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听
1.海外并购时的合约:看不出的凶险重重
-
中信集团,大家肯定都听说过,是咱们中国最大的国有综合性投资集团之一。它旗下的中信银行、中信证券、中信建投,在国际上个个都是威名赫赫。不过,不知道您有没有听说过,它旗下还有这么一家大型子公司,名为中信泰富。
中信泰富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最初主要聚焦于房地产业务,成立仅仅一年以后,就得以在香港上市。在被中信集团收购以后,中信泰富逐步扩张它的业务版图。特别是在21世纪初期,中信泰富通过一系列的收购和投资活动,慢慢地涉足了资源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这些,可都是大富大贵、高投资高回报的行业。
由于发展迅速,业务广泛,中信泰富不仅成了恒生指数的一支成分股,也就是所谓的蓝筹股;而且因为母公司是国有企业中信,所谓背靠大树好乘凉,它还成了一支红筹股。红加蓝等于紫嘛,在当年的港股市场上,无论是散户眼里,还是券商分析师眼里,中信泰富都红得发紫。
然而,在上市二十年后,也就是2006年,一切都变了。这一年,它与澳大利亚一家采矿企业签订协议,打算出资买下对方的两家子公司,为什么呢?因为这两家子公司各自在西澳大利亚州有十亿吨磁铁矿,这对中信泰富来说,无疑是一块肥肉,不但能得到丰厚的资源,还附带了一个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buff。可谁知,正是这个决定,为后来埋下了祸根。
有朋友要问了,祸从何来啊?海外并购,做大做强不是好事吗?确实,这是一件好事,但咱们不能孤立地看。您想啊,既然要收购,就得花钱,采矿业那么特殊,不是你把资源买下来了就可以高枕无忧的。后续买设备要花钱,在当地雇佣矿工要花钱,原材料采出来之后再处理也要花钱。简单算笔账吧,2010年以前投入的都是小钱,大约16亿澳元,等到2010年之后,每年采矿的平均投资都达到10亿澳元,而且总共要采25年,25个10亿哦。
即便中信泰富过去运营得挺好,面对这样一笔高得吓人的投资,也不由得打起十二分的精神来对待。当然了,中信泰富能做出投资的决定,肯定是有并购顾问给仔细地打过财务模型,证明这场收购能带来的好处,能覆盖掉支出。毕竟,采矿和加工业的利润,还是很高的。但是,这些财务计算有个前提,那就是未来的人民币对澳元的汇率,不会发生什么太大的不利变化。万一接下来几年,澳元升值了,同样的澳元支出,就要花出去更多的本币,那项目指不定就要从盈利变成亏损。
怎么办呢?怎么做,才能锁定住现在的汇率,规避未来汇率波动带来的风险呢?没错,咱们讲过好多次了,用汇率相关的金融衍生品,来对冲掉汇率的风险。于是,中信泰富在签订收购合同的同时,和花旗、德意志、摩根士丹利等十多家银行,一起签订了杠杆式累计外汇期权合约,简称KODA。
这个KODA啊,一共四项,包括澳元累计目标可赎回远期合约、每日累计澳元远期合约、双货币累计目标可赎回远期合约和人民币累计目标可赎回远期合约。
原本,这是为了给这项投资上的一个保险,可谁能想到呢,正是这一系列的合约,把中信泰富推向了深渊。
-
- 2.不平等条约:魔鬼藏身于细节之中
- 3.155亿港元的巨额亏损与55%的疯狂下跌
- 4.港证监会起诉,投资者仍不满意?
- 5.三代贵族的终章:落寞失意的荣智健
分节阅读 Table of contents
特约撰稿人Special Contributor
LXJ,北京大学财政学学士、税务硕士
关于本书 About the book
当你盯着大盘个股红红绿绿的数字和图线时,你可曾想过,今天你因它而产生的喜、怒、哀、乐,早在百年前就已经被前人上演过千万遍?一直以来,我们关注的总是金融时事,却对金融投资史上的大事件却不甚熟悉。但不读史,如何能保证自己不重蹈前人的覆辙?
本系列从清末的数次股灾,到惊心动魄的美国大萧条,从臭名昭著的安然造假,到散户大战华尔街……让我们以史为鉴,更好地懂得金融、学会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