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
Facebook
取消
 |
精读《万历十五年》16
成也朋友圈,败也朋友圈 |
00:00免费试听第一章节00:00
分节阅读 Table of contents
-
试听
1.戚继光的朋友圈
-
各位路上读书的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刘学,今天我们继续来说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的名作、“国民历史读物”——《万历十五年》。
在上一讲我们说到,戚继光在抗倭战场上立功无数,后来又坐镇蓟镇,成为当时备受瞩目的将领。不过吧,咱们也知道,明朝那个官场,就算你个人能力再优秀,创造了再多战绩,也不一定能站得稳,有时候甚至连自保都难。
关于这一点,戚继光太明白了,要想做事,哪怕只是站的稳,就得遵守游戏规则,按套路出牌,简单来说,就是在人际关系和人情世故这门大学问上精心钻研。
戚继光搞关系,在历史上那是出了名的,有人对此冷嘲热讽,说他是官场老泥鳅。不过,咱得先替戚继光说一句:跟那些热衷于搞钱搞权、品格低下的钻营之辈不一样,戚继光搞关系、搞人情,其出发点不是为了捞钱捞权,而是为了打造新式军队,稳定边防,抵御外辱。要知道,在当时那个文官压制武官的大环境下,想要做成点事儿,没有稳固的政治地位,是办不到的。纵观明朝当时的诸多将领,没有一个人能达到他的高度,只有他地位稳,站得住,明朝才能革新国防,才能远离危难。
这句话看起来是矛盾而又滑稽的,但历史往往如此。
戚继光确实有很多朋友,而且交的朋友还很特别。作为根正苗红的世袭武官,他的人际网里,本应充斥着行伍之人,可有意思的是,比起同武将们交往,戚继光更热衷于结交文官。
比如在《万历十五年》这本书中,黄仁宇先生多次提到的谭纶,就是戚继光结交的文官好友之一。早在谭纶当台州知府的时候,就认识了刚上抗倭战场的戚继光。后来两人的关系越走越近,等戚继光担任蓟镇总兵的时候,谭纶也升职为兵部尚书,成了戚继光的顶头上司。
谭纶是戚继光很重要的朋友,但却不是他朋友圈里地位最高的。戚继光最大牌的朋友,毫无疑问是内阁首辅张居正。执掌大明王朝的张居正需要一个可靠又能干的将领保护京师的安全,戚继光则需要一个权臣为自己遮风挡雨。两人相互需要,文武合璧,一拍即合。
如果只是政治利益上的互相需要也就罢了,戚继光与张居正还有很多私下往来。当时就有江湖传言,戚继光经常往张居正家里送礼,奇珍异宝自不必说,还有一味稀罕的壮阳药——海狗鞭,以及千金买来的美女。这些说法在当时被人津津乐道,虽说未必都是可信,但有一点可以确信:戚、张二人的关系肯定不一般。
有人说,戚继光结交张居正、谭纶等大领导,只是为了巴结上司。这话说得有失偏颇,因为戚继光结交的文官远不止这两人。当时文坛上的重量级人物,也几乎都在戚继光的朋友圈里。
在嘉靖到万历年间,明朝最著名的文人是“后七子”,也就是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的七位大才子。戚继光虽然是武将,却与这七个人都多多少少打过交道,都有点交情。
在这七位大才子中,名气最大、影响最广的自然是王世贞,《金瓶梅》作者“兰陵笑笑生”的最大嫌疑人。当时王世贞名动天下,号称文坛盟主,天下读书人以能得到王世贞的评点为荣,哪怕是被王世贞给批评了,也会觉得很光彩。而戚继光呢,不仅能得到王世贞的赞誉,还能让王世贞给自己写文章。他生前刊刻的两本著作《练兵实纪》和《纪效新书》,都有王世贞亲笔写的序,这让很多文人羡慕坏了。
作为文坛领袖,王世贞愿意与戚继光交往,肯定不止是看重戚继光的总兵身份,他对戚继光的文学造诣也颇为肯定。除了王世贞,同为文坛大家的汪道昆也夸赞戚继光精通儒家经典、晓畅古今历史,知识水平丝毫不逊色于文官。
戚继光很看重自己写诗作词的能力,经常参加文人圈的活动。特别是他在蓟镇(位于今天河北省唐山市迁西县)当总兵的时候,因为距离北京不远,只要京城有重要的文化活动,他总要跑去参加,同文人们诗文唱和、好不快活。
总而言之,戚继光不仅结交武将,还成功混入了文人圈子,与当时第一流的文人建立了不浅的交情,是个交友广泛的社交达人。
-
2.结交文人为哪般?
-
3.英雄末路,但英雄并不简单
本书作者About the Author
黄仁宇,美籍华人、学者,著名历史学家。1918年出生于湖南长沙。抗日战争爆发后,毅然投笔从戎。抗战胜利后赴美求学,攻读历史。以《万历十五年》“大历史”史观享誉学术界。著有《万历十五年》《中国大历史》《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等学术著作,另有历史小说《汴京残梦》《长沙白茉莉》,战地通讯《缅北之战》等作品。
特约撰稿人Special Contributor
郑宁,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明清史专家
关于本书 About the book
万历十五年,公元1587年,虽然世界局势正处于风云变幻之际,但对于封闭的中国来说,却是平淡无奇。但就在这平淡的一年中,却出现了极其容易被忽视的一些事件。因为从表面上看,它们都是细枝末节,但说起来,它们既是之前诸多大事的遗留症结,也将在未来掀起更大的玻璃,从而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走向。
本书自1982年在中国出版,便引起巨大轰动,随即畅销40年,是中国图书史上最畅销的经典学术著作。《万历十五年》改变了无数读者的历史观和思考模式,让我们走出了封闭、孤立的视角,重新看待历史,放宽了视野,多有启发,堪称“国民历史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