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听
1.出身书香望族,年少成名;不料族人逼迫,寄人篱下
-
要说起咱们中国历史,那可以称得上是人才辈出、群星璀璨。你比如,东周的诸子百家,秦汉的张良韩信,魏晋的竹林七贤,唐宋的诗仙诗圣,一直到近代南陈北李、鲁郭巴老曹,这些历史名人,那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但是,大家发现一个问题没有?在这些名人里头,绝大多数都为男性。女性的身影,那是少之又少,可能大家叫得上名来的,屈指就那么几个。
原因呢,很简单。因为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个再典型不过的男权社会。男性控制和垄断着社会政治经济资源,而女性作为其附属品,教育权、继承权、选举权,长期得不到承认,这就使得她们没法进行社会劳动,也没法参政议政,只能依附男性生存。
然而,有些光芒,注定是压制不住的。即使在这种完完全全的劣势之下,仍有那么些才华卓越的女性,一代一代脱颖而出,惊艳了文坛、温柔了青史。汉有班婕妤、蔡文姬,晋有苏蕙、谢道韫,唐有武则天、上官婉儿,宋有李清照、梁红玉,明清两朝,更是诞生了数以千计的女诗人女词人。这些被封建教条深深压抑的才情和生命,哪怕抓住一点点机会,也要发芽生根、热烈绽放。
那咱们今天要分享的,是就是这样一位女性:她年少成名,传奇一生。从文,则文坛顶流;从政,则政府机要;从商,则富甲一方。才情卓绝又特立独行,众星捧月却终身不婚。即使置身于众星闪耀的民国,亦无丝毫逊色。她就是民国奇女子,吕碧城。
吕碧城,本名叫吕贤锡,生于清光绪九年,也就是1883年的阴历六月。祖籍在安徽庙首,也就是咱们今天的宣城市旌德县。别看庙首现在没落了,有点儿查无此地,但在当年,也是辉煌过的。紧邻著名的徽文化圈,自古以来就是书院林立、学风浓厚。吕氏家族在当地算是书香望族,乾隆到光绪这100余年间,先后出过四任学政官。什么叫学政啊?简单来说,就相当于咱们现在的省教育厅厅长,负责一个省的最高教育,主持童生试,协助乡试,每年考察生员等。官居三品,是个非常清贵的职位。而吕碧城的父亲吕凤岐,就是这四人中的一员。
说起来,吕凤岐的人生是相当励志。早年在考场上屡战屡败,接着又丧父丧母,后来躲去江西避乱,做了蒋家的上门女婿。直到34岁,才考中举人。没曾想,客居京城期间,夫人蒋氏去世,两个儿子均寄养外家。到了同治十三年,吕凤岐续娶夫人严氏,第二年,光绪元年,两人有了第一个女儿,吕贤钟,字惠如。也是这年,吕凤岐时来运转,突然走上仕途快车道,八月,任国史馆校对官,光绪二年,补中书实缺,任玉牒馆纂修官,光绪三年,中进士,引见养心殿,任翰林院庶吉士,担任国史协修官。
仕途的发达,终于给了这位曾经的赘婿底气,光绪四年,吕凤岐就把前妻生的两个儿子接回了北京。此时,长子贤铭十二岁,次子贤钊十岁。三年后,吕凤岐和严夫人有了第二个女儿,吕贤鈖,后易名吕美荪。紧接着,光绪八年,吕凤岐接到出任山西学政的任命,迎来个人仕途巅峰。次年,严夫人生下了第三个女儿,也就是咱们的女主角,吕贤锡,吕碧城。
然而,彼时的吕凤岐并不知晓,他这三个女儿会在多年后名动天下,长女吕惠如、次女吕美荪、三女吕碧城,都精通诗文,广有才干,出任了大学校长,号称“淮南三吕,天下知名”。吕碧城出生那年,这位当爹的同志,只在他的《石柱山农行年录》中写了7个字:“六月,三女贤锡生。”从这7个大字中,我们似乎看不到吕凤岐的欣喜。也许,跟所有封建社会的父亲一样,吕凤岐也在盼望一个儿子。因此,对吕碧城的出生,并没有那么期待。
仕途顺利,儿女双全,人生到此似乎已经圆满,然而乐极生悲的老话告诉我们,事情不会这么简单。
