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听
1.蜀汉灭亡,都怪扶不起的阿斗?
-
各位路上读书的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你们的老朋友良辰周。上回咱们说到,蜀汉天命摇摇欲坠,图谋伐蜀诸多吊诡。钟会强攻豪夺汉中,邓艾奇袭势若风雷。
之后的剧情,其实咱都熟:面对邓艾的虎狼之师,后主刘禅如德芙巧克力般丝滑跪地求饶,蜀国屈辱灭国。此后千秋万代,无数三国粉丝都恨铁不成钢地鞭尸刘禅:“你个扶不起的阿斗啊!”
但良辰我要说,这蜀汉灭国的锅,真不能全甩给刘禅。
咱且把画面切回到成都的蜀汉朝廷,眼瞅邓艾和他那帮特种兵正在逼近,皇帝和百官紧急开会,商量对策。有人建议:去南中,就是当年诸葛丞相七擒孟获的地方。说这话的,算是群臣里骨头硬的了,他的意思是先去战略纵深处躲躲,日后卷土重来未可知呀!当然,骨质疏松一点的大臣,就建议直接投靠吴国,说那是蜀国多年老盟友,塑料兄弟也是兄弟嘛!
七嘴八舌,叽叽喳喳,已经五十六岁的老皇帝刘禅听得头昏脑涨。这时,一位更老的老同志咳嗽了一声,群臣一看,好家伙,光禄大夫谯周,纷纷自觉闭麦,听他老人家教诲。
谯周老爷子慢悠悠地说:“吴国,是去不得滴!”为啥子嘞?因为自古没有寄人篱下的天子,去了吴国,就得俯首称臣,最后落得被吞并的下场。
嗯,说得有理!那啷个办嘞?谯周老爷子摇头晃脑:“依我看,不如直接投降邓艾!你想哈看,我们遭吴国吃掉,之后吴国早晚遭魏国吃掉,那我们不是遭吃了两次?不如一步到位,直接投降魏国,少走几十年弯路嘞嘛!”
对于这番发言,朝廷百官反应如何呢?那当然是群情激愤!不过激愤的点可能跟咱想的不太一样。咱们想的可能是:头可断血可流,蜀汉寸土不可丢。打光蜀国最后一颗子弹,誓死不当亡国奴。而蜀汉大臣反驳谯周的是,“喔唷!邓艾都快打进来咯,哪会准你投降哦?到时候啷个办嘛?”
谯周老爷子懒得理这帮凡夫俗子,转向刘禅,拍着胸脯保证:“陛下请放心,依目前这个国际形势,吴国还在,邓艾肯定会接受咱们投降。您放心大胆地投!到时候魏国人要是不善待陛下,我拼着这把老骨头去洛阳据理力争!”
看着慷慨激昂挥舞着白旗的谯老爷子,刘禅皱着眉头,有点犹豫:“要不还是去南中?韬光养晦以待时变嘛!”老爷子脑袋晃得跟拨浪鼓一样:去不得去不得!为啥子嘞?先不说跑不跑得了,这南中穷山恶水出刁民呐!当地蛮夷不服管呐!到时候陛下在哪里有个闪失又啷个办呐?所以陛下莫犹豫了!快马加鞭地投降,光荣体面地投降!
谯周的声音淹没了所有人,也同化了所有人。在投降派的汪洋大海当中,向来和光同尘的刘禅点了点头:那就投降吧!
要说呢,满朝文武中也不是没有一个硬汉,刘禅的第五个儿子,北地王刘谌,听到父亲的决定后,在朝堂上怒吼:“就算要死,我们父子君臣也应该背城一战,为江山社稷而死,这样才有脸见到先帝!”
