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听
1.状元的诞生:有时离第一名,就差了点运气或颜值
-
1.打出来的状元
路上读书fm的朋友们,大家好啊,我,还是我,弗拉基米尔·大内密探零零九·良辰伊万诺夫,今天依旧是个好日子,春暖花开阳光明媚万物生,特别适合放假睡觉吃饭打豆豆。
时间过得真快啊,转眼又到年底,一年一度的公考又来了,常常有人发问:你说是现在公考难,还是古代科举考试难?还有不少在考公路上身经百战的朋友表示:要是让我穿越回古代,不说考个状元,怎么着考个进士绰绰有余吧?
一般良辰看到这种,只会邪魅地呵呵一笑: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刚破壳的家雀儿不怕老鹰。
说起“状元”这个词,那可真就远了。唐朝时最早的说法是“状头”,因为参加考试的学子,从各州府来到京城,在应试前需要递送“投状”,就好比现在考试要先报名。考试结束之后,将最高成绩排在最前面,就叫作“状头”,亦称“状元”。既然是榜首、第一名,那肯定不是轻而易举就能拿下的。
别的不说,咱先从数量上看,在长达1300年的科举历史中,据不完全统计,总共就出了700多名状元(也有说只500多名)。这么一说好像人数挺多的,看起来不算太值钱?来,看看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你猜一共出品了多少皇帝?494人。再想想刘邦朱元璋这些创业头子的艰辛,想想那些为了争夺王位打得头破血流的皇子太子们,朋友们,1300年才出几百个状元啊。
再看这状元破土而出的环节。假如你是一个普通人,想要参加科考逆天改命,第一步是上私塾,第二步是参加童试,分别是县试四五场、府试三场、院试两场。好比是县长市长到省长,层层监考,全考过了,你就是一个……对不起,只是个比孔乙己略好一丢丢的秀才。
有了秀才的身份,就可以去省城参加三年一次的乡试,这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科举考试的起点,考中了,就是举人,拿到了进京赶考的入场券。那么这三年一考的乡试,一般一个省能出品几个举人呢?几十个而已,
好了,成了举人,下一步就是参加会试,通过了,便有了贡士的身份,拿到殿试的入场券;进士及第之后,若能得到皇帝的钦点,恭喜你,终于入围了状元郎的竞选,但结果也可能是探花或者榜眼等等。
这一路下来得披荆斩棘多少关?得PK下去多少竞争者呢?根据著名学者何炳棣先生的研究,在清代,进士占总人口的比例是0.000048%,也就是说,一百万人里面,还不到五个进士。至于这个进士群体里唯一的状元,良辰我不敢想,什么过五关斩六将,什么千军万马过独木桥,都不足以形容这地狱级难度。
最后,咱们再来看看考试内容,那位说,嗐,这我知道,就四五书经嘛,这才几本书?咱高考的辅导材料比这多了去了!不过各位,你试试把这四书五经熟读,背到烂熟,60多万字哦。再说了,就算这60万字烂熟于心了,也顶多当个优秀的孔乙己,能考中状元的绝不是什么毫无感情的背书机器,那必须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有深刻的思考与独特的见解。
有人可能说了,良辰你又没看过古代状元的试卷,你咋知道他们的想法呢?现在在山东省青州市博物馆就有一份古代状元的试卷,这也是大陆唯一留存至今的状元试卷真迹,是明朝万历二十六年状元赵秉忠的殿试卷。
卷子考的什么题目呢?《问帝王之政和帝王之心》。怎么样?和高考命题作文比起来,是不是难多了,应该怎么回答才能拿高分呢?赵秉忠用了2460个字,从“天人合一”“爱国爱民”“依法治国”等几个方面一一阐述,文笔流畅,观点鲜明,一气呵成。那位说听起来很简单吧,这不就是写篇高考作文么?呵呵,你试试看?先用毛笔当场写100个汉字来看看。
那么,是不是全靠成绩好,读书卷到极致,就有可能当上状元呢?还真不是,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是:没有好成绩,当不了状元,但当上状元,却不全看成绩,还看其他很多方面,比如说——力气。
