烦?所以王敦要防患未然,斩草除根,他在一次朝会上,公开向太子发难,问人这太子是个什么德性呐?不过他这野心实在太露骨,士族集团都看不过眼了,你今天敢废立太子,明天是不是就要改朝换代了?于是,这帮家伙怒了,齐刷刷给太子撑腰,逼得王敦嘴边的话憋了回去。
吃了瘪的王敦很生气,但并不打算就此停手,紧锣密鼓地开始了下一步动作,那就是排除异己,清算这次内战的反对派。他的大清洗秉承了一贯的残暴作风,哪怕是那些和他同气连枝的士族老伙计,只要是站队皇帝的,一律照杀不误。其中最有名的受害者,莫过于周顗,周伯仁。
这位伯仁哥,也是高门士族,跟琅琊王氏的两位大咖王敦王导交情都很深。话说王敦小的时候就认识周伯仁,还特别敬畏这位大哥,据说哪怕是冬天碰见伯仁哥,他都紧张得面红耳赤,使劲用手扇风降温。
王敦造反之后,周伯仁虽然是坚定地站到了皇帝这一边,但不忘旧情,帮琅琊王氏说过不少好话。当时,王导跪在司马睿门前谢罪求饶,伯仁先是放狠话,说王家这帮乱臣贼子,早晚要清算!但紧接着又吭哧吭哧给皇帝上书,帮王导求情,请求宽大处理王家。
后来王敦占据石头城,周伯仁傲气不减,一见到王敦就阴阳怪气地把这个小老弟喷得狗血淋头。后来王导王敦一合计,这老哥真烦人啊,嘴这么硬,做掉得了!就这样,曾经的那些个友情岁月,咔嚓一刀,随着周伯仁人头落地,烟消云散了。再后来,王导翻出了朝廷档案,发现周伯仁曾悄咪咪地给皇帝上书求情,也是愧疚德掉下了几滴鳄鱼的眼泪,当场说出了千古名句:“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啊!”
伯仁之死看上去有点乌龙,好像是因为周伯仁太傲娇才送了命。可这都是表象,他真正的死因,还是因为他的家世和名望足够显赫,但他摆出的政治姿态又站在了琅琊王氏的对立面。而这,才是王敦所不能容忍的,他睚眦必报,他呼风唤雨,血腥的风暴,从庙堂之上刮到江湖之远。
碍事的绊脚石,总算扫清,王敦作乱的最终目的,即将浮出水面。
-
- 2.二代目司马绍低调上场,东晋皇权的复兴在望
- 3.流民猛男南下助阵,王敦暮年老病缠身
- 4.飞龙和病虎的决斗,王敦之叛的尘埃落定
分节阅读 Table of contents
特约撰稿人Special Contributor
陈良超,华南师范大学历史学硕士
关于本书 About the book
三国之后,两晋纷纷扰扰,150年的时间里,司马家族从北到南,四分五裂,匈奴鲜卑相继南下,比三国更乱的乱世来临。这中间既有祖逖石勒沙场浴血,也不乏陶潜嵇康这样的风流名士。他们是民族大融合的缔造者,也是中华文明的奠基人。
这是鲜血与铁蹄铸就的乱世,也是中华民族初步成型的时代,是儒释道三教争锋的乱纪元,也是中华文化璀璨夺目的恒纪元。
跟随百变声优良辰周,回到两晋时代,感受魏晋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