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听
1.论一个杰出马屁精的自我修养
-
1.为啥拍马屁叫“拍马屁”?
路上读书fm的朋友们,大家好啊,我,还是我,弗拉基米尔·大内密探零零九·良辰伊万诺夫,今天依旧是个好日子,春暖花开阳光明媚万物生,特别适合放假睡觉吃饭打豆豆。
闲暇之余,良辰我打开小某书,正准备找点乐子呢(在此插一句,路上读书已开通小某书账号,好书推荐、讨论趣闻、分享冷知识等内容持续更新中,欢迎关注哦)咳咳,说回来,良辰我一打开主页,就看到一篇笔记,“高情商教学”几个字一下子就吸引了我的目光。可再看具体内容,我的笑容渐渐消失,这不是教人怎么捧臭脚、拍马屁吗,你管这叫高情商呢?那边再一看,哎哟,还流行个新词汇,叫“提供情绪价值”,啥叫给领导提供情绪价值啊?搁以前不就是拍马屁吗?
想想那些只干实事、不会来事的有志青年,可能个个两袖清风、月底吃土,而那些溜须拍马的职场混子呢?个个是美酒咖啡、奔驰路虎。这等浑浊世道,这等社会乱象,怎能不叫人感慨唏嘘,义愤填膺呢?气得我反手来了个恶评、举报、拉黑一条龙,还好划走帖子,下一秒映入眼帘的是“00后如何整顿职场”,谢谢,心里舒服了。
不过说句老实话,拍马屁虽然为人所不齿,但确实是中国人的传统艺能了。毕竟咱们是个早熟的官本位社会,给领导抬轿、哄上司高兴的本领自然非常重要,所以老祖宗拍马屁的技术有着几千年的历史传统,相当博大精深。
在汉代,这项技术被称之为“谀”,也就是阿谀奉承的“谀”。在宋代,这招又叫“溜须”,也就是清理胡须。不用说,这里面肯定是有典故的:北宋著名宰相寇准有个门生叫丁谓,这小子给老师伺候得那叫一个到位。有次寇老西儿带着大家吃工作餐,不小心把菜汤溅到了胡子上,当时丁谓都是参知政事了,相当于副宰相,依然挥起袖子,贴心地给老师整了一套胡须清洁服务。
丁谓整的这么一出,成了久经传唱的笑谈,“溜须”也就成了讨好领导的新说法。然而这个故事有个尴尬的结局:寇老西儿是个直性子,对拍马屁一向不感冒,丁谓给他擦完胡子,寇老西儿笑着说:“参知政事,国之重臣,就是给领导擦胡须的?”
有个成语叫“溜须拍马”,既然“溜须”已经出现,“拍马”肯定是不远了。到了宋朝后面的元朝,“拍马屁”这个词终于就来了。元朝的统治阶层是蒙古人,这帮套马的汉子最爱的就是油光水滑、骨骼惊奇的骏马。所以蒙古大汉表达友好的方式之一,就是牵着“宝马”在路上相遇时,会拍拍对方的马屁股,“好马”“好马”,借此机会唠两句磕。
一开始对方的马是好还是坏,耿直的蒙古汉子们也会实话实说。可渐渐地,实话没人爱听了,都统一地变成了“您的马养得也忒好啦”“您这匹也不错呢”,哪怕是匹“古道西风瘦马”,也得夸成赤兔千里马。就这样,蒙古汉子们在当中原主人时,也跟中华文化接上了轨,在夸马这条赛道上越来越上手。渐渐地,“拍马屁”和“溜须”CP结成,成了谄媚的代名词。
2.拍马的首要法则:投其所好
拍马屁这回事吧,头等重要的,就是见风使舵、投其所好。首先得对拍马屁对象做一番用户画像分析,才能对症下药,拳拳到肉,拍出一通击穿用户心智的好马屁。接下来有请儒家的老前辈叔孙通老师来上一节示范课。
这位叔孙通老师是秦末汉初时的一位儒学大师。那年头儒生可不好混,前有秦始皇焚书坑儒,后有楚汉争霸天崩地裂,还容易蹦出来一个乱世终结者刘邦,他还特讨厌儒生,公然往儒生的帽子里撒尿。但你说吧,就在那样的乱世里头,叔孙通不仅安然无恙,还混得如鱼得水,随心情换老板,凭喜好跳槽,关键是跳到哪儿都被奉为座上宾。
他凭啥呢?当时有两个儒生就嘲讽他说:“公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谀以得亲贵!”哦,靠的就是一手阿谀奉承、溜须拍马的绝活!