什么力气?良辰你是不是在开玩笑,以为考状元是在菜市场和人打架啊,谁力气大就归谁?这位朋友,先别着急。不是我开玩笑,史书上明确记载的,有一个人关键时刻靠力气大,打架厉害当上了状元。这是哪位勇士?此人是北宋初年的王嗣宗。
话说殿试那一天,才思敏捷的王嗣宗答完题,一溜小跑过去交卷,结果发现和他一块冲上来的,还有一个名叫陈识的考生。这下可把主考官——大宋开国皇帝赵匡胤难住了,咋办,两人同一时间交卷,且试卷成绩不相上下。
交卷可以同时,但状元只有一个,该给谁呢?行伍出身的赵匡胤想出了一个绝妙好法子——你们俩现场PK,不比谁更有文化,就比谁的拳头硬,具体规则是谁先把另一个人打趴下,谁就是本届状元。
于是,殿试场变成了比武场,两个白面书生在金殿之上,笨手笨脚地开始表演起自己并不擅长的武打功夫。一番脸红脖子粗的折腾之后,力气大些的王嗣宗略占了上风,成为了竞争的胜出者。因为此事,王嗣宗也成为科举史上鼎鼎有名的“手搏状元”。
这段故事出自南宋学者王明清的笔记《玉照新志》,但在《宋史》中,真的有个叫种放的人曾嘲讽王嗣宗:“君以手搏得状元耳,何足道也!”可见通过打架当上状元,或许确有其事。
说到这儿,良辰我不禁想对那些成天钻到书本里的孩子们来一句:体育课好好上,关键时刻有大用,毕竟人类社会,最原始的battle方式就是比拳头。
2.实力很重要,运气不能少
当状元看力气的,毕竟是少数中的少数,实力之外,更多时候看的是运气。有时运气来了,那是挡也挡不住呀。话说公元1042年,殿试结束,有几个人考得不错,主考官拟了个名次,第一名王安石,第二王珪,第三名韩绛,第四名杨寘。
考官拟完名单,还要拿给皇上看,当时的皇上是宋仁宗赵祯,他看到第一名王安石卷子居然用了一个词“孺子其朋”,脸一下就垮下来了,内心十分不爽:你王安石是哪根葱,要你教我做事?
不用说,王安石这状元是没戏了。那谁来当第一名呢?往后顺延呗,可是第二名的王珪、第三名的韩绛,当时已有官职,根据规定,有官职者参加科举不得为状元,于是排名第四的杨寘,走狗屎运被提到了第一名,被钦点了状元。这好比国考笔试第四,结果面试时第一名得罪了考官,第二、第三名还因拉肚子或别的事没来,结果就轮到第四名了。
那位说,这句话怎么就冒犯皇上了呢?原来,“孺子其朋”这个词出自《尚书》,是周公辅佐年幼的侄子周成王时说了一句话,大意是:孩子啊孩子啊,你和大臣们交往要像和朋友们那样融洽。偏偏宋仁宗赵祯13岁登基,曾经也是个少年天子,最讨厌别人把他当成小孩子。那你王安石这么写,什么意思?想教我做人啊?
接下来良辰我要讲的这则故事,还是发生在宋朝。且说在宋真宗在位的时候,有一次钦点状元,站在他面前的是两位考生,一位是来自江西的萧贯,还有一位是来自山东的蔡齐,论文采,两人是棋逢对手,若只看外貌,却差得有点多。
史书没说萧贯外貌如何,估计是颜值一般,大众脸,直接略过了,只是说这蔡齐“仪状秀伟,举止端中,帝意已属之”,意思是颜值高、气质佳,皇帝早就相中了他。选个状元跟选妃子似的,这看脸的世界。
这时候,一旁的大臣寇准又来了一记助攻:南方那些小地方的人,不适合当状元。就这样,来自北方的山东大汉,哦不,帅男,蔡齐成功当选状元,咱也不知道是因为颜值还是因为籍贯,反正可以肯定的是,这位兄台的运气还不错。
听到这,屏幕前的朋友可能会感慨,我一来手无缚鸡之力,二来倒霉鬼附体,三来脸蛋生得平平无奇,真是要力气没力气,要运气运气绕着我走,论颜值还排不上号,这样考状元是不是没戏了?其实也不是,如果你有一个好名字,或出生在一个好地方,也有可能逆转乾坤哦!
下面这个故事终于不是在宋朝了,那是在清朝,1904年的春天,比以往时候来得晚一些,慈禧太后读了科举考试第一名的文章,连连赞叹道:“哎呦,不错哦。”可是下一秒,一看这位考生的姓名和籍贯,慈禧老佛爷的态度立马来了个180度大转弯——“这个人绝对绝对不能当状元!”
什么情况惹了老佛爷呢?哦,原来这个考生名叫朱汝珍。你姓啥不好,偏偏姓朱,前明皇帝也姓朱,动不动就有人叫嚣着要反清复明,看到姓朱的就来气。你姓朱也罢了,你还名字带一个“珍”字!让老佛爷想起那个讨厌的光绪的爱妃珍妃。
再一看籍贯,更是气不打一处来!朱汝珍籍贯广东。广东那南蛮之地,尽出乱臣贼子,洪秀全、康有为等人都是那旮旯蹦出来的。堂堂大清朝的状元,怎能出自贼人之乡?坚决不行!