光绪十二年,在任山西学政四年后,吕凤岐念及自己秉性直傲,难以苟同于世,决定激流勇退,辞职退休,带领家人定居安徽老家,开始专注养老休闲和教育子女。女儿们交给母亲,自己则对儿子们更为留意,一心望子成龙。只是,俗话说得好,爱之深责之切,悲剧,就这样发生了。光绪十三年五月,吕碧城四岁时,她的二哥贤钊因为逃学,受到父亲责骂,上吊身亡,年仅十九。四年后,长子贤铭也因病去世。吕凤岐痛悔之至,病得几个月下不来床。
丧子之痛后,女儿的聪慧好学,似乎成了吕凤岐为数不多的慰藉。特别是三女儿吕碧城,在五岁时,便显现出惊人的天赋。
一次,吕凤岐在花园,随口出了个上联“春风吹杨柳”,吕碧城不假思索对出下联:“秋雨打梧桐。”应对之快,才思之敏,令吕凤岐也不免惊讶。七岁时,吕碧城已经能像模像样地作大幅山水画,而十二岁的一首填词《法曲献仙音·题虚白女士看剑引杯图》,更令吕碧城在文坛初露头角,该词写说:
“绿蚁浮春,玉龙回雪,谁识隐娘微旨?夜雨谈兵,春风说剑,冲天美人虹起。把无限忧时恨,都消酒樽里。君知未?是天生粉荆脂聂,试凌波微步、寒生易水。漫把木兰花,错认等闲红紫。辽海功名,恨不到青闺儿女,剩一腔豪兴,写入丹青闲寄。”
这样的词句,很难想象是出自一个十二岁的小女孩之手。那时的吕碧城,初步表露了自己的特立独行,这个女子的自我期许,乃是荆柯、聂政、花木兰、聂隐娘,驰骋疆场,除暴安良。
只是,命运并没有留给吕碧城足够的时间来成长,十二岁的盛名过后,狂风骤雨,已然猝不及防打落。光绪二十一年的秋天,吕凤岐意外染病身亡。很快,颇有家资又无男嗣的吕家,被宗族众人盯上,很快上演了一场逼凌寡妇、侵吞遗产的丑剧,也就是咱们俗称的吃绝户。最后,吕碧城的母亲严氏,不堪族人逼迫,忍痛放弃了吕家祖产,带着女儿一路风尘回到了娘家,安徽来安。
遗产风波过后,吕碧城的长姐吕惠如,很快嫁给舅舅严朗轩之子严象贤,迁居塘沽。而吕碧城和二姐吕美荪,也被母亲一并托付给兄长。当时的天津是国内除上海之外,仅有的几个国际商埠之一,塘沽距离天津只六十里,严夫人希望,女儿能在更为开放的塘沽,得到良好教育。
在塘沽,吕碧城确实接受到不少新式教育,眼界也随之得到开阔,但终究是寄人篱下,总是不那么好受的。时光辗转,转眼八年过去,光绪二十九年的春天,吕碧城迎来了她人生第一个重大转折。
这年,舅舅单位同事方秘书的太太,有事要到天津,吕碧城跟她约好一同前往,准备探访能否在天津继续求学深造。不料,临行前却遭到舅舅一通臭骂,不许她离开塘沽半步。年少气盛的吕碧城哪受得了这个气?一怒之下,当即与舅舅决裂,只身一人登上了前往天津的火车。可到了车上,吕碧城才陡然回过神来,自己不光没有旅费,连件替换衣裳都没带。一个刚满二十的美丽少女,只身一个,身无分文,还人生地不熟,按照电视剧的套路,见色起意的人贩子这时候就该登场了。
果然,同车的一位太太听说了吕碧城的遭遇,深表同情,自称是天津某客栈的老板娘,笑眯眯地向她发出了邀请。
-
- 2.孤身闯天津,入职《大公报》;呼吁妇女解放,声名鹊起
- 3.一个碧城东渡日本,策划革命;一个碧城留在天津,兴办女学
- 4.从政,则政府机要;从商,则富甲一方
- 5.众星捧月,却终身不婚;皈依佛教,洒脱人生路
分节阅读 Table of contents
特约撰稿人Special Contributor
原乡,北京大学古代文学博士
关于本书 About the book
她年少成名,传奇一生。从文,则文坛顶流;从政,则政府机要;从商,则富甲一方。才情卓绝又特立独行,众星捧月却终身不婚。即使置身于众星闪耀的民国,亦无丝毫逊色。她是“中国第一位女编辑”、“北洋女子师范学校第一位女校长”、“近代教育史上女子执掌校政第一人”、“中国近代第一位系统提出女子教育思想者”,也是“第一位在世界保护动物大会演讲的中国女性”。她就是民国奇女子,吕碧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