话说叔孙通刚参加工作那会儿,老板是秦二世,职务是待诏博士,就是给皇帝出主意的顾问。按说这工作也是前途无量了,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叔孙通还没安稳干上几年呢,陈胜吴广就掀桌子闹革命了。
消息传到咸阳,秦二世召开御前会议,让身边的儒生和博士出出主意。这帮读书人愣了:“这有啥可说的?这不就是造反吗!应该火速出兵剿灭!”这话说的没毛病,可秦二世听了却更恼火。
这时,叔孙通站了出来,说:“啥造反呐?尽胡扯!咱如今天下一统,世界和平,况且咱们有这么英明的皇上,这么严明的法度在,哪有人敢造反?造哪门子反?我看这什么陈胜吴广,不过就是一帮偷鸡摸狗的小贼,让当地派出所的抓起来就是,何必夸大其词?”
这番话一出,叔孙通的同事们个个都惊呆了,心想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人!可秦二世却听得心花怒放:“哎呀这话说得对,有我在,没意外!”接着秦二世便把那些坚持认为陈胜、吴广是造反的儒生统统抓起来,妖言惑众,统统打入大牢。赐予叔孙通丝绸二十匹,外加升职加薪,正式提拔为博士。
这就是马屁的精髓:事实不重要,甚至国家安危也不重要,那什么重要呢?领导开心最重要。秦二世这人既自卑又狂妄自大,认为在自己统治下,天下不可能有人敢造反。叔孙通读懂了秦二世,拍出了这么一通温补滋润、暖心消愁的好马屁。
然而,这一通马屁,还不足以提现叔孙通分析用户、精准推送的能耐。哄好了秦二世之后,叔孙通立刻就卷铺盖回老家了。那位说,为啥逃跑啊,嗨,以人家那一双慧眼,能看不出来秦朝离破产不远了吗?再不跑留下来陪葬吗?
滑不溜秋的叔孙通离开秦朝,游进自由市场,几经辗转,最终选择加盟刘邦的创业团队。可刘邦是什么人?他最讨厌的就是儒生,张口闭口就是“竖儒”。当时他一见到叔孙通穿着斯斯文文、宽袍大袖的儒袍而来,脸色立刻就沉了下来。
不过叔孙通何等机灵,他一眼就把刘老板的用户心理揣摩了个七七八八。第二次见面时,他就换上了一套楚国风格的短衣打扮,装扮成了精干勇武的楚地猛男。刘邦一看顿时乐了,来来来,老子就好这口!因为刘邦就是楚人,叔孙通心机满满的一副楚人扮相,简直让领导恨不得当场献唱“人生几何,能够得到知己,失去生命的力量也不可惜。”
靠着这一记无形无相的马屁,叔孙通微微一笑,已然赢得刘邦信任。后来登基称帝建立大汉之后,刘邦就让他为新王朝制礼作乐,用的自然是儒家的那一套礼仪。一度就业困难的儒生群体从此起飞,叔孙老师也就成了所谓的“汉家儒宗”,汉朝儒学的祖师爷。
3.重要技巧:一波三折,先抑后扬
察言观色、投其所好属于拍马屁的基本功,在洞察对方心理之后,表达技巧就很重要了。
领导嘛,都见过世面,简单粗暴的吹捧在人家听来没啥意思,你捧得再用力,人家内心那都是波澜不惊。可如果你能把马屁拍得一波三折,动人心弦,那效果就不同凡响了。接下来,咱从《趣说两晋群雄》节目组请来了特邀嘉宾诸葛恪,看看这位拍马屁的语言艺术。
诸葛恪是谁?此人家世不凡,出身于三国时期的著名人才输送基地——琅琊诸葛氏。诸葛恪的老爹是吴国的大将军诸葛瑾,但他叔叔更有名——蜀汉丞相诸葛亮。
在诸葛恪还小的时候,他曾受到吴国领导人孙权的亲切接见。这老孙也是问出了中国长辈的经典问题:“你是喜欢爸爸还是喜欢妈妈啊?”不对,应该是“你觉得你爹和你叔谁更牛啊?”这是一道标准送命题,让小朋友给老爹诸葛瑾和老叔诸葛亮排座次。
诸葛恪怎么回答的呢?他不假思索,脱口而出:“那肯定是我爹更牛!”孙权眉头一皱:你小子不老实呀!于是一边穷追猛打,一边开玩笑说:“你叔叔诸葛亮的大名天下皆知,你爹比他差远了,怎么说你爹更厉害呀?”
