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
Facebook
取消
 |
慢读《庄子》·外杂篇23
秋水(一):见识过更大的天地,才懂无所谓大 |
00:00免费试听第一章节00:00
分节阅读 Table of contents
-
试听
1.河外有海,别做井底之蛙
- 上一期,咱们讲了《庄子》的《缮性》篇,讲了很多道理,多得都有点不像段子手庄老师了。别急,今天咱们要讲的《秋水》篇,庄老师又要开始讲故事讲段子了。这一次,他拉来了水里住的河神、海神,天上呼呼跑的风神,地上走的只有一条腿的龙,开辟夏商周王朝的历代创业之君,还有教培行业的祖师爷孔子等等,可谓是神仙打架、圣人聚会,整了好大一出戏。
聚会的开场,是黄河的河神河伯与海神之间的对话。
河伯,姓冯名夷,原本是陕西渭南人,在黄河的中游。传说此人不安心种田搞营生,一心想成仙。机缘巧合,他听说只要喝上一百天水仙花的汁液,就能修得仙体,然后丢下锄头就到处找水仙花。在喝了九十九天,只差最后一天的时候,他想蹚水过黄河去找最后一天的水仙花,结果不幸遇到发洪水,被淹死了。
这不是当了个屈死鬼么?冯夷一肚子的冤屈怨气没处发泄,就去找玉帝评理,玉帝呢,正在发愁黄河的水患无人治理。心想反正这个冯夷已经喝了这么多水仙花汁,也该成仙了,就顺手给他封了个河神,人称“河伯”,说你既然对黄河这么有怨气,那你就去治治它吧。
这一年的秋天,阴雨连绵,山谷里小沟小河水位骤然高涨,一条条汇入黄河。大水滚滚而来,黄河看上去是“一条大河波浪宽”。站在这边岸上往对面望,对岸的事物模糊不清,是牛是马,难以分辨。于是,河伯就非常得意,喜不自胜,自以为将天下间所有美好的东西尽收囊中。
接着,河伯顺着黄河的奔腾之势一路向东走,抵达了黄河的尽头——北海,也就是今天的山东渤海。他张大眼睛向东望去,竟然一望无际,无边无涯。这一刻,他不禁呆住了,满怀崇敬之情看向海神,长长地叹息了一声。
这个情景,在后世演化成一个成语,叫“望洋兴叹”,用来形容我们在面对难以实现的事情时,或是体会到自身的不足和无力时,那种深深的无奈和惋惜。就像河伯看到了海洋的浩瀚无边,感到自己原来以为拥有的广阔其实是如此渺小,从而产生了一种深深的敬畏。
于是河伯感叹了一番:“俗语说得好啊,知道上百种道理就以为没有人能超过自己了,说的不就是我这样的嘛。我听说,有人认为孔子的学识少,有人觉得伯夷的凛然大义也不算什么,刚开始我还不信呢。直到现在,我真真切切地看到大海的广阔无边,这才知道自己原来的想法有多危险,有多贻笑大方。”
孔子,我们都知道,他周游列国宣扬政治主张不被重用,就回到鲁国专心致志只做一件事,就是删定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在人们眼里,孔子确实是个大学问家。你可以不认可他的主张,但不能否认他的学识渊博。
伯夷呢,是商朝孤竹国国君的大儿子。他还有个弟弟,叫叔齐。国君死后,传位给小儿子叔齐,叔齐却自愿把位置让给哥哥,因为按照社会常理,应该是长子即位。伯夷不想违背父亲的遗愿,拒不接受弟弟的让位,就决定走得远远的,离开自己的国家。
在路上,他碰到周武王前来攻打纣王,就劝他说:“你父亲刚亡故,你不好好安葬他,却来挑起战争,这是不孝;你作为臣子,起兵攻打国君,这是不仁。”当然了,武王没听他的。一路势如破竹,攻破朝歌,推翻商场,建立了周朝。伯夷以此为耻,发誓不吃周朝一粒粮食,只用野菜充饥,最终活活饿死。由此可见,伯夷,确实是一个心怀大义,且身体力行去实践的人。
像孔子这样有学问的人,像伯夷这么有气节的人,怎么会有人不以为然呢?河伯不相信有这样的人,更不相信会有人瞧不上这两位,世上那会有如此无知之辈?可是,等到看见了北海这一片汪洋,再回想自己之前的沾沾自喜、得意非凡,河伯猛然惊醒:啊,我不就是这样贻笑大方的小丑吗?
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像河伯这样的人,或许有时我们自己也是一个河伯。懂了一些道理,取得一些成就,就开始自以为是,到处炫耀,仿佛世界上的真理都尽在掌握。然而,世界之大,知识之广,我们的眼界实在有限。
只有当我们遇到真正的挑战,或者面对那些比我们更强大、更有智慧的人时,才会发现自己其实还有很多不足。那个时候,我们就像河伯看见北海一样,才会意识到自己以前的那种自以为是是多么可笑。
-
2.海外有天地,世界无穷尽
-
3.更上一层楼,站在高处看世界
-
4.眼见非实,跳出思维的陷阱
本书作者About the Author
庄子,庄氏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战国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
特约撰稿人Special Contributor
江南铁笛,北京大学中国哲学博士
关于本书 About the book
《庄子》是道家学派的经典著作。金圣叹盛赞其为“天下第一才子书”。鲁迅先生则有云:“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然而,令人望而却步的经典,细细读来,实则很有趣:它看起来晦涩难懂、讨论的都是深奥哲理,可里面到处是精彩故事;它写作于战火纷飞的战国年代,却不教人如何努力拼搏,满本书都像在说“努力不一定会成功,躺平一定很舒服”。其实,这部成书于超级内卷的战国年间的古书,只想心平气和告诉你:不争不抢,顺其自然,命运自有最好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