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听
1.宝万之争两大祸根:股权结构、公司制度
-
今天,咱们要来说一场中国商业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金额规模最大、牵涉面最广的资本博弈战争。时间有多长?从2015年到2019年,整整4年!金额有多大?足足200亿!牵涉面有多广?华润、宝能、安邦、恒大,各路资本你方唱罢我登场。这,便是鼎鼎大名的宝万之争。
“宝万之争”的“宝”,指的是宝能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于本世纪初,注册资本三亿元,控股股东姚振华持股百分之百,广泛地投资于物业、金融、物流、文旅等等。而这“万”,则指的是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王石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创立了万科,又在1988年带领万科进军房地产业,很快就发展成了该行业的一大龙头企业。
一个是资本集团,一个是房地产企业。两家公司虽然都在深圳,但涉猎的行业截然不同,顶多就是在物业这个领域有点竞争和摩擦。他们之间,能有什么商战好打?至于发展成长达4年的宝万之争吗?不不不,您想错了,他们争夺的焦点,并不在于哪个行业的市场份额,而是——万科的控制权。
所谓“宝万之争”,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宝能想要争夺万科的控制权。为啥呢?因为万科它真香啊。不管是行业地位,还是盈利能力,当年的万科确实是个香饽饽。可是,一个有30年底蕴的老牌房企,一个总股本超过110亿的上市公司,是这么容易就能被你收入囊中的吗?您还别说,万科这家企业还真的存在一些漏洞,让宝能有了可乘之机。
首当其冲的就是,万科的股权结构是高度分散的。就在这场争夺战开始前,万科的2014年半年报显示,公司股东的总数多达66.3万户,但是,前十名大股东的持股比例加起来,也就只有35.4%。
其中,第一大股东乃是华润集团,持股比例为14.94%,可它和万科之间的关系属于战略合作,在业务上遵循互不干涉的原则。接下来的九个大股东,都是一些金融机构,每家的持股比例大概在3%上下。作为机构投资者,他们做这笔投资只是为了拿分红,不会跑过来对万科的经营指手画脚。那么,真正负责业务经营的管理层,比如王石,他们的持股又有多少呢?不足0.2%。
再一个,万科的章程制度也存在很大的问题。王石作为职业经理人,也是公司的创始人,持股比例低也就算了,还连一丁点的内部特殊权利都没有。
咱们不是说要搞一言堂,但是真正管理公司、要做很多决策的人,总会弄点AB股结构,或者其他的特殊权利,来增加自己在公司里的话语权。像百度的李彦宏,在股份的表决权方面,他的一票顶别人的十票。再比如阿里巴巴的马云,虽然没有设置AB股制度,但是他能特别任命公司的董事会成员。而王石呢?啥都没有。
都不用我解释,您大概已经明白了,股权如此分散,但凡有人肯多花点钱,就能成为大股东;哪怕想成为第一大股东,也并不难操作。更糟糕的是,排名前几的大股东都不管事儿,即使发现了想要入侵的外部势力,也未必会积极地去行使股东权利,把它们赶出去。而真正管事儿、真正在乎公司发展的王石,却没有足够的控制手段,面对外部势力,很有可能束手无策。
这样的万科,在心怀鬼胎的资本眼里,就是一只香喷喷的待宰羔羊,怎么可能不去动它?唯一一个暂时不动它的理由,那就是为了等它养肥。什么时候算肥呢?当然是股价低估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咯。
从2011年到2014年,A股涨势喜人。万科的盈利能力很好,股价基本维持在十多元左右,不光股价偏低,涨幅也始终落后于大盘,这就意味着,公司的股价存在被低估的可能。企业的价值摆在那里,而且,这个价值还没有完全被市场完全发现。此时不宰,更待何时?
-
- 2.宝能欲成万科的第一大股东
- 3.万科两度自救,皆以失败告终
- 4.万科被迫停牌,深地铁成为白骑士
- 5.恒大横插一脚,官方强势下场
分节阅读 Table of contents
特约撰稿人Special Contributor
LXJ,北京大学财政学学士、税务硕士
关于本书 About the book
当你盯着大盘个股红红绿绿的数字和图线时,你可曾想过,今天你因它而产生的喜、怒、哀、乐,早在百年前就已经被前人上演过千万遍?一直以来,我们关注的总是金融时事,却对金融投资史上的大事件却不甚熟悉。但不读史,如何能保证自己不重蹈前人的覆辙?
本系列从清末的数次股灾,到惊心动魄的美国大萧条,从臭名昭著的安然造假,到散户大战华尔街……让我们以史为鉴,更好地懂得金融、学会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