诸葛恪小脑瓜滴溜溜一转:“臣父知所事,叔父不知,以是为优。”啥意思?我爹知道该跟着谁干,而我叔却不知道,单凭这一点,我爸就比我叔厉害!”
好家伙,此言一出,孙权乐得心花怒放:哎呀呀,这小子太会说话了,夸你爹跟对人了,夸你爹明智,可不就是在夸我吗?
这还没完。某次蜀国使者前来访问,吴国君臣纷纷出席。孙权指着诸葛恪对蜀国使者说:“这孩子是诸葛丞相的亲侄子,喜欢骑马。烦请您回去告诉诸葛丞相,为他侄子送一匹好马来。”诸葛恪一听,立刻向孙权跪下谢恩。孙权有点吃惊:“马还没有送来呢,谢啥恩啊?”
诸葛恪答道:“蜀国就是陛下的马厩,您一下令,他们岂敢不把马送来?而我又岂敢不谢恩?”
这马屁拍的也是没谁了,果然孙权听了大为受用。看看,这诸葛家族的基因里是透着机灵劲儿的,拍马屁都拍得如此灵动巧妙,把领导哄得三迷五道,怪不得诸葛恪后来也当上了大将军,成了吴国的头号辅政大臣。
拍马屁拍得一波三折的,其实还有个哥儿们,他能把古往今来都罕见的精明皇帝唐玄宗都给忽悠瘸了,这个人就是大名鼎鼎的安禄山,安史之乱的发动者。
说起这安禄山拍马屁的招数,那真可谓是一绝。比如他认比自己小十几岁的杨贵妃为干妈,一口一个妈喊得很热情。随后在正式觐见时,安禄山先拜杨贵妃,再拜唐玄宗。
这种行为明显不符合礼仪,唐玄宗看了都眉头直皱,正要骂人,不料安禄山解释说:“臣是胡人,我们胡人的规矩是把母亲放在前面,父亲放在后面。”这回答虽然听起来特别正常,但却把臣属拜见皇帝偷换成了干儿子认爹现场,唐玄宗听了,能不高兴坏了?
到了天宝六年,公元747年,安史之乱爆发的八年前,安禄山又一次来长安觐见。这一次,他使出浑身解数,逗得皇帝龙颜大悦。怎么逗的呢?比如安禄山是个超级大胖子,肚子特别大,唐玄宗就问他:“你肚子里有啥,怎么这么大?”
安禄山答道:“什么都没有,除了赤诚之心!”这种拍马屁简单粗暴,但唐玄宗非常高兴,随后跟他表示,既然你安禄山来都来了,不如顺便去见见未来的接班人吧!可安禄山一见到太子李亨,顿时变脸,直勾勾盯着太子,愣是不下跪。
有人赶紧扒拉安禄山:麻溜地行礼呀!可安禄山还是杵在那,嘴里嘟囔着:“我是胡人,不懂规矩,弄不明白这太子是个啥官呢?”唐玄宗就给他科普了:“太子就是储君,等哪天我死了,就是他代替朕领导你了。”
一听这话,安禄山立马做出一副不情愿的样子:“唉,我太笨了!向来只知道有陛下,不知道还有什么储君。”说完,这才扭扭捏捏地跪了下去。
安禄山的表现,在旁人看来就是“这胡人连储君都不知道,知识水平还有待提高啊!”可再看唐玄宗,表面上波澜不惊,内心早就乐开了花。不只是因为安禄山这一波三折地故作蠢萌足够撩人,更因为安禄山拍马屁拍到唐玄宗心坎儿上了。
唐玄宗是个权力狂人,他一直打压太子李亨,避免儿子威胁自己的权力。如今安禄山这个封疆大吏说自己不认识太子,当众狠狠灭了太子的威风,岂不是正挠中了唐玄宗的痒痒肉?你当他一个封疆大吏,真的不知道什么是太子?
正是靠着一连串声声入耳的马屁,安禄山把唐玄宗哄得十分服帖。后来只要有人说安禄山要造反,唐玄宗一定会发飙,然后把对方捆成肉粽子送给安禄山。然而唐玄宗哪里想得到,安禄山这么一个忠心耿耿的马屁精,将来会用一场天崩地裂的叛乱,攻破长安,逼自己踏上说走就走的旅行呢?
