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
Facebook
取消
 |
慢读《论语》08
八佾(一):礼乐很重要,仁心比礼乐更重要 |
00:00免费试听第一章节00:00
分节阅读 Table of contents
-
试听
1.时代巨变不以孔子为转移
-
前几期节目,咱们一起读了《论语》的头两篇,《学而篇》和《为政篇》。今天,咱们接着往下,来到《论语》的第三篇:《八佾篇》。说起“八佾”,想必大家都很耳熟,咱们在第2讲就说过,季氏在家让人表演八佾舞,孔子听说后大发雷霆,这就是《八佾篇》的第1章: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当时季氏的当家人是季平子,也就是季桓子的爸爸,季康子的爷爷。孔子听说他们居然让人在家跳八佾舞,气得咬牙切齿:好你个季氏啊,我忍你很久了,如今你让我是忍无可忍啊!
人家在家里看了个舞蹈表演,怎么就让孔老师这么愤怒呢?问题出在这八佾。什么是八佾?佾,行列的意思。八佾,就是由八八六十四人组成的舞蹈方阵,那人说64个人的歌舞团怎么啦?怎么啦?您说怎么啦,那是周天子才能享用的规格。按规定,诸侯用六佾,大夫用四佾,季氏啥身份,他也配?他顶多能搞个16人的女团表演看看。可他竟然用起了天子才能享用的八佾,在孔子看来,这人简直就是四个字:丧心病狂。
所以,咱们从这第一章大概就能看出,《八佾篇》讲的,基本都是孔子对礼乐和制度的各种议论。
在大约距今3000多年前的西周时代,礼乐主导着社会生活,请人吃饭要讲礼乐,婚嫁丧娶要讲礼乐,什么什么都要讲,具体的礼乐形式,无比繁复,对今天的我们来说,都已经是老古董啦。
当然,我们今天也不会去死磕那些精深的礼乐知识,今天要谈的,依然是孔子在春秋乱世之中,如何发现时代问题的症结并努力地去纠正它。刚才我们说了,孔子气得破口大骂,你肯定想问,骂完之后呢?骂完之后,继续骂。因为当时的鲁国,无视礼乐制度的岂止他季氏一家?还有孟孙氏、叔孙氏,这三大家都是一个德性,甚至他们还会团伙作案。比如下面的第2章:
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之前我们讲过,鲁国的三大家都是鲁桓公的后代,所以又称“三桓”。每年,他们都会聚集在季氏家里,祭祀共同的祖先。在撤除祭品的时候,按照习俗需要演奏音乐,但这三家,居然演奏了《诗经》里的《雍》诗。要知道,这里面有天子专属台词,专用语句,是周天子祭祀时的专用BGM!他们居然也敢?也配?!
于是乎,孔子又暴走了:这歌也是你们家能放的?
还有第6章:
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季康子要去祭祀泰山,孔子一听又急眼了。为什么?因为泰山是最尊贵的山,只有周天子才能去祭祀。正好弟子冉有当时在季康子家做官,他就问冉有:“你就不能阻止一下这件事吗?”冉有很无辜:“弟子做不到啊。”
听到这人,孔子只能无奈地感叹:“啊,难道泰山这么不懂礼吗?”意思就是,泰山啊泰山,这事儿你能忍?你能容忍季氏去祭祀你?你都不发个火?看样子孔老师真的是已经没招了,自己搞不定,徒弟也搞不定,最后只能祈求山神爷爷发个飙,可泰山始终是情绪稳定如泰山。
讲到这里,有朋友可能已经听烦了:孔子天天都在反对僭越,维护周天子和诸侯的等级秩序,无不无聊啊?简直就是个旧制度的守门人。时代的车轮都已经滚过几个世纪了?您怎么还抱着过去那一套过日子?要必要人活了?
咱们啊,也别误会。的确,孔子是一心想要恢复礼乐制度,梦想着回到西周的小康社会,但他并不是铁了心要去维护周天子的利益,他想要的,是天下“不争”。
在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天下就跟老子描绘的一样,是“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也跟庄子描绘的一样“适百里者,宿舂粮”。交通不发达,粮食跟不上,要跑出一百里远,得花一夜的工夫准备干粮。所以,普通人一般都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一个小国的人,能吃饱饭就谢天谢地了,哪有闲工夫去侵略别人?
但是在春秋时期,生产力慢慢发展,粮食产量上去了,铁制农具和武器出现了,以前做不到的事,现在也能做到了。人和人接触多了,摩擦和争斗也就来了。在孔子去世后的几十年里,吴越争霸、三家分晋、田氏代齐。要是孔子还能活着看到这些,还不得气到吐血?
而之后的战国时期更甚。为了打仗,各国纷纷改革,采用郡县制,编户齐民,最大程度地让百姓承担兵役赋税。想跑到山里隐居,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门都没有,出生在这个国家,还想有自己的生活?老百姓除了种田就是往战场送人、送钱、送粮,过的根本就不是人的日子。
所以,孔子的初衷是很美好的,他的想法很简单:要是人人都尊周天子为老大,安于自己的位置,就不会有暴力和战争,不会有百姓死于非命。这就是为什么他一直在较劲别人不遵守礼乐。
只可惜,人生来就是一种不满于现状、不断追求更多刺激的生物。那些公卿、大夫,人生的起点也就是终点,生下来就是公卿,只配看16人的歌舞团表演,到死也只就是个公卿只配看16人的歌舞,这一眼就能望到头的人生,那多没劲啊。普通人想凭借才干出人头地,贵族也不想一辈子混吃等死啊,几十年如一日,就算是16个天仙妹妹,这舞也看烦了看吐了,我就不能看看64人的?
人的欲望就这么产生了,社会生产力刚又提供了这个条件,突破旧制度,找到新制度,也就是迟早的事情。这就是历史趋势,并不以孔子的意志为转移。孔子吐槽来吐槽去,劝这个骂那个的,做的都是无用功。
-
2.孔子的“奥林匹克精神”
-
3.君臣是双向选择的合作
-
4.仁心比礼乐制度更重要
本书作者About the Author
孔子及其弟子——中国历史上首要思想学派的奠基人。
特约撰稿人Special Contributor
张家伟,香港理工大学哲学博士。
关于本书 About the book
《论语》,中国人价值观的基石,经典中的经典。然而,仅仅停留在字面的道理是不够的。我们需要深入回溯到《论语》所处的春秋战国时期,认识这一时代的历史背景和社会风貌,了解当时中国社会与《论语》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论语》如何塑造了中国的文化传统。
随着时代的演进,社会在不断变革,但《论语》的智慧却历久弥新。当今社会也需要重新审视《论语》中的价值观和思想,将其与现代社会相结合,使其更具现实意义。
让我们带着对历史的敬畏,从《论语》中汲取智慧的营养,将其融入到现代社会和自己的生活中,更好地认识自己、了解社会。并在这个多元复杂的时代中保持坚定的内心,成为一个更加强悍的个体,为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本书金句 Key insights
1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 吾道一以贯之。
3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4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