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听
1.步步惊心!司马师的艰难开局
-
各位路上读书的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你们的老朋友良辰周。
咱们书接上回,且说——司马懿背信弃义,高平陵再添续集。有道是人生七十古来稀,司马老儿这是七十高龄却把晚节来抛弃,俯首甘为子孙窃国奠基。这国,他是窃来了,可偷江山容易,守江山,他有人吗?在他之后,谁能接力他司马家的窃国大业呢?答案是:司马师。
话说那一年的那一月,司马懿的追悼会刚刚开完,曹魏的朝堂之上就嚷嚷开了,说什么“伊尹既卒,伊陟嗣事。”啥意思?这伊尹,是商朝的超级权臣,辅佐五代商王,甚至放逐过一个混账君王太甲,自己摄政当国。他死了之后呢,又把这宰辅大权传给了他的儿子伊陟。说白了,这就是一个官僚权力世袭的典型,那司马懿刚死,有人就嚷嚷这事儿是几个意思呢?很显然,就是在起哄,要司马师接替司马懿当魏国话事人嘛。
傀儡魏帝曹芳还能说啥,不得不从啊。魏嘉平四年春正月,司马师“迁大将军,加侍中,持节,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说白了就军政大权一肩挑,正儿八经地全面执政了。
可是,当司马师大将军登上了权力之巅,他终于深刻体悟到,山顶上不止有一览众山小的无限风光,那也还有山脚下深不可测的凶险。站在朝堂,环视四周,那可是一张张阳奉阴违、笑里藏刀的脸,他司马家的权力之路,不是也不可能是一马平川,那是暗流汹涌。
首先,司马师接手他爹权力这事儿,就已经犯了很多朝臣的忌讳。你司马家功劳再大,威望再高,至少名义上还是臣子吧,哪有臣子直接把工作岗位传给儿子的呢?至少也要下基层锻炼两年吧。现在又不是伊尹那会儿了,自秦以后,只有皇权能顺理成章地通过血缘传播。权臣在家族内传递权力,本身就是对皇权体系赤裸裸的挑战。所以,虽然司马家的狗腿子们翻出了商朝的老黄历,但许多臣子只是表面唯唯诺诺,内心里对司马师这个“当代伊陟”很不满。
再者,司马师本人的资历和威望确实还难以服众。他虽然厉害,但干成的那些事儿吧,都不太能摆上台面。做官太晚,也没捞着多少功勋,不像他老爹,军功章多了去了。司马师才四十出头,搁在那些刀枪里滚出来的曹魏元老眼里,他就一新兵蛋子,让这么一个年轻后生指挥大家?想啥呢!别的不是,就说对面吴国的诸葛恪,都送了司马师俩字:“幼弱”。年纪轻,好欺负。
好嘛,你现在上位了,爬到权力巅峰了,你站的稳嘛,山是会动的,地是会摇的,权力也是可以跑滴。这不,那些被司马懿压得喘不过气的曹魏旧臣,这会儿又蠢蠢欲动了,随时准备打起曹氏的大旗,把这个司马家的小崽子赶下权力舞台。
面对这么一尴尬局面,司马师急需立威。俗话说的好,内部矛盾最激烈的时候,也正是对外扩张的最好时机,一旦打赢了仗,他就成了曹魏最英明神武的领路人。打谁呢?司马师把目标移到了吴国。
说来也巧,司马懿死后不到一年,老寿星孙权也跟着宾天了。接班人孙亮还小,所以临死前,孙权也安排了个托孤大臣来掌控大局,那就是诸葛恪。这个诸葛恪呢,是诸葛亮的侄儿,吴国大将军诸葛瑾的儿子,家世高贵,机智敏捷,孙权决定让他总揽朝政,任大将军领太子太傅。
这么一来,时年五十岁的诸葛恪,就被推到了吴国的权力最巅峰,也就是说,他遭遇了和司马师一样的局面:站那么高,风浪很大啊。当务之急,那是必须烧几把火才能站稳脚跟。于是他也要对外搞事,为了在魏吴边境兴风作浪,诸葛恪在东兴建造大堤,并筑起了两座城池。司马师一看,高兴坏了,这老小子蹦跶得欢啊,大魏的勇士们,犯我大魏者虽远必诛,干他!