接着,慈禧又打开第二名的试卷,光看名字就赞不绝口:“春天的甘霖,好名字!好名字!”原来这个考生叫刘春霖。慈禧又看了看他的籍贯,直隶省河间府肃宁县人,军事重镇,心想这多好啊,就他了。
就这样,本来考了第二名的刘春霖因为名字和籍贯被点名当上了状元,而朱汝珍屈居榜眼。所以朋友们,有个好名字很重要啊,不仅叫起来好听,关键时候还能助你当上状元,要是有想改名的,需不需要良辰我捧着几本字典给你们起名去?
3.那些状元们后来怎么样了?
当上状元首先要看实力,之后呢要么看力气,要么看运气,要么看颜值,要么看名字,可真不容易。也难怪苏东坡他爹苏洵感慨:“莫道登科易,老夫如登天。”谁说考进士容易了?在我看来难如登天。
考个状元如此艰难,那么考上之后是不是就可以平步青云,一生躺平了?当然不是,接下来咱们就来看看历史上的状元们后来都怎么样了。
第一个出场的是大名鼎鼎的文天祥,高考作文中频频现于纸端的浩然正气的化身之一。文天祥20岁就中了状元,后来一度做到枢密使,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长。
当然这些世俗成就还不足以奠定文天祥在历史上的地位,最让后人景仰的是他带兵抗元,在被俘虏后英勇不屈、从容就义所展现出的英雄气节。还有谁不知道“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诗?称之为最有民族气节的状元不为过吧?
接下来向我们走来的这位是一个武状元,大唐名将郭子仪,他在今年暑期上映的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中还露了个脸。
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有“再造大唐”之功,一般来说,越是功勋卓著、功高盖主的臣子越容易遭到皇帝的打压报复,这种案例,良辰我在《春秋》《大汉王朝》《明朝那些事儿》里可讲了不少,比如,伍子胥、霍光、蓝玉,等等。
郭子仪却是个例外,他的一生尤为顺利:61岁当上中书令,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总理,65岁被封为汾阳郡王,82岁被皇帝尊为“尚父”,一直活到84岁,这个岁数在“人活七十古来稀”的古代社会,算是高寿了。郭子仪生前封王拜相,大富大贵不说,死后还获得了“忠武”的谥号,配享历代帝王庙。
多说一句,郭子仪这个谥号可了不得,比岳飞的“武穆”等级还高。司马光在《资治通鉴》对郭子仪的人生做了一个精辟的点评:“功盖天下而主不疑,位极人臣而众不嫉,穷奢极欲而人不非之。”
意思是郭子仪功劳巨大,但君主却不猜忌他;位极人臣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是大家都很服气,一点也不嫉妒;享尽人间富贵,穷奢极欲却没有引起人们半点非议。能得到如此高的评价,足以见得郭子仪是个有智慧、有本事的人。
第三位状元最突出的标签就是多才多艺。当官、写诗、绘画、书法、作曲、考试这几件事,一个人只要在其中某个方面做到极致,便足以称得上是个成功人士。在遥远的大唐,有一个人竟然能把这些事情,几乎都做到了极致。
这个人是谁?就是唐朝著名诗人王维。和文天祥一样,王维也是二十岁就考上了状元,是个不世出的英才。要说王维,最大的成就还是在诗坛上。李白被称为诗仙,杜甫被称为诗圣,白居易被称为诗魔,李贺被称为诗鬼,王维被称为什么?诗佛——不单单是因为他的诗歌充满了佛教意味,还因为他的气质就是妥妥一佛系少年啊。
要问历史上的状元,怎么样才算混得好,教皇帝读书应该算一个,也就是帝师。在这一职业上干到天花板级别的一个杰出代表是翁同龢。
翁同龢曾教导过同治帝与光绪帝两个皇帝,而且他和光绪关系还非常好。好到什么程度呢?光绪小时候害怕打雷,一遇到打雷天,就躲进翁同龢怀里,还经常玩他的胡须,有的时候还“胸袭”他,确实是很亲近了。
因为和皇帝关系很好,翁同龢的仕途自然是一片坦途,他担任过户部尚书,相当于现在的财政部长,还担任过军机大臣兼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相当于政治局常委兼分管外交部的副总理。科举和仕途都如此顺利,属实是人生赢家了。
