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听
1.上钩的鱼太大了
-
各位路上读书的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你们的老朋友良辰周,今天继续给大家带来清朝的故事。
上一讲我们说到,皇太极征服朝鲜,荡平皮岛,扫除了进攻明朝的后顾之忧。在一系列的军事胜利之后,终于在崇德五年,也就是公元1640年,他登基的第十四年,下定决心,与明朝展开正面决战。
皇太极表示:跟明朝打了很多年仗,居然没有夺得一寸土地,究其原因就是没能拿下山海关;没能拿下山海关,是因为关外四城,也就是松山、杏山、锦州、宁远的阻挡。这关外四城的明军还经常跟清军发生大大小小的冲突,因此,无论如何都必须夺取关外四城。
但是吧,其实从崇德四年开始,清军就多次进攻关外四城,结果都无功而返。吃一堑长一智,到了崇德五年,皇太极亲自率领大军攻打锦州。这次他改变了战术,不着急进攻,而是在城外挖壕沟,用壕沟将锦州围了起来,同时下令围城部队两个月轮换一次。不用说,这是摆出了长期围攻的架势。
皇太极对将领们表示,这次要从打锦州开始,打一场大规模的战役,不仅要拿下关外四城,还要消灭明军的有生力量。只要消灭了明朝的精兵强将,就算城墙再高、大炮再多,也挡不住如狼似虎的八旗兵。
皇太极的新战术,其实就是围点打援:围住锦州,把明朝的援军一点点引过来,然后在自己擅长的野战中消灭明军。听到这有听众朋友应该知道了,著名的松锦之战就此爆发了。这是明清之间最大规模的决战,也是关系天下命运走向的决战,在中国历史上也排得上号,有必要好好说上一说。
之前说过,皇太极这家伙心眼多。他盘算着,一旦锦州被围了,明朝就会把最能打的关宁军全部押上,会抽空从宁远到山海关一线的主力部队。于是,在夺取锦州外城后,他故意放慢了节奏,明明可以趁势攻打锦州,他却不打了。干嘛呢?就围着锦州,任由明军一点点调集军队、粮草,源源不断地扑向锦州。那位说他他有病啊,等着明军来揍他啊?
说对了,他就是要用锦州当饵,钓着明朝大军一点点扑过来,然后再一点点吃掉明军的有生力量。安排完这些工作,皇太极就返回了沈阳,坐等一切都按他的设想发展。可他在沈阳待了半年多,烤鸡架都吃了得有一吨了,预料中的明朝援军还是没有出现。这下连皇太极都开始蒙了:难道我算错了?
其实从大方向上说,皇太极没算错,但他算错了一点:明朝的救援居然如此之坚决,兵力竟然如此之多。大概是因为要集结的大军实在是规模太大了,所以皇太极以为半年就能扑过来的援军,居然过了八个月才来。
且说围城战进行到第八个月,姗姗来迟的明朝援军终于是出现了。当时皇太极还在沈阳啃烤鸡架,吃锅包肉,前线统帅是他的十四弟多尔衮。那会儿多尔衮还年轻,还比较菜,并没有察觉到情况异常,还傻傻地让部队搞轮换。结果一不留神,明朝援军突破了清军的包围圈,往锦州运进了一大批粮草,大大缓解了锦州城内守军的压力。
这对清军来说,真是个坏消息。皇太极大怒,立刻把多尔衮免职、降爵,并让济尔哈朗去前线接替。济尔哈朗不敢怠慢,赶紧派出大量情报人员探查消息:究竟是哪里来的明军,竟然这么勇,而且还这么能打?
这一打听,可把济尔哈朗吓了一大跳。原来这批明朝援军里,不仅有皇太极预想的关宁军,还有北京、大同、宣府、山海关等各处的精兵强将,人数多达十几万人。要知道,当时清军总兵力也就十几万人而已。
要说呢,皇太极在锦州布了个围点打援的饵,确实是钓到了明朝的援军。只不过,他万万没想到,钓上的这条鱼太大了,简直是鲨鱼级别的。接下来怎么办?他这渔夫能抓得住鱼竿吗?只怕连人带杆都要被这条大鱼拽下水吃掉了。
-
- 2.敌方的“完美”部署
- 3.皇太极着急上火,鼻血不止
- 4.偷袭一点粮草,乱了一大片人心
- 5.料事如神,不料被对手带乱了节奏
分节阅读 Table of contents
特约撰稿人Special Contributor
郑宁,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
关于本书 About the book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帝制王朝,清朝自努尔哈赤建立后金算起,国祚长达296年。说起清朝,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九子夺嫡、后宫争宠?还是闭关自守,丧权辱国?其实,许多大家所熟悉的内容,压根就不是真实的清朝历史。
清朝是一个极具反差感的朝代,它屡战屡败,割地赔款,也守住了不少疆土;它的社会氛围死气沉沉,但文化成就却硕果累累;在“康乾盛世”的辉煌之下,内部其实早已千疮百孔。
在这个跨越了古代与近代的时期,近三百年来悬案、疑案层出不穷,怪事、奇事接连不断,有说不完的政治权谋,还有道不尽的爱恨情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