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听
1.甘受胯下之辱,此人不一般
-
各位路上读书的听友们大家好,讲完了李斯、秦二世、赵高等人的命运,今天我们将进入楚汉相争阶段,就从著名的淮阴侯韩信开始。
韩信,想必大家都知道这个名字,不过咱这儿说的不是“王者荣耀”里的英雄,而是受过胯下之辱,但后来成为“汉初三杰”之一。说起来刘邦能夺得天下,张良、萧何、韩信这三人的功劳最大,也最有本事,因此被称为“汉初三杰”。张良是军师,是高级谋士,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萧何是后勤大师,他不仅把后方根据地建设得井然有序,还能源源不断地给前线送去补给和援兵。
搞战略谋划的有了,搞后勤的也有了,还需要一个能带兵打仗的,这个人便是韩信。刘邦这边论战功,韩信毫无疑问位列第一。他从汉中开始打,打进关中,打到中原,再一路横扫今天的山西、河北、山东,中途未曾有过一次败仗,最后跟同样没打过败仗的项羽决战。等韩信把西楚霸王也给打没了,这个天下就归属了刘邦。
在这一系列作战过程中,韩信屡出奇招,神出鬼没,而且很多战斗是他用临时拉起来的部队打赢了对面的名将。这样用兵实在了得,因此韩信被誉为“兵仙”。都成仙了,韩信可谓是我国古代武将的天花板了。在这插一句,韩信不是项羽那种冲锋陷阵的将领,这人基本上没有武力值的,他是那种出谋划策的统帅。但“王者荣耀”在借鉴了韩信的一些生平故事时,却把他定义为刺客,有点让人想不明白。
扯远了。话说韩信这家伙,不用说,功劳实在太大了,所以他先后被封为齐王和楚王。可问题来了,为什么他的列传却要叫“淮阴侯列传”呢?而且众所周知,韩信最后被刘邦给弄死了,说他要造反。可韩信真的造反了吗?他死的冤枉吗?这一切的答案,且听我慢慢道来。
韩信,淮阴人,按今天是江苏省淮安市(历史上淮安多次被称为“淮阴”),战国时则属于楚国地盘。虽然韩信的确切年龄无从知晓,但从史书中的一些蛛丝马迹可以看出,他应该出生于战国末期,在秦末的时候大概二十多岁。韩信家境贫寒,穷困潦倒,品行不佳,因此没人推举他去做官。尽管他身材高大,看上去是个壮小伙,却不肯出去打工,也不愿意做生意。尽管没有收入,无法维持生计,但韩信的脸皮特厚,整天去别人家蹭吃蹭喝,说难听点就是吃白饭的,因此很不受人待见。
韩信每天的一半时间花在去蹭饭的路上,另一半时间是抱着一柄剑到处游荡。当地人说韩信志向又异于常人,其实就是热衷于说大话。这就是司马迁留下的韩信早年形象速写,可以看出,韩信是个身无分文、不工作、脸皮厚、爱吹牛的街溜子。但这里面又有一些很奇怪的因素:他有一柄剑,并且很珍视,即便是游荡也要每天佩着剑;尽管韩信没钱,但他很显然是有文化的。这是战国时期“士”的典型形象。
大概可以推断:韩信的父亲可能是战国时期的一位士人(可能是纵横家一派),母亲也应该有文化,父母除了教会儿子知识,也传承了“士”的精神,似乎还学了兵法,却没有传授什么生存技能。在韩信十岁左右时,父亲去世,导致他们家道中落。十几岁的时候,母亲也去世了,韩信此时穷的连安葬费都拿不出来。打那之后,韩信孑然一身,但什么也不会,偏偏觉得自己有知识有文化,又不屑于打工和做生意,便彻底走上了职业蹭饭的生涯。
韩信的蹭饭是那种蹭得赖着不走的那种,从来没觉得不好意思过。淮阴有个南昌亭,韩信跟当地的亭长(相当于派出所所长兼招待所所长)可能有些交情,经常到他家去蹭饭。一次两次还好,但韩信一蹭就是几个月。久而久之,亭长的老婆不耐烦了,她故意把饭做好先吃掉,等韩信来了就无饭可吃。韩信一怒之下离开,从此没再踏入亭长家一步。
后来韩信成了个钓鱼佬,在护城河边钓鱼,岸边有几位正在漂洗丝棉的大娘,其中一位看到韩信饿得前胸贴后背,可怜他,就拿出饭来给他吃。大娘们漂洗丝棉几十天,韩信竟然也几十天都跑到那去蹭饭。后来他跟那位大娘说:“等以后我功成名就,一定好好报答您老人家。”没想到大娘一听就不高兴了,说道:“男子汉大丈夫,自己都养活不了自己,我是看你可怜才给你饭吃,难道是图你的报答吗?”
韩信整天游手好闲,遇到的不一定都是这样的好人,比如城中有一屠户就看他不顺眼。有次屠户当着街上众人的面拦住韩信,说:“别看你长得人高马大,还佩戴刀剑,其实不过是个胆小鬼。韩信你要不怕死,就用剑刺我;要是怕死,就从我胯下钻过去,爷就饶你一命。”说完,那屠户便故意叉开双腿。
韩信上下打量了一下眼前的大汉,然后一言不发地趴下身子,贴着地,从那人的胯下爬了过去,围观群众都哈哈大笑起来,都说韩信是怂包。这就是著名的“胯下之辱”,忍常人所不能忍,韩信这人不简单,至少内心强大,能忍辱负重。
后来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关东群雄纷纷响应,其中就有楚国贵族后裔项梁,带着侄子项羽在江东起事。等项梁率军渡过淮河,来到淮阴一带,韩信便结束了他的蹭饭生涯,加入了项梁的楚军。
-
- 2.萧何慧眼识珠,韩信当上大将军
- 3.还定三秦,俘虏魏王
- 4.背水一战,置之死地而后生
- 5.劝降燕国,却突然被夺了兵权
分节阅读 Table of contents
本书作者About the Author
司马迁,西汉人,我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史学家之一,出生于史学世家,早年从父亲学习,后来又游历各地,考察风土人情。后因替李陵辩护触怒汉武帝,被投入监狱,后又被施以腐刑。出狱后,司马迁决定完成父亲的遗训,用十四年时间写出《史记》。
特约撰稿人Special Contributor
余少镭,前媒体人,专栏作家,影视制片人
关于本书 About the book
《史记》作为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由本纪、世家、列传、表、书组成,记载了上起三皇五帝,下至汉武帝时期数千年的历史,是我国古代最伟大、最出色的史书之一。其中的七十列传,以人物故事为主,涵盖了各个诸侯国、各个阶层:既有东奔西走、纵横捭阖的外交家,又有驰骋沙场、征战天下的军事家,还有创立学说、传播主张的思想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