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听
1.汉字的世纪危机
-
今天我们要讲的这本书,和咱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书名叫《中文打字机》。说的是中文打字机的发明历程,但更是汉字在近一百年的现代化浪潮中,是如何克服危机,顽强活下来的故事。
说出来您可能不信,咱们中国人使用的汉字,一百年前,几乎,差点儿,就走向灭亡。咱这可不是危言耸听,您仔细想想看,世界历史上有多少语言文字,像古埃及的象形文字、苏美尔的楔形文字、玛雅文明的文字,如今谁还用?谁还看得懂?
咱们的汉字,也曾遭遇这样的危机,差点就要成为故纸堆里的历史。得亏咱汉字的发展跟上了科技的进步,不然咱今天使用的是什么语言文字,那还真不好说。到底怎么回事呢?咱得从19世纪末说起。
话说19世纪末,在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和甲午战争的惨败之后,咱中国走到了救亡图存的关口。仁人志士们,爱国知识分子们,心忧天下、痛心疾首,想要找出国家如此落后的原因,有说军事落后的,有说科技落后的,有说文化落后的,还有说思想落后的,制度落后的,等等,其中一部分人就认为,国家落后,是因为民智未开、文化水平不高,而文化水平不高的原因之一,就是咱这文化普及太难了;那文化普及为何困难呢?说去说来,还得怪咱这汉字太复杂太难学了。
大家想想是不是那样的,汉字,数量多、笔划多、读音多,难认、难读、难记、难写、难用。对比一下英语,来来去去,就26个字母,这就好比一群训练有素的士兵,虽然可以任意组合成不同单词,但规则简单,拼写和发音都遵循一定的规律。汉字那么多,光偏旁部首就够一认了,这就好比一群各自怀绝技的武林高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招式和内功,想认识这个字理解它的意思,就非得了解每个武林高手的背景故事和技艺不可。
紧接着,当时睁眼看过世界的有见识的知识分子还发现一个要命的问题,那就是,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交流越来越频繁,可汉字那么复杂,根本无法满足高效的信息交流。说白了,就是没法生产出中文打字机。
要知道,19世纪的欧美国家,人家都已经开始流行打字机了。早在1828年,美国就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家用打字机。随后,打字机技术以飞快的速度发展,大大提高了人们的办公效率。原来需要手写的内容,在打字机的加持下,效率成倍速提高。
而咱中国呢,还是手写,而且是笔墨纸砚四件套都到位了以后,一笔一划地写。效率低下还不说,国人还很不屑,啥玩意儿啊,打字机?洋人用那个,还不是因为他们懒!咱中国人,天生勤劳,不稀罕用那些个什么打字机。就这样,继续沿用着传统的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甚至一些文人士大夫,还保留着手写抄书的传统,宁愿花钱雇人一笔一划抄手,也不愿意去想打字的可能。
可是,一切都在悄悄地其变化,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洋务运动带来了社会方方面面的变化,新生事物如雨后春笋,这其中特别重要的一项,就是官办的、民办的报纸遍地开花,社会信息传播的速度越来越快,越来越多的人想要拥抱这种变化,可是,人们同时也发现,汉字的交流效率已经远远跟不上时代的需求了。
于是乎,在近代中国历史的转折点上,一场关于汉字命运的激烈辩论在知识界掀起了波澜壮阔的风暴。在这场风暴的中心,以钱玄同、鲁迅、陈独秀等代表的,几位新文化运动干将,观点尤为激进。
比如鲁迅曾写过一篇文章《关于新文字》,他就把汉字比喻成了结核病菌,不愧是学医的,鲁迅说:“方块汉字真是愚民政策的利器……所以,汉字也是中国劳苦大众身上的一个结核,病菌都潜伏在里面,倘不首先除去它,结果只有自己死。”鲁迅这个说法相当的狠,那个时候的肺结核可是要命的病,就好比今天说肿瘤。
不过,鲁迅只是批判汉字,他倒没有直接说要把汉字给废了,而是提倡简化汉字,让劳苦大众也能掌握。但下面这两位就不一样了,钱玄同和陈独秀直接著文立说:要废了汉字,改用更简单的字母型的文字。
怎么个字母型法呢?有的提出改用罗马字,就像日本推动日语罗马字一样。有的呢,提出了一种拉丁化的新文字,就像拉丁化以后的印地语。钱玄同叫得最凶最激进——汉字索性就不要了、别用了,直接借用一个波兰人创立的一种新语言,也就是所谓的世界语算了。
不管怎么样,在他们看来,罗马化、拉丁化也好,世界语也罢,总之,象形会意的方块汉字是万万不能再用了。否则,中华危矣!
当然了,也不是所有的知识分子都一边倒地想要废除方块汉字。比如闻一多,早在五四运动爆发前,就写过一篇《论振兴国学》。在文中,他明确地提出:“国于天地,必有与立,文字是也。文字者,文明之所寄,而国粹之所凭也。”我们不能丢了汉字,因为汉字,是中华文明的根啊!
在今天看来,这些关于汉字还要不要保留的讨论,简直就是匪夷所思,甚至有点荒诞可笑。但是各位,要知道这些人可是当时中国最有思想、最有智慧头脑的一拨人。为什么他们会发出这样的号召,说出这样激进的主张呢?原因无他,剧变的时代浪潮下,汉字自身的复杂性极其落后的传播方式,已经远远跟不上时代的发展需求了。
如果汉字不能克服这场前所未有的危机,如果没有人能改变这一切,就算知识分子不喊着废除,它也会被取代和淘汰,从而消失在历史的浪潮中。那么,汉字该怎样突出重围呢?中文又是如何在时代巨变中获得新生呢?
话不多说,咱们这就走进今天这本《中文打字机——一个世纪的汉字突围史》。
-
- 2.解开汉字的谜题
- 3.第一台中文打字机
- 4.两个留学生的角逐
- 5.打字机遭遇政治危机
- 6.林语堂的雄心壮志
分节阅读 Table of contents
本书作者About the Author
墨磊宁,美国斯坦福大学历史学教授,中国历史研究者
特约撰稿人Special Contributor
乎止
关于本书 About the book
从古老的活字印刷术到现代的智能输入法,汉字的历史看起来平平无奇,然而在一百多年前,汉字却面临一个史诗性的危机:如何适应打字机时代?面对字母文字的重重围剿,汉字似乎走向了绝境,难学、复杂、落后的标签如影随形,生产中文打字机成为了洗脱污名的唯一办法,这其中有无数惊心动魄和令人心酸的故事,在这一过程中,究竟发生了什么?使得汉字得以起死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