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听
1.皇帝驾崩太子未立,头号继承人会是谁
-
各位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你们的老朋友良辰周,今天接着给大家聊聊《趣说宋朝319年》。
上一回节目咱们说了千古之谜“斧声烛影”:大宋王朝首任CEO赵匡胤才干了不到十七年,某天晚上突然就挂了,毫无征兆地由他弟弟赵光义继位,成了大宋第二任皇帝,也就是宋太宗。
赵匡胤的离奇死亡有两个版本,一个是他正常病逝,兄终弟及;一个是赵光义杀凶篡位。到底哪个才是真相呢?想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咱得先搞清楚另一个问题:赵匡胤心中的皇位继承人是谁?
肯定有很多听众朋友会认为:父死子继,儿子接班老子是天经地义的事,赵匡胤当然是想传给自己的儿子啦!这句话可以说是对的,也可以说是不对的。因为按照五代以来的套路,在没有明确指定储君是谁的情况下,一旦有人被封了王,又被任命为皇都的府尹,那基本上就是下一任皇位继承人了。
可能又有朋友要说了,这都是大宋新时代了,良辰你还扯什么五代啊?拜托,赵匡胤出生于927年,后唐天成二年,他一生经历了五代中的“四代”: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说他是个五代时期的人,拥有五代时期的思维,还真的没毛病。不止是他,他身边的人,也基本都是生在五代时期,长在五代时期,思维认知和固有观念,都还是五代时期的残留。
所以,按照这个流传了很久很久的游戏规则,赵匡胤是有心扶持弟弟赵光义继位的,事实上,早在宋朝建立的第二年,也就是公元961年,赵光义就被任命为开封府尹,不久后又被封为晋王。这么一来,或者说在旁人眼里,赵匡胤这就是有传位给弟弟的那个意思了。
其次,从大宋成立之初的现实环境考虑,赵匡胤也极有可能选弟弟而不是儿子当继承人。要知道,历经五代时期的兵荒马乱,赵匡胤虽然当皇帝了,可社会默认的游戏规则依旧是“谁的拳头硬谁就能当皇帝”。如果接班人镇不住场子,无法约束各路将领或亲王,保不齐就被篡了位,赵家的江山转眼就不姓赵了。如果选自己的儿子,对不起,那肯定是没这个实力的。毕竟,他四个儿子就活了俩,剩下两个,赵德昭才10岁,赵德芳才刚刚2岁。
赵匡胤有着丰富的篡位经验,他要极力避免自己干的事在自己身上重演。何况古代人的寿命短,医疗水平差,很多人因为一场今天社区医院就能解决的问题而不幸见了阎王。如果不早做准备,万一自己一不小心挂了,岂不是要任由他人学习自己再来一手陈桥兵变欺负孤儿寡母?
还别说,赵匡胤的担忧不无道理,宋朝建立的那一年,还真就爆发了“二李之乱”。这就越发印证了他的担忧:要是我死了,叛乱一发生,我那俩儿子肯定是镇不得住场子的,大宋肯定要完!
既然儿子们都不行,相比之下,已经22岁,年富力强而且还挺精明的弟弟赵光义,就相当适合了。于是,在登基第二年,他任命年富力强的弟弟赵光义为开封府尹,接着又封为晋王。这在旁人眼里,包括在赵光义心里,基本上就确定了大宋王位继承者。只是吧,这事儿到了后来,就起了变化,极有可能,赵匡胤改主意了。
因为一晃十几年过去,赵匡胤担心的事情竟然一个都没有发生。首先他活得好好的,身强力壮,看上去无病无灾,没有人暗杀他,更没有突然“啊”一下就死掉;其次,经过杯酒释兵权,宋朝的局势已经稳定下来,国内的反对势力都已经被削平,军界大佬们也都被解除了军权,赵匡胤一系列削弱武将的改革,使得叛乱、篡位的可能性大大减少;再次,宋朝南征北战,已经有了一统江山的迹象,就要像汉朝、唐朝一样,建立一个大一统王朝了;最后,赵匡胤的两个儿子都顺利长大了。开宝九年也就是公元976年时,赵德昭25岁了,而赵德芳也已经17岁,虚岁十八,算是成年人了。
十几年一过,赵匡胤的心态已经从五代人转变为宋朝人了。那他会不会心里盘算:当初是因为儿子太小,为了应对不测之需,我才选弟弟当接班人。现在风险都消失了,国内形势稳定了,儿子也都长大了,那我干吗还要传给弟弟呢?自己辛辛苦苦打下来的江山,不传给儿子却传给弟弟,这不合适吧?
