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听
1.一名中年男人的失业
-
在开始今天的故事之前,我想先问各位一个问题。相信大家肯定都听说过诺贝尔经济学奖。这是经济学领域最权威的奖项,能拿到这个奖项的学者,无一例外,都具有顶尖的数学能力、严密的逻辑推理和强大的洞察水平。不用说,这些人,个个都是经济学领域的泰斗,他们的理论被写进商学院的教科书,给一代又一代的学生来研究。那么,问您一个问题,您觉得,如果这些天才来做金融投资,会怎样?是不是肯定赚个盆满钵满回家?答案等您听完今天的故事揭晓。
1993年,两位麻省理工大学的教授,加入了一家基金团队。这两位教授不是一般人,四年以后,他们提出的BSM期权定价模型,获得了第二十九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而且,在这个基金团队里,还有资深投行人士、前财政部长、美联储高级官员等各种大佬。
看看,多么梦幻的一支团队?无论在智商、资金还是人脉上,都无可挑剔。可这样的一家公司,并没有在金融市场里笑傲江湖。短短几年的时间,不仅濒临破产倒闭,还要美国政府亲自出面,华尔街巨头共同救助,你猜你再猜,这到底又是怎么回事?是不是像老刘我在编故事?老刘我是在说故事,但这故事绝不是编的。
要想搞清楚这故事背后的一切,咱们先来认识一下这个故事的主角——梅里韦瑟。
梅里韦瑟,标准的华尔街精英。手握芝加哥大学的MBA学位,加入了老牌的所罗门兄弟公司。早在20世纪70年代,他就已经是美国债券市场上的风云人物。1977年,他在所罗门组建了套利交易部门,从麻省理工学院等顶尖名校,搜罗了一大批数学天才,疯狂赚钱。如果不出意外,梅里韦瑟估计还会继续在所罗门巩固自己的地位,直到做成一把手,成为另一个打工皇帝。
可是,意外总是毫不意外地来了。
1991年,整个美国都沉浸在苏联解体的巨大喜悦中,可梅里韦瑟过的并不顺心。他领导的业务组里,有一个身材瘦长、性格急躁的小伙子,小伙为了获得政府债券的拍卖权,向美国财政部提交了虚假的投标。不管在哪个国家,欺骗政府都是大罪。也许是事后感觉到自己玩大了,小伙子主动找到梅里韦瑟,一五一十招了。
按理说,公司应该开除这个员工,并且立刻向财政部承认错误。可梅里韦瑟护犊子,他把小伙子拉进办公室,问他,你还干过其他违规的事儿吗?小伙子信誓旦旦表示:绝对没有了。
得到肯定答复后,梅里韦瑟信了,就去找CEO,说这个小伙是个人才啊,为公司的业务鞍前马后,没有功劳也有苦劳,虽然犯了错,但到底是为了公司考虑,开除实在太可惜了。再者说了,美国政府不是还没发现虚假投标吗,不如直接冷处理,把小伙留下吧。
就这样,小伙子的主动坦白被拦截了。可纸到底是包不住火的。几个月后,财政部和美联储发现了这个小伙子在欺骗国家,而且,真相比他向公司坦白的情况还要更恶劣。美国政府大怒,尤其是知道公司竟然还敢包庇这个员工,更是怒不可遏。
丑闻迅速蔓延,很快就传遍了华尔街。这早已不是开除涉事员工能够平息下去的了,各方压力之下,公司CEO直接撂挑子不干了,说自己会第一个引咎辞职。这么一来,谁来收拾烂摊子呢,吓坏了公司的大股东也就是大名鼎鼎的巴菲特。巴菲特连夜从家里飞到纽约,在高层会议上,他问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我们能保住梅里韦瑟吗?”
那位说,啥?为啥还要保梅里韦瑟?这不是他捅的篓子吗?怎么着也该丢他出去平息怒火啊。没办法,因为他领导的部门,是全公司的摇钱树。所以就连巴菲特也不得不上来就关心能不能保住他。可问题是,作为包庇罪犯的直接责任人,他怎么可能全身而退呢?
就这样,梅里韦瑟带着满腔的遗憾离开了奋斗十几年的公司。那天下午,45岁的梅里韦瑟收拾好自己的工位,漫无目的地走在洒满阳光的第五大道上,心中充满了失落。他一度以为,自己作为交易员的一生已经结束了。可谁也没想到,属于他的时代,才刚刚开始。
-
- 2.对老东家进行突袭
- 3.最华丽的返场
- 4.长期资本管理靠什么赚钱
- 5.揭开神秘的面纱
- 6.人性是可以预测的吗
分节阅读 Table of contents
特约撰稿人Special Contributor
朱雀桥边
关于本书 About the book
当你盯着大盘个股红红绿绿的数字和图线时,你可曾想过,今天你因它而产生的喜、怒、哀、乐,早在百年前就已经被前人上演过千万遍?一直以来,我们关注的总是金融时事,却对金融投资史上的大事件却不甚熟悉。但不读史,如何能保证自己不重蹈前人的覆辙?
本系列从清末的数次股灾,到惊心动魄的美国大萧条,从臭名昭著的安然造假,到散户大战华尔街……让我们以史为鉴,更好地懂得金融、学会投资。