可回应他的是什么呢?是一张张冷漠、嘲讽的脸,是刘禅无可奈何的沉默。刘谌明白自己的老爹还是那个扶不起的阿斗,没有一丝丝改变,悲伤的他一气跑到太庙,嚎啕大哭,然后自杀,一家妻子儿女都横尸当场,为国死节。
一个有血性的汉子,在蜀国的下场就是这样。
几天后,邓艾一路兵不血刃,来到了成都城北。刘禅已经等候多时,他把自己捆好打包,旁边人抬着一口棺材,恭恭敬敬走到邓艾军营门口听候发落。邓艾亲切接见他,解开他身上的绳索,打量着失魂落魄的刘禅,他笑了。
这一刻,蜀国正式宣告灭亡。
亡国之君刘禅当然要为此负责。说老实话,刘禅算不上昏君,甚至作为君王,可以说相当仁义厚道,诸葛亮就曾经评价他“天资仁敏,爱德下士”。
这还真不是客套话。就拿诸葛亮举例子,咱今天看他老人家,那当然是历史独一份的大忠臣。但其实他辅佐刘禅的时候,实打实的强臣弱君,这是很危险的君臣模式。当时攻击诸葛亮专权独断的流言蜚语,一摞接一摞地堆在刘禅面前,甚至丞相死后,还有个叫李邈的家伙说他“狼顾虎视”,跟司马懿一个风评。
但刘禅把这段危险关系处理得非常漂亮,把那些谗言统统屏蔽,坚定地信任丞相,成全了刘家和诸葛亮的千古君臣佳话。隔壁的几家就不一样了,魏国权臣司马懿闹出了高平陵事变,吴国皇室和权臣之间也是斗得你死我活,只有刘禅治下的蜀国,四十一年来都君臣和谐如鱼得水。各位,如果没有宽厚的胸襟、足够的气量,这怎么做得到呢?试想想,要是给后世的岳飞、于谦配置一个刘禅这种的皇上,那两位是不是做梦都能笑醒呢?
可问题在于,风雨飘摇的乱世中,蜀汉这艘小船需要的是一个精明强干的铁腕舵手,软绵Q弹的刘禅,实在没法担起这个重任。跟他那个坚韧强悍的老爹刘皇叔相比,他的政治才干太平庸了,没有坚强的内核,没有驾驭群臣的本领,反而容易被身边大臣所带跑。
写《三国志》的陈寿对他评价很准确,他说后主这人“任贤相则为循理之君,惑阉竖则为昏暗之后,”身边要是有诸葛亮指引呢,他就能乖乖听话,跟在相父身后学着成为一个好皇帝;可身边一旦冒出黄皓这种货色,刘禅也就昏了头,任凭蜀汉的小船被雨打风吹去。说白了,刘禅就是个没有武力值的小吕布。
蜀汉这艘小船本就经不起折腾,从里到外都很焦脆。刘禅吃穿用度算不上奢侈,但他亡国的时候国库只剩米四十万斛,金银各二千斤,锦绣彩绢各二十万匹,这清单明细,清代学者何焯看了,忍不住十分感慨:哎,穷成这样,哪能不亡国呢?
不止没钱,连人才也凋零。武将方面,后期唯一立志北伐的姜维,多少有点志大才疏,打仗打得败多胜少;文官方面,诸葛亮临终前在推荐费祎蒋琬之后,竟然都想不出其他辅政人选。后来辅佐刘禅的,竟然是谯周这种货色。
当然这也怪不得刘禅,那时候的人才,多半来自世家大族,但世家大族,要么在关中平原,要么在传统的中原地区,像什么河南山东,再不济也是幽州冀州这种地方,长江以南的地区,根本没有大规模开发,经济都没发展起来,说什么读书识字的人才嘛。
-
- 2.谯周,蜀汉灵魂倒塌的工程师
- 3.二士争功!贵公子和放牛娃的权力暗战
- 4.钟会的绝活,邓艾的死局
- 5.姜维的绝地奇谋,钟会的离奇叛乱
- 6.姜维的孤勇,成都的悲惨尾声
分节阅读 Table of contents
特约撰稿人Special Contributor
陈良超,华南师范大学历史学硕士
关于本书 About the book
三国之后,两晋纷纷扰扰,150年的时间里,司马家族从北到南,四分五裂,匈奴鲜卑相继南下,比三国更乱的乱世来临。这中间既有祖逖石勒沙场浴血,也不乏陶潜嵇康这样的风流名士。他们是民族大融合的缔造者,也是中华文明的奠基人。
这是鲜血与铁蹄铸就的乱世,也是中华民族初步成型的时代,是儒释道三教争锋的乱纪元,也是中华文化璀璨夺目的恒纪元。
跟随百变声优良辰周,回到两晋时代,感受魏晋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