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
Facebook
取消
 |
无间道(中)(影评)
身份互换,忠诚摇摆,一场警与匪的心理较量 |
00:00免费试听第一章节00:00
分节阅读 Table of contents
-
试听
1.谁能成为真正的自己?《无间道》与卧底的江湖世界
-
在上一集节目中我们说过,香港电影曾雄霸东亚市场。到了20世纪的七八十年代,香港更是当之无愧成为世界第二大电影出口商和第三大电影工业生产者,对外输出量仅次于美国的电影。在20世纪鼎盛时期的香港电影,年产量多达两百多部,而且多数影片的发行区域涉及到了东南亚、东亚等大部分区域,部分电影甚至发行到欧洲与北美市场。
而卧底片,作为香港警匪片的一种重要类型,往往以其充满悬疑色彩的剧情、强烈的戏剧冲突和具有悲剧色彩的人物形象等吸引了大批观众。我们不得不说,恐怕这个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和地区,像香港那样热衷于拍摄卧底片了:从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的《龙虎风云》,到作为救市之作的《无间道》系列电影,香港的卧底片可谓在类型电影中独树一帜。在这些卧底片中,着重表现了作为卧底的小人物的“复杂”和“分裂”的生存状态,还有身为“卧底”的他们面临的各种各样的精神困境,并试图解脱这种“非黑即白”的身份所做的艰难的尝试和努力。
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其实,这与香港这座城市的特殊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息息相关。
具体来说是这样,我们知道啊,每一座城市都有独属于自己的个性,一座城市的成长史铸就了一座城市独特的精神气质。对于曾经作为英国殖民地的香港而言,它也有着独特的“混杂”身份——对于外国人来说,香港人是中国人;对于来自台湾和内地的人来说,香港人又有些不同,他们能够说一口流利的英文和粤语,但很可能说不好从小熟悉的汉语,这些就是香港文化身份的影射。香港游走在中西文化的边缘,带有中西文化的混杂性。对于香港人而言,九七回归,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终结和另一个时代的开始——既给香港人带来难以言说的焦虑感,又激发香港人重新思考文化归属和文化身份的问题。
在《无间道》系列电影中,我们感受到的不仅是惊心动魄的剧情、娴熟的演技、出色的配乐,更是电影中的每一个角色内心的挣扎和煎熬。比如影片中的两个主角,陈永仁和刘建明,一个是潜伏在黑帮里的卧底警察,一个是黑帮大佬安插在警署的内鬼,二人的身份背景虽然截然不同,但他们心中的“真实的自我”却是相通的——双重身份带来的矛盾,对生存的挣扎,对自我命运无法掌控的无奈,形成了他们交织在一起的悲剧命运。
谁是胜者,谁能成为真正的自己?陈永仁和刘建明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都经历了太多的痛苦和折磨,他们都渴望着得到真正的自由。但是,在黑暗的世界里,他们的尝试似乎都只是徒劳无功。他们的过去,像电影中的配曲《被遗忘的时光》所唱的那样,虽然被深深地埋藏在他们的心底,但却永远不会消失……在这个错综复杂的世界中,他们竭尽全力地寻找着自己的出路,希望能找到一种方式来统一自己的身份和内心,但这条路,真的可以回头吗?
接下来,就请跟随我的声音,一起来看看《无间道》系列里两大卧底——陈永仁和刘建明的内心世界。
-
2.卧底警察陈永仁,依靠出卖身边的朋友而生存
-
3.黑帮内鬼刘建明,一直在玩冷酷无情的连环杀人游戏
-
4.他们的结局,一个死后得以永生,一个不死继续遭受痛苦
本书作者About the Author
刘伟强,华语影视导演、摄影师。麦兆辉,华语影视导演、编剧。2002年,两人凭借《无间道》获得第22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导演奖、第40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导演奖。之后合作的作品还有《无间道2》《无间道3:终极无间》《伤城》《头文字D》等。
特约撰稿人Special Contributor
Pluto,武汉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博士
关于本书 About the book
“八大地狱之最,称为无间地狱,为无间断遭受大苦之意,故有此名。”
作为香港最经典的警匪黑帮片,《无间道》系列电影讲述了一个警察卧底和一个黑帮卧底互相渗透到对方组织内部的故事。两个人都在努力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同时也在寻找线索,以期最终揭露对方,完成自己的使命。在主创们的精心设计之下,这个“谁是卧底”的故事在讲得跌宕起伏的同时,还充斥着人物的道德困境,以及故事本身的矛盾叠加,最后甚至还将戏剧冲突上升到了一种佛家思想的高度,成为香港电影史上的一代经典之作。
在2002年12月12日,《无间道》在香港上映,在当时香港电影集体萎靡、港片惨淡的大环境下,《无间道》最终拿下了5500万的票房,被美国华纳公司以175万美金购入重拍权。它也因此被誉为香港电影的“救市之作”。在2003年的香港金像奖的颁奖礼上,《无间道》获得16项提名,并最终获得了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在内的7个重要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