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听
1.失去灵魂的蜀汉,孤军奋战的姜维
-
各位路上读书的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你们的老朋友良辰周。
上期咱们说到,淮南三叛尘埃落定,司马子元剑指九锡。天子曹髦壮烈献祭,潜龙之血为国续命。
曹魏最后一个硬汉皇帝曹髦,用自己的生命,强行断了司马昭抢班夺权的去路。司马昭那叫一个悔啊,当初咋没把这小子看紧点呢?没辙,赶紧再找个听话点的,起码不会搞自杀式袭击的上台。
于是,甘露五年六月初二,一个叫曹璜的王爷被抬上龙椅,大魏改年号为景元。和所有的末代皇帝一样,他在位的主要工作呢,就是隔三岔五下诏书,求着给权臣也就是司马昭加九锡,封晋公。
按说司马昭已经在曹髦那推辞了三回,不用再装了。可在曹奂这儿,他还是坚决地把九锡和爵位塞了回去,从景元元年到景元四年,这么拒了整整三回。不是咱大将军客气,他是真不敢收!过去王莽曹操加九锡,至少当时那会儿还是以德高望重的功臣身份领受的。如今司马昭头上还扣着个弑君者的帽子,就这么大大咧咧加九锡了,岂不成天下笑柄了?
怎么办?事到如今,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立下不世之奇功,用一顶的金光闪闪的桂冠,盖住那顶沾满天子之血的丑帽子。于是,景元四年,也就是公元263年,在司马昭的策划下,傀儡皇帝曹奂下诏:西征,灭蜀!
蜀国,跟曹魏争夺大汉天命几十年的死敌,只有灭掉它,名声烂到路人皆知的司马昭大将军才有资格加九锡、封晋公,甚至改朝换代。同时,大将军也相信,这个蜗居西南的蕞尔小邦已经快完蛋了。下令伐蜀的诏书里说了,如今的蜀国,“土狭民寡”,民不聊生,老百姓是“劳役无已,民不堪命”,更可悲的是,他们唯一可靠的大将姜维,如今也远离前线,跑到鸟不拉屎的沓中种地去也。它早就不是当年诸葛亮治下的蜀国,那个让大魏只有招架之功而无还手之力的蜀国。
为什么会这样?诸葛亮时代昂扬向上激情澎湃的蜀汉,为什么成了这个样子?要我说,两个原因,第一,小国寡民,国力上先天不足;第二,思想滑坡,尤其是丞相死后,意识形态出了巨大漏洞。这俩毛病叠加在一块,让蜀国在丞相死后不到三十年,就成了如今老弱病残的架势。
咱反过来想想,这三国里边,蜀国最小,跟庞然大物曹魏比起来那更是芝麻大的地方。可为啥它能在四川的山卡卡里生存下来,甚至人诸葛亮在的时候还能压着魏国打,让司马懿老同志年年在关中抗压?
其头号法宝,就是诸葛亮亲手打造的意识形态和配套战略。意识形态,是“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蜀国自命为大汉正统的继承者、曹魏逆贼的讨伐者。而配套战略,自然就是艰苦卓绝的北伐。
听众老爷可能觉得:害!不就是喊口号、唱高调吗?您别说,诸葛亮就是用这套组合拳,为蜀国这个犄角旮旯里的小国家注入了灵魂。
汉贼不两立的宏大叙事,将当地极其有限的人力物力动员组织了起来,国家得以站稳脚跟,进而发动北伐;同时,不断北伐,对超级大国曹魏穷追猛打,也让巴蜀人民越发认可“Make大汉great again”的口号,撸起袖子跟着丞相奋斗在伟大复兴的阳关大道上。
说通俗点就是,诸葛丞相把蜀国打造成了一个战争机器,只要蜀国还有一天在为北伐作斗争,那就是铁板一块。
可惜,诸葛丞相归天之后,接任的蒋琬和费祎把这套意识形态整出了bug。这两位当然都是一等一的治国人才,《出师表》里留名的丞相甄选。可他俩擅长的是保境安民,休养生息,也就是说,蜀国要开始过日子了。所以,对北伐这种兴师动众的大工程,预算当然得砍。
于是北伐从当年的轰轰烈烈变成了小打小闹。尤其是在费祎当政那会儿,姜维每次牟足了劲要北上讨贼,咱治国如烹小鲜的费大厨都只给他拨一万左右的兵。啥意思?小打怡情,大打伤身,意思意思得了!
