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听
1.一步到位、借力打力
-
上一期,我们介绍了孙子写《作战篇》的背景,和大家一起盘点了一下战争的规模。所谓“大炮一响、黄金万两”,战争的成本极其高昂。拖得越久,就越是民不聊生,国家危亡的概率就越大。所以,我们得速战速决。
当然了,孙子说要速战速决,不意味着毛主席的《论持久战》是错的。咱们要辩证地看待“战略上的持久”和“战术上的速胜”。最关键的是,孙子的“速胜”,本质上不是快速取胜,而是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胜利。今天这一期节目,咱们就继续结合《孙子兵法》的具体文本,从实践的角度,聊一聊如何实现战术上的速胜。
在古代,战争很朴素,没有什么信息战、金融战、网络战,全都是真刀真枪地肉搏、砍杀。用咱今天经济学的话来说,是个妥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吃的是人力资源、人口红利。
还记得吗?上一期节目中,咱们做了个算术题。说在春秋时期,打一场一般规模的战争,需要十万兵卒、每天三千吨粮食。既然支出的大头,是人力,还有和人头成比例的粮食支出,那么想要节约战争的费用,肯定也得从这里头抠。
所以,孙子说了:“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
“役”,说的就是服兵役的士兵。“籍”,籍贯的籍。古时候招兵,都是要入兵籍的。在这里,籍是个动词,指登记在册。“役不再籍”的意思就是,打仗的时候,征兵应该一次就结束,不能三番两次地招兵。同理,“粮不三载”,同一批粮食,不能三番两次地运来运去。
所以这句话的意思说,要做好成本控制,首要的一点是准备工作要周全,能一步到位的就一步到位,不要搞重复工作。您想啊,假如一辆牛车一个人,运一趟粮食得吃5公斤粮,那运两趟呢?一来一回,得多吃10公斤!这损耗多大啊。招兵更是如此,如果今天招几个、明天招几个,就显得国家对战争的规模没什么成算,招兵的成本高了不说,还很容易让百姓对国家失去信任。
但是,战争总不可能每次都万事俱备。等军队开拔、到了前线,总会出现什么粮食不够啊、武器损耗啊之类的意外情况,这个时候该怎么办呢?
孙子提供的解决办法也很简单直观:“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也就是说,在哪个国家打仗,就在那个国家就地取材。以战养战,一来不用从自己口袋里掏,二来也免去了运输的损耗和麻烦,当然,想要实现这个路径那也是有个前提条件的,那就是必须取得胜利。但是战争的目的,本来就是要取得胜利嘛。所以说,一石二鸟,这不就能解决了吗!
听到这儿,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到咱们的那首《游击队歌》,可不就是这么唱的嘛:“没有吃没有穿,自有那敌人送上前,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这几句歌词,和孙子的思想简直一模一样。而我们八路军开展的游击战,也是最有代表性的速胜案例之一。
其实,游击战在历史上往往被视作辅助战争,被认为只有战术而没有战略。但当时的中国,用四个字形容,叫做“又大又弱”,没有足够能力开展大规模正规战争,就算勉强开展,也很难取胜。所以,咱党领导的、广泛持久的游击战,就成了最为经济实惠的选择。在游击过程中,为了尽可能节省行军的负重、规避装备的短缺,我们的游击队员会充分利用从敌军缴获的一切物资,从三八大盖到进口机枪,能用一个算一个!
毛主席用了八个字形容游击战的基本原则:“保存自己、消灭敌人”。善用敌方资源、借力打力,可谓是两全之策。
-
- 2.借力打力的经济学原理
- 3.操弄人心的艺术
- 4.怎样多快好省地取胜
- 5.“兵贵胜,不贵久”
分节阅读 Table of contents
特约撰稿人Special Contributor
Sue,北京大学经济学博士研究生
关于本书 About the book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学的经典之作,世界军事理论的瑰宝,被誉为“兵学圣典”。书中以独特的思辨和智慧,对战争的本质、战争的规律以及战争的技巧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全书主要包括十三篇,内容涵盖了战争的方方面面,从战争的计划、组织、指挥到兵员的培养、训练和使用等方面都有详尽的论述。无论是军事爱好者、管理者还是普通读者,都能从中获得宝贵的启示和智慧,帮助自己在面对各种竞争性的环境和挑战时,能够做出明智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