于是,在司马师授意之下,镇东将军诸葛诞、征南大将军王昶、镇南将军毌丘俭纷纷支持开战,并献上攻吴之策,狂热的战争氛围弥漫在魏国的天空,举国都在热烈地谈论着打到东吴去。唯有一司马师的心腹傅嘏gǔ还有几分冷静,他引经据典,洋洋洒洒来了一篇小作文,告诉司马师:时机不到,胜算不大,打不得!
但此时的司马师已经是骑虎难下了,这一仗非打不可,非胜不可。他调集重兵,分三路攻打吴国。其中东路大军有七万之众,归镇东将军诸葛诞节制,向东进发,将东关团团围住。其余两路由王昶、毌丘俭领兵,攻打南郡和武昌,作为策应。一时间,魏国大兵压境,来势汹汹。
然而,战争结果却给司马师扇了记大嘴巴子。嘉平五年正月,吴国的新任一把手诸葛恪亲率四万援军抵达东兴,奇袭魏军大本营,打得远房亲戚诸葛诞人仰马翻,死伤数以万计,军资器械损失殆尽。王昶、毌丘俭听说东线魏军失利,赶紧烧了营地,仓皇跑路,魏国这一仗宣告失败。
坐镇中央的司马师,看了来自前线的战报,汗流浃背。本想靠这次军事行动立威,不料输得裤衩都不剩,这让司马家的脸往哪儿搁?那些个冷眼旁观的大臣,这时候倒是不冷眼旁观了,一个个浑身细胞都沸腾了,大做文章,大出狂言,唾沫横飞,要求把这次带兵将领统统撤职查办。
司马师听得心惊肉跳:指桑骂槐嘛!冲我来的这是!可我们知道,司马师是何许人也?明天起兵造反,今晚照样安然入睡的主。他胸有激雷而面如平湖,站了出来,舍下自己的面子向群臣谢罪,当众大义灭亲,将责任揽到自家兄弟身上,削了他老弟司马昭的爵位,至于其他人,一概不提。
不得不说,面对错误决策的责任,司马师不推诿,不逃避,大方地承担,展现了自己的领袖风范。而且,成功帮部下吸引火力,做出护短姿态,又起到了笼络人心的作用。东晋时的一个史学家习凿齿就说,司马师大将军这一招无比明智,有“过消而业隆”的奇效,淡化了战败恶果,凝聚了曹魏人心。
不过,不管史学家怎么吹,败仗就是败仗,东关之战更是曹魏立国之后,对吴作战最惨痛的一仗,打得司马师威风扫地。许多曹魏大臣抓着这件事,对司马家族穷追猛打。
而这,就是司马师刚执政的局面,朝廷质疑四起,地位地动山摇。但史书后来是怎么评价司马师时代的政治状况呢?八个字:四海倾注,朝野肃然。这就怪了!这困局,他怎么走出去的?危机重重之下,他是怎么把魏国上下整顿得朝野肃然的呢?
-
- 2.司马师的酷烈政治,小人物的壮烈反击
- 3.夏侯玄之死,正始名士的彻底凋零
- 4.废立天子,司马师问鼎权力之巅
分节阅读 Table of contents
特约撰稿人Special Contributor
陈良超,华南师范大学历史学硕士
关于本书 About the book
三国之后,两晋纷纷扰扰,150年的时间里,司马家族从北到南,四分五裂,匈奴鲜卑相继南下,比三国更乱的乱世来临。这中间既有祖逖石勒沙场浴血,也不乏陶潜嵇康这样的风流名士。他们是民族大融合的缔造者,也是中华文明的奠基人。
这是鲜血与铁蹄铸就的乱世,也是中华民族初步成型的时代,是儒释道三教争锋的乱纪元,也是中华文化璀璨夺目的恒纪元。
跟随百变声优良辰周,回到两晋时代,感受魏晋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