这样一来,蜀国的确支出少了,老百姓日子的确安逸了,但问题也跟着冒出来了。战争机器开动了,就只有自己死和敌人死两条路,一旦停下,那就是灭顶之灾。
要知道,北伐战略和复兴汉室的意识形态是相互支撑、缺一不可的,如今你北伐打成了养生局,那你嚷嚷着复兴汉室岂不真成了唱高调、放空炮?老百姓开始质疑领导人的理想信念,怀疑这个国家的意识形态,社会问题接二连三地冒了出来:丞相死后没多久,蜀郡就出现了大量藏匿人口、逃避赋税、士兵逃亡的情况,那可是全国政治中心,社会矛盾都如此尖锐,其他地方可想而知!搞得蒋琬不得不频繁大赦天下来挽回民心。
今天熟读《三国演义》的听众可能觉得丞相是七擒孟获里那样妙手仁心、救死扶伤的形象,踩死一只蚂蚁都要心疼。可其实历史上真正的丞相,更接近商鞅,活脱脱一个蜀国俾斯麦,玩的是严刑峻法,蜀国的老百姓虽然被整得很惨,但好在丞相公平,对所有人都是一样的严厉,所以百姓们对丞相是既爱又恨。
在丞相这样的铁血统治下,老百姓对一统天下没有怀疑,都想着将来分猪肉。可如今,北伐的口号也不喊了,日子还过得这么苦哈哈,那自然要发牢骚了。
更糟糕的是,民间人心动荡的同时,朝堂上一帮妖魔鬼怪也开始肆虐了。后主刘禅身边有两大宠臣,一个是侍中陈祇,一个是宦官黄皓,这俩都是阿谀奉承、玩弄权术的高手,整天带刘禅沉迷于声色犬马,流连于亭台楼阁。遥想当年丞相北伐的时候,刘禅还曾豪情万丈地昭告天下,说自己为了干曹贼,是“夙兴夜寐,不敢自逸”,贤明的事儿做了个遍。如今北伐不是主旋律了,他也就跟着身边的小丑一起放飞自我,怎么安逸怎么来了。
这样一来,谁还信这个国家会匡扶汉室?谁还会热血沸腾地继承丞相遗志?就算有,也是孤独的极少数,比如姜维。
说来也是挺讽刺,这哥们儿是个外国人,当年从魏国投降来的,却几乎是唯一坚持北伐方针的孤胆英雄。诸葛丞相当年刚得到这位天水麒麟儿,就对他做出了极高评价,说他既爱汉室,又会用兵。而姜维也没有辜负丞相的期望,挑起了后诸葛时代北伐事业的大梁,从238年到262年,他逆流而上,足足发起了十一次北伐。
但他北伐的身影是孤单的。军队里的老牌将领不支持他,像张翼和廖化这些人,都认为姜维是在穷兵黩武瞎折腾。明确支持姜维北伐的,竟然只有一个高平陵政变后从魏国跑来避难的夏侯霸。
朝堂上的文官领袖,尤其是费祎,也对姜维的奋斗冷眼相看。他说当年丞相他老人家都没能干成的事儿,咱能成吗?还是安分点,别把江山社稷赔进去了!
领着皇上纵情声色的小丑,更是和这个整天横眉冷对的战争狂两看两相厌。宦官黄皓趁姜维打败仗,就在皇帝耳边吹风,要废掉他的大将军之衔。吓得姜维从此再不敢回成都,跑到了沓中这么个犄角旮旯的地方种麦子,名为屯田,实为避难。
这就是现在的蜀国,一个失去了灵魂的国家。在它被灭亡之前,吴国有个使者来访,回国后就向皇帝孙休幸灾乐祸地汇报:蜀国现在是君主昏庸乱政却不自知,大臣苟且偷生但求无过,朝堂上真话没人敢讲,老百姓个个营养不良。真是“燕雀怡然不知祸之将及”啊!
-
- 2.阻力重重的伐蜀,出人意料的统帅
- 3.钟会的狂飙突进,汉中的迅速沦陷
- 4.邓艾的奇幻漂流,偷袭阴平的神来之笔
分节阅读 Table of contents
特约撰稿人Special Contributor
陈良超,华南师范大学历史学硕士
关于本书 About the book
三国之后,两晋纷纷扰扰,150年的时间里,司马家族从北到南,四分五裂,匈奴鲜卑相继南下,比三国更乱的乱世来临。这中间既有祖逖石勒沙场浴血,也不乏陶潜嵇康这样的风流名士。他们是民族大融合的缔造者,也是中华文明的奠基人。
这是鲜血与铁蹄铸就的乱世,也是中华民族初步成型的时代,是儒释道三教争锋的乱纪元,也是中华文化璀璨夺目的恒纪元。
跟随百变声优良辰周,回到两晋时代,感受魏晋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