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听
1.最广泛的利率基准,被玩弄于股掌之间
-
上一期结尾,咱们说要揭开一个比闪电崩盘更大的操纵案,而且操纵的对象很特别,居然是利率。大家都知道,比起股价,利率可不好操纵啊。但一旦操纵成功了,那影响可比股价操纵要大得多得多得多。为什么呢?因为利率的高低,是筹资、投资的决定性因素。利率一变动,甭管是银行还是储户,甭管是基金公司还是实业企业,甭管你这个小老百姓炒不炒股,都会被波及。
那么,究竟是谁如此狂妄又如此大胆,居然敢拿利率开玩笑?他们操纵的又是什么利率呢?咱们今天,就来说说,2012年这起震惊全球的LIBOR操纵案。
LIBOR,全称是“伦敦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什么是同业拆借?咱知道,企业没钱了,可以管银行借,那银行自己有的时候没钱了,怎么办呢?当然是管同行借啦。所以,银行间互相借款的这个利率,就叫做同业拆借利率。
LIBOR最早起源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八十年代开始发展起来。1986年,英国银行家协会选定了20家比较牛的银行作为参考,确定了它的报价机制。每天伦敦时间的上午11点前,这20家银行上报各自的拆借利率。协会把这些利率从高到低排列,去掉前四分之一,去掉后四分之一,剩下的取平均值,就是当天的LIBOR。
渐渐地,这个LIBOR就成了用于衡量各种金融机构之间交易的统一利率标准,哪怕不是唯一的标准,也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最热的时候,一度是全球最广泛使用的利率基准之一,数百万亿美元金融产品的定价,都跟它挂钩。但正如历史一次又一次证明的那样,在金融界,某个东西火了之后,各种肮脏的手段就会随之而来。这不,自2005年开始,LIBOR的定价出现了严重错位。
怎么个错位法呢?要是放现在,投资者们高低得写个《四问银行业协会》:第一问,为什么LIBOR报价与其他利率之间开始有了越来越大的差距?第二问,为什么LIBOR的波动幅度在一天天增大?第三问,你们说是按各银行上报的拆借利率算LIBOR,怎么我们按你们的规则算了一下,结果跟你们的实际报价不一样呢?第四问,既然按照规定,LIBOR适用于伦敦所有银行之间的同业拆借,为什么有些银行就看人下菜碟,觉得这笔信贷价值不高,就故意给高利率呢?
三年间涌现出这么多问题,事出反常必有妖,2008年,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和英国金融行为监管局联手,给出了定价流程异常的调查结果,发现至少有两种人为操纵LIBOR的行为。
其中一种是交易员的操纵。正如上回说的萨劳一样,只要有利可图,交易员就一定会想方设法进行操纵,问题是利从何来?当然是为了少花钱、多挣钱。你如果问别人借钱,就希望利率越低越好,反之,要是借钱给别人,自然希望利率越高越好。要知道,银行与银行之间的交易金额巨大,哪怕只推动LIBOR上涨或下跌1个基点,利益也是相当可观的。
另一种则是虚报低价。之所以这么做,主要还是金融危机的锅,如果一家银行报的同业拆借利率太高,同行和媒体可能就闻风而动,张口就来:你是不是没钱了,才故意要价这么高?金融危机期间,一家银行一旦被质疑流动性,是很可能引起挤兑的,到那时银行就完了!出于这方面的考量,一些银行就故意报低价,让外界认为银行的财务状况比实际上更加稳健。而这种做法也显著地压低了LIBOR。
在所有的故意操纵案件当中,巴克莱银行一案被拎出来树了典型——2012年6月27日,它成了第一家因LIBOR操纵被处罚的银行。那么,巴克莱银行究竟做了些什么呢?
-
- 2.交易员贪心不足,竟然合谋操纵利率
- 3.管理层压低利率,竟是英国央行指示?
- 4.巴克莱被揭发操纵,怒把同伙都拉下水
- 5.事发五年,LIBOR终于缓慢退出历史舞台
分节阅读 Table of contents
特约撰稿人Special Contributor
LXJ,北京大学财政学学士、税务硕士
关于本书 About the book
当你盯着大盘个股红红绿绿的数字和图线时,你可曾想过,今天你因它而产生的喜、怒、哀、乐,早在百年前就已经被前人上演过千万遍?一直以来,我们关注的总是金融时事,却对金融投资史上的大事件却不甚熟悉。但不读史,如何能保证自己不重蹈前人的覆辙?
本系列从清末的数次股灾,到惊心动魄的美国大萧条,从臭名昭著的安然造假,到散户大战华尔街……让我们以史为鉴,更好地懂得金融、学会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