可是,想换人,也不是他想换就换的。毕竟,弟弟早已封王,还是开封府尹,城中到处都是他的势力,这可怎么办才好?
极有可能,赵匡胤这时候想的办法就是:换地方重启。
据《续资治通鉴》记载,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四月,赵匡胤在距离视察洛阳行宫一个月之后,突然提出了迁都洛阳的想法,理由是汴京周围一马平川,无险可守,需要驻扎大量军队,还要依靠运河转送粮食,耗费巨大。
对于赵匡胤的头脑风暴,众人都很惊讶,纷纷表示反对,还提出了迁都洛阳的种种弊端,比如洛阳没有运河的便利,洛阳的防御能力也很一般,等等。总之,迁都洛阳,消耗的人力、物力、财力并不比在汴京少。
虽然众人都不赞同,赵匡胤看上去也很清楚情况,他却仍然一意孤行,坚持要迁都。兄弟心连心,赵光义当然晓得哥哥都是怎么想的,他可急坏了,扑通一声跪下来,大声劝道:我的哥啊!迁都洛阳不合适!
赵光义为啥如此激动,想想也能理解。他在汴京苦心经营了那么多年,势力根深蒂固,本来都默认自己是下一任皇帝了。要是迁往洛阳,他哥就要另起炉灶了,可以重新选择接班人了,那自己这半辈子都是白干了,竹篮打水一场空。因此,赵光义必须坚决反对。
虽然在许多人的集体反对之下,赵匡胤最终放弃了迁都的想法。但赵光义感受到了危机感,这么看来,他几个月后先下手为强,害死亲兄,篡位夺权,是完全有动机的。因此后世也有了类似的阴谋论,认为赵光义与宋太祖的死脱不了干系。
翻看官方史书《宋史》,赵匡胤的死亡非常突然,完全没有任何预兆,也没有生病的半点记载。相反,他的身体看起来相当不错,去世前几个月还频繁出行,活蹦乱跳;去世前几天,他亲临西教场,视察军队训练,并在接下来的数日密切关注与北汉的战事。
然后突然地,他就“啊”一下死掉了。你说蹊跷不蹊跷?
有学者就说了,“斧声烛影”的故事中,兄弟二人可能经历了一场打斗,赵光义把他哥打死了,然后自己上位。还有学者说,赵光义想要1V1打赢几乎是个人武艺天花板的哥哥,可能性基本为负数,所以他用了别的办法:下毒。
从史书记载来看,赵光义是个很爱用毒药的人,他最著名的事迹就是用牵机药毒死了南唐后主李煜。事实上赵光义还有别的光荣事迹:投降宋朝的吴越王钱俶过六十大寿,也被他一波毒酒带走。而赵匡胤死亡那天,精通医术的小人物程德玄为什么会频繁出没?估计正是给赵光义帮忙的。
真相到底是什么,没人能下定论,“斧声烛影”的故事将永远笼罩在历史的迷雾当中。但赵匡胤突然不明不白地挂了,赵光义上位了,对他的猜疑肯定是少不了的。如此一来,赵光义就必须要消除杂音,于是他掏出了一样东西,可以证明他当皇帝是名正言顺的。
-
- 2.宋太宗有话要说,杀兄篡位不是我
- 3.遗命真伪难断定,扑朔迷离疑点多
- 4.继承人都没好下场,赵光义坐稳了皇位
分节阅读 Table of contents
特约撰稿人Special Contributor
天涯莫名,自由撰稿人,著有《活在大宋》《大清秘史》等书
关于本书 About the book
这是一个极好的时代,经济文化艺术高度发达。据统计,整个宋朝的GDP是当时世界第一,比其他国家的GDP总和还要多;宋词是中国历史文化里面的一朵奇葩,深刻地影响着后世;这个朝代人才辈出,有变法的王安石,有名臣包拯,还有写《资治通鉴》的司马光,著名科学家沈括,忠臣岳飞……
这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军事力量孱弱,亡于外族入侵。对内,权力斗争不断,奸相弄权,祸国殃民,忠良受害;对外,外交上长期处于被动,卑微求和,丧权辱国。靖康之耻中二帝被俘,皇后公主惨遭蹂躏,更是令整个宋王朝蒙受奇耻大辱。
从960年赵匡胤黄袍加身,到1279年崖山之战,宋朝国祚长达319年,为什么常常被人冠以“弱宋”的调侃?最富有的朝代为何沦为最屈辱的朝代?百变声优良辰周,将通过轻松、幽默的方式,为您讲述这一段让人又爱又恨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