当状元有混得好的,自然也有混得差的。要说史上最倒霉状元,非陈安莫属。陈安何许人也?他是明太祖朱元璋时期的一位状元,中榜不到20天,就被处以车裂极刑,真够悲催的,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原来陈安参加的那次科举考试一共录取了51名进士,竟然全部是南方人,一个北方人都没有。陈安作为南方人自然是风光无限,还把“状元及第”的匾额送回了福建老家。
然而,北方的考生们不淡定了,难道我们北方人就考不过你们南方人吗?一个都没有录取,不对不对,这背后一定有黑幕!于是他们联名上疏,告到了礼部,说主考官刘三吾偏袒南方人。
朱元璋本来没注意到录取考生的籍贯问题,但事情闹得满城风雨,不给个交代是不行的了。他下令成立调查小组,再挑一些落榜考生的试卷,重新阅卷。老朱本来是想补录一批北方人,这事就这么过去吧,没想到一段时间后,得到的结论却是北方人确实不行,文理不佳,并有犯禁忌之语。
这结果一出来,老朱真的愤怒了。枪打出头鸟,为了平息这场风波,他只好借状元郎陈安的人头一用,给他安了个作弊的罪名,处以车裂极刑。随后,朱元璋重新举办了一场考试,最终录取了61名北方考生,还钦点了北方考生为状元,这场风波才算平息。一番折腾,只有陈安受伤的世界达成了。这件事就是著名的明初南北榜案。
良辰我翻阅了资料,得为陈安说句公道话,他并没有作弊。明朝初年,北方大部分地区都在打仗,民生凋敝,谁有心思复习备考啊,考不过相对安定富庶的南方地区也在情理之中。更重要的是,陈安这个倒霉状元,落了个如此下场,实在是太太太悲催了。
4.寒门难出贵子?
良辰刚才盘点的这几位只是古代状元中的“冰山一角”,虽然有个别人考上状元后默默无闻、甚至倒霉如陈安,但大部分状元还是混得不错的,毕竟能够当上状元的人,IQ、EQ都不差对不?那可都是人中龙凤。
既然是人中龙凤,那么,良辰我想替大家问一句,这些状元在成为人中龙凤之前,他们的起点如何?换句话说,是不是都是出身名门望族,有没有来自寒门的状元呢?
一般来说,在古代能参加科举考试的,都是有一定经济基础的,多是官宦世家或者书香门第。真正的寒门之子,还苦苦挣扎在温饱线上,哪有时间和精力备考,还要去千里迢迢的京城参加考试,光是盘缠钱都是一座大山。但是凡事无绝对,确实也有一些人穷志不穷的寒门子弟顶住了经济压力,充分发挥了聪明才智,最终考上了状元。
宋代第一个寒门状元吕蒙正,就是在贫苦的条件下考上状元,后来还官拜宰相。关于他的家庭条件,《宋史》中是这么记载的:吕龟图(吕蒙正父亲)内眷很多,与嫡妻刘氏不和,把刘氏及蒙正一并赶出,蒙正母子非常穷困窘迫,刘氏发誓不再嫁人。
据吕蒙正在《破窑赋》里的自述:以前我寄居在洛阳的时候,白天去寺庙里吃斋饭,晚上住在破败的窑洞里。所穿的衣服无法完全遮蔽身体,吃的粥饭也抵御不了饥饿。上等人憎恨我,下等人厌恶我,人人都说我卑贱,只是我还没有机遇啊。
要是真如词中所言,那吕蒙正确实是寒门状元一个,可惜关于《破窑赋》的真伪,目前还有一定争议,有人认为这只是后人的伪作罢了。
前边提到的慈禧钦点的状元刘春霖,其实也勉强算得上是出身寒门。刘春霖的爷爷的爷爷的爷爷就是农民,到了他父亲这一辈终于脱离了黄土地,但也好不了哪儿去,不过是在衙门当差,临时工;他母亲则是在知府家里当仆人,搁现在就相当于在有钱人家当保姆吧。
这么看来刘春霖真的是平民出身,但他天生聪慧,是块读书的料,后来在私塾老师、书院院长的鼓励下,在亲戚朋友的接济支持下,参加了科举考试,最终一举夺魁,当上了状元,而且还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名科举状元。不得不说,还是相当的励志有没有?
好了,今天就聊到这儿,路上读书,你的音频图书馆,我是良辰周,咱们下期再会!
-
分节阅读 Table of contents
特约撰稿人Special Contributor
夏侯勇,北京大学中文系硕士
关于本书 About the book
探索史书夹缝里的新奇故事,角度刁钻,逼格满满,不一定有用,但一定有趣。
“要是让我穿越回古代,不说考个状元,捞个进士估计也是绰绰有余吧。”您要是这么想,那只能说是天真了,在长达1300年的科举历史中,总共也就出了几百名状元。
而且成为状元的条件,还不全看成绩,有人靠的是拳头够硬,有人因为颜值取胜,还有人名字取得好,凭运气当上状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