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
Facebook
取消
 |
芯片战争
方寸之间的国际角逐,惊心动魄的科技霸权之争 |
00:00免费试听第一章节00:00
分节阅读 Table of contents
-
试听
1.为什么要听这本书?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前进
-
大家好,这里是路上读书,我是你们的老朋友刘学。今天,咱们给大家带来2023年特别热门的一本书,讲的也是近年来频繁被人们提起的话题,《芯片战争》。
2023年8月底,华为Mate 60 pro横空出世。虽然没有发布会,却成了国内外的一声惊雷。怎么说呢?只能用四个字来形容:遥遥领先!
为什么华为发布新手机,能让大家伙儿这么激动?原因就是:美国的技术封锁闹得。大家都知道,近些年来中美芯片战争越来越激烈。美国为了阻碍咱们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不惜动用国家力量去打压咱们的民营企业。全球各地的企业,只要用了美元就得听它的话,这也不准卖给咱,那也不准卖给咱。
就像三体人用智子锁死了地球科技,美国人也想用芯片来卡咱们的脖子。而华为的这款手机,之所以引起轰动,就是因为它标志着咱们的国产芯片,突破了美国的技术封锁。
如果我们把视角拉得更高一些,就会发现,这不仅仅是一场芯片技术上的争夺战,更是一场创新文化和市场制度的比拼。
改革开放后,我们的经济和技术迎来了四十多年的高速发展。时至今日,中国的经济总量位居全球第二,中国制造的商品享誉全球,我们有能够上九天揽月的嫦娥卫星,也有能够下五洋捉鳖的蛟龙潜艇。在大部分国人的心中,有这样的成绩,咱不说和美国不相上下,给这位老牌霸主一点面子,咱排个世界第二,碾压其他国家没问题吧?
要不是美国人搞贸易战,搞技术封锁,大多数人可能压根就不会意识到,我们在芯片领域,曾经有那么落后。别说比不上美国,甚至连上世纪80年代的日本都比不了。
要知道,全盛时期的日本就曾凭借自己的独特设计和制造技术,在芯片行业把美国打到近乎绝望。东芝、富士通等公司,拿着大笔资金主动出击,疯狂蚕食美国企业的市场。最激烈的时候,美国的芯片企业几乎被逼到了墙角,完全无法盈利,著名的英特尔公司甚至只剩下了1.7%的市场份额。
相比之下,面对美国在芯片领域的封锁,今天的我们整体上还处于防守阶段。有可喜可贺的突破,但也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
孙子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今天咱们要讲的这本书,《芯片战争》,就完整地介绍了芯片行业的起源和发展。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有数不清的国家想要挑战美国在芯片领域的霸主地位。从苏联,到日本,再到韩国,一个个都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可到头来,美国总是不断卫冕,把一个又一个的竞争对手逼落马下。
但是,朋友们,美国难道是不可战胜的吗?当然不是了。下一个挑战美国、战胜美国的,说不定就是咱们中国。听完这本《芯片战争》,咱们可以从过去的失败者身上汲取宝贵经验,反思中国芯片行业发展的方向是否正确,也可以为其他的科技行业提供新的发展思路。
暂时的落后并不可怕,六十年前,我们的科学家们在荒无人烟的大西北,靠着算盘和草稿纸就成功地试爆了原子弹。六十年后,我们也势必能够生产出自己的光刻机。
-
2.芯片起源:美国一枝独秀
-
3.复制策略:苏联芯片亦步亦趋
-
4.奋起赶超:日本芯片强势登场
-
5.姜还是老的辣,美国芯片王者归来
-
6.东亚抬头,韩国也来分一杯羹
-
7.从0到1:中国芯片的艰难旅程
本书作者About the Author
克里斯·米勒,美国塔夫茨大学弗莱彻学院国际史副教授,美国外交政策研究所欧亚区主任,宏观经济与地缘政治咨询公司格林曼特主任。拥有耶鲁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和哈佛大学历史学学士学位。
特约撰稿人Special Contributor
卷心菜,南京大学经济学系教育背景,500强企业工作经历,独立撰稿人
关于本书 About the book
近年来,芯片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珍稀资源,和国际大国间博弈的关键要素。从导弹制导系统到家用微波炉,从智能手机到全球股市,芯片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在军事、经济和地缘政治中扮演着基础性角色,重要性可与石油相媲美。
长期以来,美国、日本、韩国和欧洲各国在芯片设计和制造领域进行了激烈的竞争,旨在这场以科技为核心的竞争中占据优势。本书将科技创新、商业竞争和国际政治博弈相融合,探讨芯片产业崛起的历史背景,并深入分析了以掌控芯片行业为目标的复杂地缘政治斗争,这对于深入理解当前全球的政治、经济和科技发展至关重要。
本书金句 Key insights
摩尔曾经提出警告:比落后于摩尔定律更危险的是超前于摩尔定律。
数字时代的产品由于快速迭代,不再讲究质量的竞争。因为数字产品只会因为技术落伍被淘汰,而不再是因为用坏了。
领跑厂家往往采用激进的折旧政策,在较短的折旧期内高价销售,获取超额利润和充沛的现金流来支持高额资本开支。设备折旧完了就打价格战,狙击追赶者,以维持领先优势。
一家企业绝对不是业务范围越窄才越能专注,大企业也不一定必然和官僚主义画等号。要让各业务版块都有很强的竞争力,只要提升企业内部管理能力就能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