4.终极法则:脑筋急转、举一反三
察言观色,能说会道,投其所好,只是拍马屁的基本条件。资深的马屁精英,随机应变,举一反三,拳拳到肉,那才是拍马屁的高境界。
话说在东晋末年,著名权臣桓玄篡位自立。登基那天,这哥们儿办完了典礼,大摇大摆地入宫,志得意满地坐上了龙床。没想到这龙床是个名副其实的“豆腐渣工程”,桓玄一屁股坐上去,床猛然塌陷。在场的大臣都懵了:完了,这可是不祥之兆啊!
桓玄的脸都黑了,尴尬时刻,一个众望所归的马屁精英跳出来拯救了世界。这哥们儿叫殷仲文,他跳出来,扑通一下,向桓玄磕了个头,从容而深情地歌颂道:“将由圣德深厚,地不能载。”陛下,您的德行太厚重了,大地都载不动,更别提这张龙床了!
此言一出,桓玄顿时眉开眼笑,“说滴好!说滴好呐!”殷仲文这临场反应,这饶舌水平,要不说人家是吃这碗饭的呢?
到了南北朝时代,神经病皇帝层出不穷,伴君如伴虎,恶劣的生态环境,逼得当时大臣们不得不卷才艺,马屁精英如雨后春笋一样冒出了头。
比如在北齐那会儿,有个颠佬皇帝叫高湛,这家伙嘴里长了颗齻牙,也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智齿,估计刚好戳到了什么神经,疼得这哥们嗷嗷直叫。宫廷御医前赴后继地给皇帝看病,都没能如他的意,气得患者高湛当堂表演了一场医闹,把一个医生拖下去胖揍了一顿。
正当诸位医生缩成一团之际,一个“英雄”挺身而出,他就是名医徐之才。这哥们儿知道面对高湛这种疯子,常规治疗手段是不奏效的,必须另辟蹊径、出奇制胜。他假模假式地望闻问切一番,突然跪下磕头,表示恭喜恭喜恭喜陛下您啊,恭喜恭喜恭喜,每条大街小巷,每个人的嘴里……咳咳,高湛就纳闷了:我嘴里疼成这样了,你在这恭喜个啥呢?
徐之才毕恭毕敬地表示,您嘴里长的可是智齿呐!是智慧长寿之人的标配,当然要恭喜您啦!高湛一听,恍然大悟:原来如此,那就让疼痛来得更猛烈些吧!越疼越智慧,越疼越长寿!
好了各位,这就是“智齿”一词的由来,神医老徐一出手,就摆平了这个口腔科难缠的病号。
隋唐之际有个智满和尚,更是把这套马屁功夫修炼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他不是崂山道士,但也可以点石成金,把黑的说成白的。话说隋朝末年,未来的唐高祖李渊准备起兵造反,有天做了个噩梦,梦到自己死了,掉到床底下,被一窝蛆虫啃食。李渊糟心坏了,饭都吃不下了,心事重重地来找智满大师解梦。
智满听了这个噩梦,灵机一动,张口就开始忽悠:莫慌莫慌,这可是个大吉大利的梦啊!死就是“毙”,暴毙的毙;掉到床底下呢,这叫“下”。这说明啥?说明你以后会被称为陛下啊!接着,你梦到被一群蛆吃掉,这是说天下黎民百姓趋附于你,把你当衣食父母呢!
您瞧瞧,为什么人家的法号是智满呢?人家这智力值是真的满格啊!这嘴,真是开了光了!
5.拍马有风险,马屁永不眠
当然了,咱也不能光见贼吃肉,不看贼挨打。马屁拍得好的确实不少,但也有拍马屁没拍好的。有时候碰上难伺候的领导,马屁没拍到位,拍到马蹄上,下场就相当之惨了。就拿著名的魔鬼领导朱元璋来说吧,在他面前拍马屁,风险就非常高。
朱元璋刚当皇帝那会儿,有个杭州的老夫子徐一夔想拍他的马屁,取悦龙颜,就写了一封贺表,恭喜当今圣上荣登大宝。里边有这么几句话:“光天之下,天生圣人,为世作则”,把老朱说成了当代圣人、吾辈楷模。徐一夔把老朱心想着,我把你吹上了天,你怎么着也会皇恩浩荡,赐我一个高官厚禄。
结果呢,老朱读到徐一夔的贺表,越读越恼火:“光天之下,天生圣人?‘光’不就是说我曾经是光头吗?‘生’不就是内涵我曾经削发为‘僧’吗?‘则’是‘贼’的谐音,‘为世作则’不就是明摆着骂我做过反贼吗?”
