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听
1.黑色星期一后,熔断机制登上历史舞台
-
上回咱说到了2015年股灾,说实话,说的时候,我都替咱们A股市场可怜。2008年,2015年,这都不到十年啊,A股就经历了两次巨幅跳水。咱要痛定思痛啊,要吸取教训啊,总得想点办法出来,让市场更冷静一点,更平稳一点,不要动不动就过山车嘛。您还甭说,监管部门还真想过办法。严格说起来,这个办法也不用他们动太多的脑筋,因为世界上已经有了一套成型的、沿用了三十年的机制——熔断。
熔断机制,起源于1987年的美国。不知道大家还有没有印象,我们在好多期好多期之前讲过,1987年的美国,发生了比大萧条还要萧条两倍的“黑色星期一”,道琼斯指数一天跌了22.6%。也讲过,这次暴跌后,为了恢复市场信心,美联储主席一边让央行放松银根,一边威逼利诱各家大银行掏钱救市。
这些做法确实能在短期内维持市场的流动性,但毕竟是及时性的,想要从今往后减少大规模恐慌性抛售,光靠一时掏钱可不行,那该怎么做?美国的金融精英们思来想去,反复讨论,终于在“黑色星期一”一周年的时候,正式推出了熔断机制。它登上历史舞台不久,就开始为美国乃至世界各国的股市保驾护航,说是资本市场最重要的制度之一也不为过。
到底什么是熔断?顾名思义,在电箱,超过一定温度,保险丝就会熔断,防止电路过载、发生火灾。在股市也是同理,只不过不是为了防范过热,而是为了防范过冷,一旦市场价格剧烈下跌到某个点,股市交易就直接断掉,以免发生更恐怖的股灾。
具体来讲,美股熔断机制经历了几次调整,目前的规定是这样的:标普500指数下跌7%时,触发第一次熔断,暂停交易15分钟;指数下跌13%时,触发第二次熔断,再次暂停交易15分钟;指数下跌20%时,触发第三次熔断,市场将在当天直接休市。
有人可能会不理解,这跟咱们国家的跌停板制度有啥不一样的?不都是跌幅有极限吗?我还多一个涨停板的制度,更加全面呢!不,这两者的不同就在于,跌停板是指某一只股票跌了10%,它当天的价格不再变化;而熔断是说,当股指平均跌了20%的时候,所有的股票交易就都得停止。
显然,熔断机制涵盖的范围要大得多,好处也是显而易见。您想,股灾期间,要是某几只股票跌停板了,股民只会陷入更大的恐慌中,看看自己手里持有的其它股票,赶紧能卖就卖,结果就是造成更多的跌停板、更大的跌幅,无限地恶性循环下去。但是,熔断机制下的整体休市就不一样了。甭管你持有的股票今天涨了还是跌了,跌了多少,你都不能再做任何交易,这么一来,就从根源上堵死了恶性循环的空间,你不是不冷静吗?我让你看着屏幕干瞪眼,一笔买卖都没法做,强迫你冷静下来。
对于散户来说,熔断之后,他们能够多一些冷静思考的时间,免于人云亦云、人抛我也抛;而对于交易员来说,熔断机制更是给了他们沟通的机会,和证监会、证交所打听清楚,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说句不好听的话,万一和咱们之前讲过的光大乌龙指一样,是一个bug,是一场意外呢?要是为了不值当的理由酿成一场股灾,可就太划不来了。
既然熔断有这么多好处,大家还不赶紧学起来?于是继美国之后,像英国、日本、新加坡这些金融市场比较发达的国家,也都陆续推出了适合国情的熔断制度。咱们的港股市场,也引入了熔断。而咱们A股,虽然跟进的步伐慢了些,但是也在留意。特别是2015年股灾后,国家也把这事儿放在了心上。
-
- 2.准备了三个月,却迎来“开门绿”?
- 3.只是暂停?再度实施依然遥遥无期
- 4.熔断机制为何偏偏在中国水土不服
- 5.最受争议的证监会主席之一:熔断先生
分节阅读 Table of contents
特约撰稿人Special Contributor
LXJ,北京大学财政学学士、税务硕士
关于本书 About the book
当你盯着大盘个股红红绿绿的数字和图线时,你可曾想过,今天你因它而产生的喜、怒、哀、乐,早在百年前就已经被前人上演过千万遍?一直以来,我们关注的总是金融时事,却对金融投资史上的大事件却不甚熟悉。但不读史,如何能保证自己不重蹈前人的覆辙?
本系列从清末的数次股灾,到惊心动魄的美国大萧条,从臭名昭著的安然造假,到散户大战华尔街……让我们以史为鉴,更好地懂得金融、学会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