朱元璋越想越气,老子才刚当上皇帝,就有人敢这么羞辱我,以后还得了?他大手一挥,决定把徐一夔斩首示众。可怜这位老夫子,千辛万苦盼着皇帝来赏赐,没想到等来了一口斩首大刀。
拍马屁拍得人头落地,这也是够悲催了,怪谁呢?怪只怪徐一夔的准备工作做的不够,对老朱的用户画像分析得实在太潦草。他忘了,老朱起于微末,家里人都基本死光了,不得不当和尚,最惨的时候还到处要饭。虽然如今发达了,但老朱最敏感的就是这段早年沧桑史,如果不是他自己主动追忆往事,最好别在他面前提这些。
当然了,这个故事是假的,因为历史上的徐一夔并没有被杀头,他曾被朱元璋招到南京工作过,后来返回杭州担任府学教授,在任职期间去世。只是这个故事很有醒世价值,它提醒人们,拍马有风险,溜须需谨慎。
事实上,之前提到的几位马屁精,下场和评价大多不好。比如“溜须”的丁谓曾当上宰相,可后来惨遭贬官;叔孙通生前生后都毁誉参半,很多人批评他失去了儒者风骨;诸葛恪被父亲诸葛瑾认为是败家子,后来他果然死于政变,尸体被扔在乱葬岗,全家被杀;安禄山发动叛乱,后来被他的儿子、手下和仆人一起策划杀死;殷仲文参与谋反被处死,全家灭族,等等。说明啥呢?说明马屁精们虽然靠着溜须拍马上了位,但大多没有真本事,只有嘴皮子。德不配位,必有灾殃,又怎么会有善终呢?
然而即便如此,马屁精仍然几千年来连绵不绝。有的人年轻时一身傲骨,对溜须拍马不屑一顾。但年岁一到,就仿佛血脉觉醒一般,马屁说拍就拍,奉承话说来就来。没办法,马屁这玩意儿的产生,源于人性,毕竟谁不爱被点赞,谁不爱被捧上天的感觉呢?
有个段子很经典,说清代大才子袁枚和老师尹文端耍贫嘴。当时袁枚要去外地当县令,跟老师尹文端辞行,尹老师就问了:“你这一趟带了啥东西出门呐?”小袁说也没准备啥,只备了一百顶高帽。尹文端一听就不高兴了:“你小子,年纪轻轻,不走正道,尽搞溜须拍马这一套!你得勤政务实,为人民服务!”
小袁忏悔地表示:“老师啊,我这也是被社会风气带偏了,现在人心不古,人人都爱戴高帽。像您老人家这么不爱戴高帽的,简直是凤毛麟角,独一份了!”尹文端欣慰地点点头:“这话说得在理!”
等送别了老师,袁枚那嘴角简直比AK还难压:“好了,现在只剩九十九顶高帽了!”
这就是人性,再讨厌溜须拍马的人,也难免中了人家的糖衣炮弹。而且,拍马屁的成本很低,只需动动嘴皮,做做架势,收益却很丰厚。哎,咱就想,人际交往之间,能不能多看一些真本事,少听一些嘴皮子?能不能多一些真诚,少一些奉承?能不能少一点弯绕,多一些直接?试想,如果在位者、当权者都是些马屁精,有真才实学的人却无出头之日,甚至被打压,又有什么能做得好呢?
好啦,关于溜须拍马,咱们今天就聊到这里,路上读书,你的音频图书馆,我是良辰周,我们下次再见!
-
分节阅读 Table of contents
特约撰稿人Special Contributor
陈良超,华南师范大学历史系在读研究生
关于本书 About the book
探索史书夹缝里的新奇故事,角度刁钻,逼格满满,不一定有用,但一定有趣。
阿谀奉承为什么又叫“拍马屁”,而不是拍猪屁、拍牛屁呢?
原来这个词在元朝问世,当时的统治阶层是蒙古人,这帮套马的汉子表达友好的方式之一,就是骑着“宝马”在路上相遇时,会拍拍对方的马屁股说:“你的马养得也忒好啦”借此机会唠两句。
不过老祖宗拍马屁的技术并非始于元朝,而是有着几千年的历史传统,相当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